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熱愛閱讀類型文學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點進這篇文章還有點道理;但如果你不看類型文學……那麼,點進這篇文章的你一定是有什麼誤會。來!我們來好好聊一下人生(等等,這可不是心理諮商室啊!)
咳咳,好的,讓我們回到正題。
現在,隨意走進一家連鎖書店,想要找到你感興趣的書架,其實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每個書架上,都清楚標示了不同的標籤:言情、武俠、推理、奇幻、科幻、驚悚、歷史等不同類型,方便讀者依照個人偏好挑選書籍。
在上述所有類型文學之中,科幻小說,也許是最為冷門的一類。
曾有好長的一段時間,許多有著科幻成分的翻譯小說,或是跨越類型的作品,都會刻意避開「科幻」標籤,希望讀者不會因為科幻兩字降低了購買的意願。如果是國產科幻作品,客人的購買意願可能就更低了,有些作品即便出版多時也不被注意,就這樣埋沒在書海之中。
然而,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 1980 年代,試著讓故事繼續……
在 80 年代,科幻小說一度被寄予厚望(未來就交給你了!),中國時報也將科幻小說視為貼近大眾的文學讀物,特別在時報文學獎外附設了科幻小説奨,希望能夠拉近文學與大眾的距離。那也是臺灣科幻的一次高峰,甚至連張大春、林耀德、黃凡、平路等許多知名作家,也都一同參與了這場科幻盛事。
但是,早期臺灣科幻小說的命運就不是那麼幸運了。早期?是有多早?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原來臺灣的本土科幻作品,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一九二〇年代對於火星的想像
臺灣第一篇廣義的科幻小說,最早可以回溯到 1920 年代。
那時,臺灣文化協會才剛成立,四處舉辦演講活動、開書局、弄劇團,也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致力於啟迪民智。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一位擅長作詩、作畫的傳統文人鄭坤五,完成了和他的背景看似相去甚遠的科幻作品 ──〈火星界探險奇聞〉。
〈火星界探險奇聞〉的故事時間設定在 2015 年(是的,已經過去了。去年大概也只有麥特戴蒙在火星上待得最久),人類終於登陸火星,和當地居民進行文化交流,意外發現火星人和茹毛飲……(等等,時代不對啊!)和致力追求個人利益的地球人大不相同,簡直嚇壞全地球的寶寶了。
不過,火星人在過去也和地球人一樣,為了個人的利益和慾望,製造了無數的戰爭與糾紛,也對火星文明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對此感到深惡痛絕的火星人,因此全體放棄了個人私慾(你們不要再上來了!),最終在火星創造了有如桃花源般的美好社會。
然而,這種故事設定,在晚清中國的科幻作品中,其實並不少見。
像是吳趼人的《新石頭記》(1905)、蕭然鬱生《烏托邦遊記》(1906)等作品,同樣透過另一種社會制度,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現實世界什麼的,最討厭了),並藉此形塑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這麼說來,鄭坤五的概念似乎不太新鮮?事實上,雖然〈火星界探險奇聞〉中仍有許多浪漫誇張的想像,但是相較於 20 世紀初的科幻作品來說,不論是在太空知識的正確性,或是無線電的科學描寫上,都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有沒有火星這麼熱門的八卦?
為什麼是火星?鄭坤五為什麼不選其他行星,而是以火星做為小說場景呢?因為,從 20 世紀開始,日本的火星熱潮就一路延燒到臺灣,成為最火紅的太空話題。
當時全臺灣規模最大的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該報不但發行日文版,也有發行不懂日文的人也看得懂的漢文版)上,已經出現多篇火星的相關報導,討論著如何和火星通訊,還有怎麼從地球到火星的話題。
雖然這些報導的內容看似簡略,但是各位不要忘記,那個時候連登陸月球的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都還沒出生,大家就不要太苛求了吧!
