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淳絪、洪麗婷、賴怡秋、黃湘玲 美學和藝術是成就今日巴黎城市和人文景觀不可或缺的一環,「法式生活美學」更是法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文化之一。長久以來,在皇家工藝文化的歷史演進中,不僅造就輝煌的技術,人人從小在歷史物件、節日裝飾由來、餐桌禮儀等習俗中耳濡目染,漸漸養成法國人追求精緻美感和豐富生活的態度。 我們印象中的法國人「生活過得很浪漫」,要體會法式生活情趣,就一定要從法式待客文化的藝術開始。十五世紀以前的法國,盤子、刀子並不普遍,連叉子都還沒出現哩!當時的餐宴和我們現在「菜一道道上到天荒地老」的印象不太一樣,用餐方式像圍爐,所有菜餚盛在燉鍋或盤子裡,同時上桌,人們則圍繞在桌邊自行取用。固體食物通常直接放在切好的厚片麵包上,稱作「麵包板 」,方便大家用手抓取來吃!那些盛放食物而吸飽肉汁的麵包,最後會再分食掉,或丟棄給乞討者及動物。現代法國人享用完盤中美味後,用桌上的麵包將盤子「擦乾淨」的舉動,說不定跟這個歷史演進有關係呢。 這種將食物盛放在「麵包板」上的飲食方式,除了現代法國,在世界餐飲文化中也很常見。不過已經脫離舊名,以可愛的「塔丁」(Tartine)這個字(或英文Open Sandwich)成功轉型,成為時髦健康的餐點形式了。想嚐嚐道地的塔丁就一定不能錯過健康的Le Pain Quotidien。 讓我們繼續想像:中世紀時法國還沒有叉子,餐桌上的餐具只有刀子和湯匙,而刀子還是賓客身上配戴的匕首。當時肉類通常是整隻燒烤,由宴會主人持劍切分給眾人,或由主人指派這項重要的工作給某賓客執行,以示抬舉。如果一位手持刀劍的男人展現出高超的切肉分食技術,可以彰顯自己的武力與社會地位!聽起來或許有點粗獷,卻是中世紀封建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用餐儀式噢。「餐桌就是政治社交的縮影」,這種文化至今流動在法國人的血液裡,不但餐飲禮儀很重要,更從餐具、餐桌裝飾、宴會布置發展出全面而多樣化的生活工藝。 度過拿著刀劍上桌、用手抓食的中世紀,時間慢慢來到文藝復興時期。西元1533年,「餐叉」終於隨著義大利貴族凱薩琳‧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與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聯姻的嫁妝,從威尼斯跟佛羅倫斯引進法國了。但讓叉子正式納入餐桌禮儀的關鍵,還是歸功於之後亨利三世時代草莓領,或稱大圓皺翻領的流行。因為貴族們發現,如果吃東西時不想弄髒美麗又誇張的草莓領,用叉子是最方便優雅的! 直到十九世紀初波旁王朝,法國人用餐還是維持各式菜餚同時擺上桌,每人繞在桌邊各自取用的「法式服務」,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自助式用餐。想像一下,當時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辦的大型晚宴該有多澎湃啊! 這種大型晚宴總共有六道餐序,每道包括六至八種菜色:從湯品、前菜,主食的燒烤、沙拉,一直到最後的甜點和水果,就像時裝秀一樣,由侍從們依照餐序將各種菜色擺上桌。也因為上菜時間長,用來盛裝菜餚的金、銀容器,除了裝飾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溫。許多工匠畢生奮鬥的目標,就是設計出最能保溫的容器呢! 然而,現代的法式料理餐廳是在賓客坐定位後,才由服務生將每一盤的分量準備好,陸續上菜。這其實是十九世紀末才從俄國傳過來的「俄式服務」,在法國普及後被稱為「餐盤服務」,意指事先將菜餚在盤中美麗地佈置一番,才由服務生端上餐桌。 除了精緻的餐飲文化,宮廷與貴族對居家裝飾、儀表衣著的高度需求,也推動了各種工藝發展:油畫、雕刻、壁毯、燈飾、家具裝飾、禮服、髮型、扇子……各領域的藝術家、工匠不斷挑戰極致。