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我想要破除「原創需要承擔極端風險」這種迷思,並且說服各位,開創者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為平凡。在每一個領域,從商業、政治、科學到藝術,那些用原創想法推動世界前進的人在表現出信念與承諾這一點上很少是楷模。
當他們質疑傳統、挑戰現狀,他們也許在表面上顯得大膽自信。可是當你一層層剝開,就會發現真相是他們也要設法克服恐懼、矛盾和自我懷疑。
我們視他們為自動自發,但他們的努力往往受到旁人的激勵,有時甚至是被迫。就算他們看似渴望冒險,其實他們寧可避開風險。
在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中,管理學者約瑟夫‧拉菲耶(Joseph Raffiee)和馮婕 (Jie Feng)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創業者是保留原本的正職比較好呢?還是辭去正職比較好?在一九九九年到二○○八年之間,他們追蹤了在全美具有代表性的一群人,總數超過五千名成為創業者的美國人,分別是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和五十幾歲。
這些創業者會保留或辭去正職並不受財務需要的影響;家庭收入高或是薪資高的人辭去原職以專心創業的可能性並沒有比較高或比較低。一份調查顯示,那些一頭栽進去的人是信心滿滿的冒險家。那些一邊上班一邊創立自家公司的創業者則雙面下注以防損失,他們遠遠更討厭冒險,並且對自己沒有把握。
如果你的想法跟大多數人一樣,你會預測那些冒險家明顯佔有優勢。然而該項研究得出的結果卻正好相反:比起那些辭去正職的創業者,保留正職的創業者失敗的可能性要少百分之三十三。
如果你討厭冒險,並且有點懷疑你的點子是否可行,那麼你可能會把公司建立得可長可久。如果你是個隨心所欲的賭徒,你新創的公司就脆弱得多。一如Warby Parker團隊,在《快速企業》雜誌最近列出最具創新力的公司名單中名列前茅者,其創辦人照例都保留了原本的正職,即使是在公司已經成立之後。
「耐吉」創辦人菲爾‧耐特(Phil Knight)在大學時代是長跑名將,他於一九六四年開始從他汽車的行李廂出售跑鞋,但仍舊保留身為會計師的工作直到一九六九年。
沃茲尼克在發明了最初的蘋果一號電腦之後,於一九七六年和賈伯斯成立了「蘋果公司」,但仍舊在「惠普」擔任全職工程師直到一九七七年。
而創立「谷歌」的拉里‧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雖然在一九九六年想出了如何能大幅改善網路搜尋功能,他們並未放棄在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的學業,直到一九九八年。佩吉說:「我們差點沒有成立谷歌,因為我們太擔心要中輟我們的博士學業。」
一九九七年,他們擔憂自己新創的搜尋引擎會使他們從研究上分心,試圖以不到兩百萬美元的現金與股票出售谷歌。還好那位準買家拒絕了。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有這種保留正職的習慣。許多具有影響力與創造力的人即便已經從原創工作賺到收入,仍然保留他們的全職工作或繼續其學業。
《逐夢大道》的導演阿娃杜威內(Ava Marie DuVernay)在擔任全職宣傳人員時拍攝了她的前三部電影,直到拍電影四年、並且贏得許多獎項之後才把全部的時間用來拍片。
布萊恩‧梅(Brian May)開始在一個新樂團裡彈奏吉他時正在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而他沒有輟學,直到數年之後才全心投入「皇后合唱團」。在那之後不久,他就寫出了〈搖滾派對〉(We Will Rock You)這首搖滾名曲。
葛萊美獎得主約翰‧傳奇(John Legend)在二○○○年發行了他的第一張專輯,但仍舊擔任企管顧問直到二○○二年,在白天裡準備簡報,在夜間表演。
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在寫出第一篇故事之後有七年的時間擔任過教師、守衛和加油站人員,直到他的第一部小說《魔女嘉莉》出版一年之後才辭職。
《呆伯特》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在報紙刊出他的第一幅連環漫畫之後還在「太平洋貝爾電話公司」工作了七年。
這些開創者為何小心行事而沒有孤注一擲?
