十九世紀,美國的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與他的夥伴卡塞伍德,出版了《中美洲恰帕斯以及猶加敦旅途紀聞》一書,向歐洲大眾介紹這個隱沒在叢林中的文化。這本書轟動歐洲,甚至有段時間年年再版,有人認為史蒂芬斯的《旅途紀聞》引發了歐洲短暫的馬雅熱。
經過兩個世紀的研究,歐美學界對於馬雅文化的瞭解已經有突破性的成果。但是,臺灣人對於馬雅的瞭解,卻依然壟罩一層神秘的面紗。
其實,現代人從來不欠缺追尋古代文化的浪漫熱情。不過,馬雅對於臺灣人來說,畢竟太過遙遠且冷門。於是,用外星人、超自然等角度詮釋馬雅文化,成為臺灣人瞭解馬雅文化的主流。有些中學教科書受限於資料不足,對於馬雅的認識甚至停留在1960 年代,而有諸多錯誤。或許,臺灣也需要一位史蒂芬斯揭開馬雅文化神秘面紗。
更多時候,我們透過動畫、電影瞭解馬雅文化。
例如,多拉A夢的〈太陽王傳說〉中,大雄與馬雅王子一起踢球,獲勝後沒有奪取對手的生命,反而原諒對手,保全了他們的性命。
所以,馬雅球賽成為臺灣人對馬雅的重要印象,筆者曾在故事網站分享過一篇馬雅球賽的故事(http://gushi.tw/archives/12242)。究竟馬雅球賽怎麼踢?跟〈太陽王傳說〉畫的一樣嗎?獲勝的人真的會被獻祭嘛?球賽在馬雅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文章利用臺灣少見的一手資料,或許做出了一些解答,讓我們窺見馬雅文化引人入勝的獨特性。
馬雅文化的位置與臺灣距離約一萬四千公里,天各一方的距離看似遙遠,但馬雅文化卻就在我們身邊。
中美洲文化區馴化的玉米、可可、菸草等作物,透過西班牙人的世界貿易體系散播到世界,幫助明代舒緩了中後期人口增加的糧食壓力。夜市之中,一隻烤玉米,醬汁伴隨著玉米粒的甜,總讓臺灣人垂涎三尺。千年以前,或許馬雅人也跟你一樣,巴望著炭火上的玉米,等著一飽口福。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馬尼拉後,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也深深影響臺灣在國際競爭時期的歷史發展。
有時候,這些中美洲文化也會席捲現代世界。2012 年,馬雅末日預言配合電影《世界末日》,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甚至有些人危言聳聽,讓一些不明白的民眾陷入恐慌之中。
不過,事實證明 2012 年並非世界末日,大眾會產生世界末日的說法,是對於馬雅時間觀的誤解。
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比較接近一種直線的形式;對馬雅人來說,時間則是以一種循環的形式運作著。未來、現在、過去,都在一個巨大的時間齒輪中運作,三個點在適當的時間將會重合。例如,筆者在PTT 網站對於世界末日就介紹許多次,故事網站也曾經在介紹馬雅新年時,提到部份馬雅的時間觀念。
既然時間是循環的,那麼2012 年的到來就不是結束,而是新時代、新循環的開始,而近年歐美、臺灣開始流行的馬雅靈修與占卜,也是如此認為,也借用了這個概念。雖然筆者對於這部份持保留的態度,不過暫且引用他們說法。
2012 以後,馬雅文化褪去大部分的神秘面紗,或許就是我們重新開始瞭解馬雅文化的契機。
生活中處處都是歷史。今日生活中的每一項事物,都是過去歷史累積的結果。如同故事在過去幾年來,累積了千篇故事,為我們瞭解過去提供了一個管道。無論是遙遠的馬雅文化,或是近在咫尺臺灣大小事,訴說一則一則的故事,讓生活豐富了起來。今日,讓我們將故事繼續說下去。
*看更多馬雅人的文章:
打造臺灣的人文知識新媒體|「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募資計劃,邀請你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