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炎炎夏日,搭乘契丹太平洋航空出國去

$
0
0

作者:彭心怡(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這個暑假,總在冷氣逼人的研究室裡度過,與做不完的功課奮戰著。玻璃窗外,熾熱的氣溫與騰升的蒸氣,是這個炎炎暑假慣常的風景。還沒走出台中市度個小假呢,這個夏天,便快過了。

該來著手規劃一趟旅遊了吧!

我滑點著屏幕,手指頓時停格在某家航空公司的網頁上。

「Cathay Pacific」其實是「契丹太平洋」航空?

眾所周知,國泰航空的英文名稱為「Cathay Pacific」。不過,若是直譯「Cathay」一詞,其實是「契丹」的意思。 這是怎麼回事呢?據說,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將中國稱為「契丹」,是故,創辦人認為這個名詞可以讓外國人想起種種關於中國的浪漫想像,便將公司取名為「Cathay Pacific」,也就是「契丹太平洋」航空。

左圖載自「趣歷史」網站,右圖則截自「國泰航空」官網。現代契丹太平洋航空上的服務人員,跟我想像中的契丹人穿著打扮差好大啊!
左圖取自「趣歷史」網站,右圖則取自「國泰航空」官網。現代契丹太平洋航空上的服務人員,跟我想像中的契丹人穿著打扮差好大啊!

「契丹」一詞,其實是契丹民族的自稱,並以漢字寫下其譯音的結果。不過,契丹人起初並不是使用「契丹」二字,而是「開丹」。天顯元年(926),距離契丹民族占領燕雲十六州與後晉石敬塘自稱「兒皇帝」的盛景,約莫還有十年的光陰。

那一年,是契丹豐收的時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削平了渤海國,還將它改稱為東丹國(意為「東邊的開丹國」),指定皇太子耶律倍擔任東丹國國王。為了慶祝這樣巨大的勝利,遼太祖便特別鑄造了「開丹聖寶」錢幣以為紀念。

截圖自「中華古玩網」
圖片來源:中華古玩網

無論是遼太祖時的「開丹」,或是英語的「Cathay」,抑或是俄語的「KuДaй」(kidai),在在都顯示了契丹民族千年前的古稱,首字母比較接近「ㄍ」、「ㄎ」一類的發音。至於讀為「ㄑ」類的聲母,則是漢語後來的語音音變。「開」字千年前的讀音為「ㄎ」,但譯音流傳到他國時總有誤差,因為他國人民未必能夠分得清「ㄍ」與「ㄎ」。古音讀為「ㄍ」、「ㄎ」、「ㄏ」,國語讀為「ㄐ」「ㄑ」、「ㄒ」這樣的音變現象,我們還可在保留許多古音的南方漢語(如閩、客、粵等方言)中,看到不少例子。

閩語 國語
雞仔k(/ㄍ)e-á/k(/ㄍ)ue-á 小雞(ㄐㄧ)
溪kh(/ㄎ)e/kh(/ㄎ)ue 溪(ㄒㄧ)
見笑k(/ㄍ)iàn-siàu 見(ㄐㄧㄢ)笑
ㄍㄎ為較古的讀法 ㄐㄑ聲母為音變後的讀法

國語一脈的漢語,以「ㄍ」、「ㄎ」「ㄏ」為聲母的字群,演進至元、明一代時,才漸漸變為「ㄐ」「ㄑ」「ㄒ」類的聲母。成書於元代的《蒙古字韻》(註:蒙古人學漢字的讀本),裡面的八思巴字標音,就已經存在這些字群變為「ㄐ」「ㄑ」「ㄒ」的跡象。這樣的音變,語言學上又稱為「顎化音變」。

無論是「開」或「契」,千年前的聲母都是「ㄎ」,但兩字後來卻走向不同的演變道路:「開」字今音聲母仍讀「ㄎ」,而「契」字則讀為「ㄑ」了。

為什麼中國會被稱為契丹?

與西方人相處過的人,一定曾有這樣的經驗:西方人總分不清楚黃臉、黑髮的亞洲人種,究竟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台灣人?面對我們,他們總有「目盲」的感覺;反觀我們,也常分不清楚西方人的國籍。同樣的道理,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也不外乎如此!契丹民族曾雄據中國北方近五百年,你哪能奢望異國民族能夠分清你究竟是漢族?契丹族?還是蒙古族呢?

試想在一千年前,一個生長在中國北方邊境的古早阿兜仔詢問他的鄰居:「你是什麼人啊?」這個住在東土的鄰居便回答:「我是契丹人呀!」

白雲蒼狗,時間悠悠。千年之後,即使契丹人在這塊東方土地上已經難以尋覓,古早阿兜仔的子子孫孫,卻依舊習慣將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稱為「契丹」。「契丹」,就這樣成為「中國」的代稱。

今天,國際場合常將中國譯為「China」,可東歐一帶的民族,至今仍習慣用「契丹」的音譯詞來指稱中國。顯然,在這看似特別的現象背後,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與環境因素在相互影響著。

不獨中世紀的歐洲人將中國稱為「契丹」,古時的朝鮮人也如此稱呼中國。(註:當時已經沒有契丹/遼這個國家了。至於為何契丹人又自稱為「遼」?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例如,元末的《老乞大》一書,直譯便是「老中國」的意思。這本《老乞大》,是當時朝鮮人學習漢語的讀本。關於「乞大」一詞,其實是「契丹」的另一種譯法(註:音譯字原本就容易存在多種寫法)。十七世紀的「乞」字聲母,根據考音,被認為還是讀為「ㄎ」,就如同閩語的「乞丐」一詞將「乞」讀做「khit」一般。

眼尖的你,或許已經發現前文的《蒙古字韻》成書時代較早,《老乞大》則是較晚才出版的書。何以前書的「ㄍ」、「ㄎ」「ㄏ」已有變為「ㄐ」「ㄑ」「ㄒ」的跡象,而晚近的書卻仍然保留古讀音呢?其實,古代的標準語就如同我們今日的北京國語、台灣國語、香港國語一般,雖然都稱作「國語」,因為地域、方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類複雜狀況,實可謂不一而足。

必須說明的是,本文略去了「契丹」二字在韻母音讀上的探討,是為了避免文章落入過於專業難懂的迴圈之中。此時,讓我們再談論一下英語「Cathay」裡的「th」,也就是對譯「契丹」的「丹」字譯音,為什麼會讀為「θ」的問題。事實上,這是現代英語音變後的讀法。從字母的拼寫上,我們還是能夠找到「th」原本念為「ㄉ」或「ㄊ」的古音痕跡。例如,英語「th」是「t」加「h」的拼寫,英語含「T」的字詞, 仍有大量讀為「ㄊ」的例子,例如老虎「Tiger」。

從「Cathay」到「國泰」

最後,筆者想再談一下「國泰」二字的選用。如同前述,「國泰」其實就是「契丹」二字的譯音;此外,「國泰」還會讓漢語使用者聯想到「國泰民安」的寓意,可說具有雙重的涵意。此外,就聲母而言,「國泰」二字ㄍ與ㄊ的讀法,還比「契丹」的「契」與「Cathay」的「th」(θ)更接近古讀音。

一千年前,會說漢語的契丹民族,選用了漢字「開丹」二字來轉譯他們民族的稱呼,並將「契丹」一詞流傳到歐洲、東北亞各國。千年過去了,我們從外語的譯音再把「契丹」二字借回來,以漢字寫成「國泰」二字。若是當時的契丹人地下有知,大概也會笑我們的契丹話不夠標準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