為什麼風險就像股票投資組合
半世紀之前,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萊德‧庫姆斯(Clyde Coombs)針對風險發展出一套饒具新意的理論。在股票市場上,如果你將要做一項有風險的投資,你就會藉由在其他投資上小心行事來保護自己。
庫姆斯提出,成功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也針對風險做同樣的事,在組合中加以平衡。當我們在一個領域欣然冒險,我們會藉由在其他領域多加小心來平衡自己的整體風險等級。如果你打算要在二十一點牌戲狠狠下注,那麼你在前往賭場的途中大概不會超速。
「風險組合」解釋了何以人們常常在生活的某一方面變得有原創性,而在其他方面卻維持守舊。
道奇棒球隊老闆布蘭奇‧瑞奇(Branch Rickey)把第一位黑人球員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迎進了球隊,打破了種族的藩籬,但他週日不進球場,不說髒話,而且滴酒不沾。
詩人艾略特的鉅作〈荒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作,但是他在一九二二年發表這首詩之後仍保留了他在倫敦一家銀行的工作直到一九二五年,拒絕了以寫詩為職業的風險。
小說家赫胥黎有一次去他辦公室拜訪他,事後說艾略特是「所有銀行職員中最像銀行職員的人」。等艾略特終於辭掉銀行的工作,他仍舊沒有成為自由詩人。之後的四十年他替一家出版社工作,以求生活穩定,而把寫詩當成副業。
如同拍立得相機創始人艾德溫‧蘭德(Edwin H. Land )所言:「除非擁有穩定的情緒和社會地位,否則誰也無法在一個領域具有原創性,而穩定的情緒和社會地位來自於在他發揮原創性的那個領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領域的穩定態度。」
可是另有全職工作難道不會使我們分心,因而做不出最佳表現嗎?
常情以為若是缺少大把時間與精力,創造性的事業就無法茁壯,而公司若是缺少密集努力就無法興隆。這些假定忽略了平衡風險組合的最大好處:在一個領域具有安全感使我們能自由地在另一個領域發揮原創性。藉由在財務上有基本保障,我們得以避免出版不成熟的作品、賣出拙劣的藝術、或是創立未經試驗的企業。
皮耶‧歐米迪亞(PierreOmidyar)架設eBay時只將之當成嗜好,接下來那九個月他繼續在一家公司擔任程式設計師,直到他的網路市場帶來的淨利超過他的薪水。
非營利組織「全球全力」(Endeavor)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琳達‧羅騰堡(Linda Rottenberg)根據數十年來訓練世上許多頂尖企業家的經驗表示:「最優秀的企業不會把風險最大化。他們除去了冒險這件事中的風險。」
平衡風險組合並不表示一直藉由冒中度風險而流連在光譜中央。取而代之的做法是,成功的開創者會在某一場域冒極大的風險,而在另一個場域極度謹慎作為補償。
莎拉‧布蕾克莉(Sara Blakely)二十七歲時想出了製造無足褲襪的主意,冒了很大的風險把她的全部積蓄五千美元都投資進去。
為了平衡她的風險組合,她繼續擔任銷售傳真機的全職工作又做了兩年,利用夜晚和週末的時間來製造商品原型,並且自己撰寫專利申請書,以節省雇用律師的費用。等她終於創立了Spanx這個塑身內衣品牌,她成了世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
一個世紀以前,亨利‧福特開創他的汽車帝國時仍在愛迪生手下擔任總工程師,這給了他必要的保障,使他能測試他對汽車的新發明。在他建造出化油器並且獲得專利一年之後,他還替愛迪生工作了兩年。
那麼,眾所皆知為了成立「微軟」而自哈佛輟學的比爾‧蓋茲呢?