到了 1920 年代,火星的報導就更加豐富了。從火星上究竟有沒有水可以喝,有沒有智能生物存在,還有如何正確觀測火星,以及無線電如何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運用的問題等。
相較於十幾年前的報導,在知識量上可說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這些報導仍有許多穿鑿附會、誇大其實的成分存在。不過,正因為這份曖昧性,才讓鄭坤五的創作有了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可惜的是,〈火星界探險奇聞〉這篇小說在作者生前,從未公開發表在任何報刊雜誌,或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在檔案資料中塵封多年後,才隨著《鄭坤五研究》的出版,在讀者的面前現身。
即使如此,〈火星界探險奇聞〉可說是開了一扇門,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文人是如何理解、吸收科學新知,並藉此進行文學創作。因此,鄭坤五的〈火星界探險奇聞〉不但是最早的本土科幻作品,更是一份珍貴的文獻史料。
返老還童的科學想像
另外,日治時期另一部廣義的科幻作品,是葉步月(本名葉炳輝,台北帝大醫學博士,知名醫師)的日文長篇小說《長生不老》。
在這篇小說裡,主角章國欽博士和助手蕭秀郎做出了返老還童藥。當時已經是個老先生的章博士親自試藥後,立刻搖身一變成為二十歲的青春少年兄。消息傳到藥廠王老闆、貴金屬商吳老闆耳中,他們立刻想方設法要弄到藥方,藉此大賺一筆。
然而,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兩位老闆的女兒詠雪和妙妙,相繼愛上了英俊的助手蕭秀郎。詠雪為了奪得美郎歸,用計讓妙妙以為秀郎移情別戀,妙妙因此離開了秀郎。結果,詠雪的一念之差,卻讓妙妙和章博士 ── 返老還童的青春少年兄 ── 陷入愛河。然而,無法接受結果的秀郎為此自殺,詠雪也隨之而去。
整篇小說裡最幸運的,也許就是章博士本人了。他不但再次擁有青春的肉體,又有著幸福的愛情。但是,這也是犧牲了所學知識和返老還童藥的配方所換來的(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從上面的劇情內容看來,雖然科幻元素(返老還童藥)是讓整個故事得以開展的重要關鍵;然而,整部小說的重心仍放在人物間的情感糾紛上,特別是主角群之間的愛情故事。
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身為醫生的葉步月,還是運用了近代的科學語言與研發方法,重新詮釋返老還童藥的製作過程。除此之外,返老還童藥所引發的利益糾葛,不再是因為帝王為了永遠統治國家而來,轉而變成藥廠老闆和貴金屬商想藉此大發利市的商業行為,從人物的職業和想法行動來說,都是個相對現代化的設定。同時,也藉由博士因藥物副作用而忘記藥方和所學知識的遭遇,傳達人類的科學即使再進步,終究也難以違抗大自然規律(藥品副作用)的勸世效果。
一九四七年,《長生不老》被迫夭折
相較於故事內容,《長生不老》這部小說本身的境遇,也許更讓人感概。
葉步月的《長生不老》出版於 1946 年 11 月,是一部用日文創作的科幻作品,也是臺灣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科幻小說。然而,《長生不老》出版的時間點,可說是完完全全地不合時宜。
1945年日本戰敗,統治權從臺灣總督府轉移到行政長官公署。從 1946 年 2 月起,行政長官公署列出八條查禁標準,開始取締、銷毀「日人遺毒書籍」。同年 10 月 25 日,廢除所有報刊雜誌的日文版。最後在 1947 年 6 月 25 日,下令禁賣全日文版書籍。
從這一連串的禁令發布,可以發現什麼事實?
簡單說,葉步月的《長生不老》出版才不過半年的時間,就得被迫下架。在這種情況下,葉步月的作品自然沒有什麼影響力可言,更別提是否能對培養科幻創作者有任何幫助了。
臺灣科幻的發展,也因此停滯多年。一直等到 60 年代末,張曉風、張系國與黃海的三篇科幻小說正式刊載,臺灣科幻才終於又有了一線曙光。
《長生不老》的遭遇,說明了文學的發展並非與政治全然無關,而是可能受政治因素影響,甚至因此被迫夭折。
在政權轉移後,當局銷毀日文書籍,讓日文成為禁忌;加上後來推行的國語運動,也讓當時的臺灣作家從精通日文的文人,變成難以用中文創作的文盲。這樣的歷史現實,也讓「讓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的說法,因此不攻自破。
因為,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政治就無所不在。
繼續閱讀:一個類型文學的奮鬥史(二)──六〇年代:臺灣科幻重開機
──
參考書目
- 下村作次郎著,張政傑譯,〈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從臺灣文學的視點出發〉,收於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臺北:臺灣大學,2012),頁18-31。
- 林翠鳳,《鄭坤五研究》(臺北:文津,2004)。
- 黃美娥,〈關乎「科學」的想像:鄭坤五〈火星界探險奇聞〉中火星相關敘事的通俗文化/文學意涵〉,收於李勤岸、陳龍廷主編,《臺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9),頁1-15。
-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2005.3),頁2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