其實所謂的「時裝時尚」只是這種精神的其中一環,法國人對工藝的重視絕對不只展現在衣著而已。 法國大革命以後,中產階級興起,過去僅限於貴族間的工藝追求,藉新富裕起來的資本家變得更廣泛。到了現在,一般人家對於居家布置的搭配、裝飾,都很有自己的主觀意見,特別是請客人來家裡吃飯,是展現主人品味的重要時刻,而其中餐桌布置更是全場聚焦的重點。 接下來讓我們帶大家走一趟特別的旅程,參加一場法式工藝盛宴吧! [1]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來到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讓我們在鏡廳裡想像十七、十八世紀宴客文化的黃金時期,從太陽王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東尼皇后,百年間所舉辦的宴會不勝枚舉,貴族、侍臣、賓客們絡繹不絕。當時,這華麗的鏡廳長廊,是賓客、貴族們等候皇室接見的地方。偏廳則是連結國王或皇后寢室旁的一個房間。由於當時還不存在「餐廳」的概念,因此公眾宴會都是在這一類「接待室」裡舉辦的噢 ! 宴會不只是皇家娛樂,也傳達著權力和威嚴,受邀的賓客必定經過篩選。這種高層次的場合,不但必須服裝,所使用的金、銀製餐具、燭臺、水晶和餐桌布置更屬於藝術品等級,由皇室御用的工匠們製作。正式的餐桌禮儀和符合格局的布置漸漸成為上流社會必須學習、遵守的基本規範。 路易十四親政之後,掌握國內工藝產業,宣示他的絕對君權。他命人建造了凡爾賽宮,讓工匠設計屬於他個人時代的圖騰和樣式,將之呈現在建築、裝飾品和家具的細節裡。之後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也追隨太陽王的腳步,工藝品市場因而蓬勃發展,價值水漲船高,許多工匠更被冠上皇家御用的封號。有了王室光環的加持,這些工匠世家的作品成為眾人眼中的高級名品。 變成博物館之後的凡爾賽宮,即使已經精簡了許多內部布置和家具,親身蒞臨這充滿金銀裝飾、天花板彩繪、手織壁毯的雄偉宮殿,還是讓我們驚嘆聲連連啊 ! [2]百卡拉水晶博物館(Musée Baccarat) 結束了凡爾賽宮的行程,驚艷於每個鏡廳裡令人無法忘懷的巨大水晶吊燈嗎? RER – C線火車坐到艾瑪橋站(Pont de l’Alma)下車後步行十分鐘,就到了百卡拉位在巴黎的水晶博物館。百卡拉在路易十五欽准下,於1764年創立。經過兩百五十年傳承,成了世界頂尖的水晶工坊。 現在的百卡拉不但聚集二十六位通過國家認證的法國最佳工匠(包括口吹製作、水晶切割、雕刻技術),工匠們代代傳承的獨特工藝,展現在美麗的水晶燈、水晶杯具上。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水晶工藝的故事,可別錯過這間國際知名的水晶展館囉! 說到這些大小高低胖瘦不一的杯具,其實存在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 法文中,我們用一杯(un verre) 當量詞來形容杯子裝的東西,例如說一杯酒(un verre de vin)、一杯水(un verre d’eau)。但是香檳就不一樣囉!當我們要點一杯香檳時,必須說「une coupe à champagne」。 「Une coupe」 這個專屬於香檳的量詞,跟香檳杯的外型有關。杯口較寬敞,杯身較短,有點像個小碗,就叫做「coupe」。傳說第一個「coupe香檳杯」,是以瑪麗皇后的胸型當做模型打造出來的!雖然無法確認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香檳自古至今在法國所代表的優雅和奢華,的確讓人聯想當時富裕的宮廷生活。 現在在法國,我們說「une coupe 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