當蓋茲在大二售出了一件新軟體之後,他等了整整一年才離開學校。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輟學,而是藉由申請休學一年來平衡他的風險組合,該項申請得到校方的正式核准,另外他也得到父母的資助。企業家瑞克‧史密斯(Rick Smith)曾說:「比爾‧蓋茲遠非世間最偉大的冒險家。說他是世上最偉大的避險家也許更為貼切。」
Warby Parker的崛起就歸功於這種降低風險的舉措。共同創辦人當中的布盧門撒爾和吉爾博成為該公司的共同執行長。他們拒絕依照常規選出一位單一領導人,認為由兩個人掌舵比較安全。而的確有證據顯示擁有共同執行長能在市場上引起正面反應並且提高公司的市價。從一開始,他們的首要之務就是減少風險。
吉爾博說:「我並不想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Warby Parker這個籃子裡。」在創立這家公司之後,他繼續尋找其他的生意機會,在校園裡搜尋可能具有商業價值的科學發現。擁有備份計畫使這四位公司創辦人有勇氣把企業建立在一個未經證實的假定上,亦即大家會願意在網路上購買眼鏡。他們不僅承認這份不確定性,而且積極努力將這份不確定性減至最低。
吉爾博說:「我們不斷討論要如何去除風險。那整個過程就是一連串『可做』或『不可做』的決定。每走一步,我們都有制衡措施。」
為了保護自己免於風險,這四個朋友一起去上了一門創業課,並且花了好幾個月來琢磨他們的商業計畫書。要讓顧客欣然接受上網訂購眼鏡這個陌生的觀念,他們決定提供免費退貨。然而在問卷調查和焦點團體調查中,大家對於在網路上購買眼鏡仍舊感到猶豫。
「有很多人就是不會在網路上買眼鏡。這的確讓我們質疑起這門生意的整個前提。」吉爾博回憶,「那是使我們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的時刻,促使我們再度重新規劃。」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這個團隊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一個在家中免費試戴的方案。顧客無須承諾付款即可訂購鏡框,如果他們不喜歡戴起來的感覺或樣子,只要把鏡框寄回即可。
這樣做的成本事實上比免費退貨要低。如果一位顧客在購買了鏡框加鏡片之後退貨,Warby Parker會損失很多錢,因為鏡片是專門替那位顧客量身打造的。而顧客若是只試戴了鏡框,然後把鏡框退回,公司還可以再利用這些鏡框。
這時吉爾博充滿自信而且全心投入:「等到我們準備好開張的時候,而我必須決定我們願意把全部時間投注在這件事上,事情看起來並不冒險。我並不覺得我是在大膽放手一搏。」
那個在家中免費試戴的方案大受歡迎,使得Warby Parker不得不暫時停止此一活動,那時距離開張不到四十八小時。
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創業家並不比其他人更喜歡冒險,而且很罕見地,這是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居然都同意的結論。在一項以八百多位美國人為對象的代表性研究中,請創業家和上班族從下面三個選項中選擇他們比較願意創立的一項事業:
(A)能獲利五百萬美元,成功機率為百分之二十者。
(B)能獲利兩百萬美元,成功機率為百分之五十者。
(C)能獲利一百二十五萬美元,成功機率為百分之八十者。
那些創業家明顯更可能選擇最後一個選項,也就是最保險的一個。不論受訪者的收入、財富、年齡、性別、創業經驗、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家庭大小,以及對其他幾種事業表現好壞的預期,結果都是如此。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做出結論:「我們發現比起一般大眾,創業家顯然更不喜歡冒險。」
這只是一份調查中顯現出的偏好,可是當你去追蹤創業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就能清楚看出他們避免去冒危險的風險。
經濟學家發現,成功的創業者在青少年時期從事違規活動的可能性幾乎是同儕的三倍。可是當你去細看他們所捲入的具體行為,那些未來將成功創業的青少年只會冒值得冒的風險。當心理學家研究美國的雙胞胎和瑞典公民,他們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這三項研究都發現,後來成功創業的人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可能有反抗父母、超過宵禁時間尚未返家、逃學、在商店裡順手牽羊、喝酒和抽大麻的紀錄。不過,他們涉及酒醉駕駛、購買非法毒品或偷竊貴重物品等危險行為的可能性並沒有比較高。而且不論他們父母的社經地位或家庭收入如何,結果都是如此。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之《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 不墨守成規的人如何推動世界? 打破現狀會引發恐懼, 我們該如何為新構想、新政策、新做法挺身而出, 而不致危及我們的聲譽、人際關係和職業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