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大師艾靈頓公爵(Edward Kennedy “Duke" Ellington,1899-1974),24 歲前都住在華府。走訪他成長的街廓,完全不同於一般認知的白人華府,色彩、氛圍、環境音常民多了,特色小店、酒吧林立,雖然怪咖在路邊倒臥著,商家也配備鐵條鐵窗防著,但那是聯邦政府、紀念碑、博物館之外的華府草根面貌。路邊招牌標榜衣索比亞超市小食,原來非裔之間也分從哪來的。
艾靈頓公爵在紐約成名後,並沒忘記他出身種族問題最嚴重的華府非裔區,在白人至上時代,他用音樂對抗歧視,舉止優雅,挺腰彈琴,不僅替族裔爭一口氣,也彰顯華府人的在地驕傲。村上春樹寫過一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書名正來自艾靈頓公爵的曲子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艾靈頓公爵彈琴風采與領團魅力。
出生優雅的中產黑人家庭
雖然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但 1896 年美國最高法院宣稱,在合乎「憲法」的精神下,實施白人和黑人在公共場所彼此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法」。三年後的 1899 年,艾靈頓出生在華府杜邦圓環(Dupont Circle),當年他誕生的小屋已不復在,如今改成倉儲中心,只剩外牆繪有巨幅肖像,紀念這位在地原產大師。
他的爸爸 James Edward Ellington 在白人醫生家擔任司機、守門等管家工作,有時還會進入白宮幫忙炊事。爸爸跟白人醫生相處融洽,從中學到應對進退,會跳舞又懂品酒,更從醫生那裡得到不少二手的玻璃器皿、銀器陶瓷等,因此他從小見過不少世面。
媽媽 Daisy 家世良好,那個年代黑人女性能讀到高中畢業實屬罕見。媽媽的知性、優雅、關愛給他正面能量,讓他日後能在白人社會撐起黑人天。母親對他管教甚嚴,往來的親友都嚴加過濾,虔誠的宗教信仰也深深影響了他,他創作聖歌音樂跟這很有關係。7 歲時,有次因打棒球頭受傷,媽媽決定讓他學鋼琴以減少戶外活動風險。他的爸媽都會彈鋼琴,無論是流行、半古典、讚美詩、散拍音樂(ragtime)或是歌劇片段,家庭環境迥異於一般黑人同儕。
起初他對鋼琴得過且過,棒球、足球、田徑、游泳、運動才吸引他。他回憶當年在街上打棒球,騎馬經過的老羅斯福總統還曾停下來觀賞呢。他也救過一名溺水小孩,被救小孩後來長大也加入艾靈頓的樂團。
艾靈頓公爵出生地,如今是倉儲中心。地址:2121 Ward Pl NW, Washington, DC。
他 11-15 歲時住過這棟紅屋,那時他的琴技普通。地址:1805 13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冷飲店生猛的少年琴師
艾靈頓青少年期,常流連華府 Shaw 區(非裔區)的舞廳、俱樂部,當時這區的黑人琴師提供最生猛的聽覺刺激,受到啟發的他開始認真學琴。15 歲夏天,他在冷飲店 Poodle Dog Cafe 打工,有次琴師喝醉無法彈奏,老闆要他頂替,他彈出人生第一支創作曲 Soda Fountain Rag,他把主調變奏十幾次,這小子,天分展露無遺。
當時華府的黑人高中只有兩間,艾靈頓對讀書沒興趣,只喜歡畫畫,因此選擇技職高中 Armstrong Manual Training School 就讀。他對美術設計很有天分,還申請上了紐約 Pratt Institute 獎學金。只差三個月就可高中畢業的他最後決定輟學,專心音樂。在種族隔離的年代,年輕的艾靈頓有一抹優雅的氣質,能畫能彈外表又好看,難怪朋友都叫他「公爵」。
青少年時期他常在華府 Shaw 區看人彈琴。人生第一首即興曲就在這誕生。
他的高中母校,歷史逾百年。地址: 1400 First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一戰時期初試啼聲,先治疝氣
1917 年美國正式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量資金湧入華府,反而帶動了華府的夜生活,晚宴、舞廳、俱樂部、夜總會如春筍般興起。剛從高中輟學的艾靈頓嗅到這股風潮,18 歲的他頗有生意頭腦,白天幫人畫廣告海報,晚上到夜總會當琴師。每當有人找他畫廣告時,他就問是否需要樂隊?反之,有人想請樂隊演奏時,他就問是否需要畫廣告。他在此時動了疝氣手術,免除後顧之憂,每次想到這,就覺得大師有種肉身彌撒式的親切。
1918 年,19 歲的他生平第一次公開演奏,就在華府五層樓高、有著義式華麗風格的 True Reformer Hall,這是黑人區百年來的高級地標,當年的資金、設計、建造都由黑人一手包辦。在這二樓,他賺到了 75 分錢,買了一台電話犒賞自己,當時屬奢侈品。
之後他到 Howard 劇院表演,這劇院曾是全球最大的黑人服務業場所,可惜後來歷經美國大蕭條,劇院關關開開數次,風光不再。如今劇院旁有尊艾靈頓雕像,背倚著高音譜記號,手中的琴鍵飛揚成彎流。
他首次登台就在 True Reformer Hall 的挑高二樓。地址:1200 U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年輕未成名的他,幾度進出 Howard 劇院。地址:620 T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他的雕像。
奉子成婚、進修立業
1918 年,19 歲的艾靈頓與高中同學 Edna Thompson 奉子結婚,隔年兒子 Mercer Kennedy Ellington 出生。他的音樂事業越來越穩健,自覺需要更紮實的訓練,因此回頭學古典音樂。他找上 Henry Grant 這位黑人音樂家,Henry Grant 不僅是教堂唱詩班的指揮、古典三重奏的成員,也是黑人音樂家雜誌主編。艾靈頓一周去上兩次的和聲學、記譜法課程,後來乾脆舉家搬來跟老師當鄰居。
史上著名的爵士時代已開展,艾靈頓頂著燦爛光環,磨刀霍霍。這段期間,他成立了自己第一個樂隊 Duke’s Serenaders,接了許多案子,例如大使館宴、私人宴會、舞廳、俱樂部、夜總會等。有演出就有收入,20 歲的他在華府買下一間房子,現已列為古蹟地標,這也是他唯一在華府置產的紀錄,當時他名片上的聯絡地址以及樂團團址都設在此。他與家人在這住了三年。
初為人父的他,爬上兩段樓梯,學習古典音樂。地址:1114 Fairmont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他在華府唯一的置產。地址:2728 Sherman Ave., NW Washington, DC。
黑色百老匯的鬥團歲月
20 世紀初爵士樂重鎮在華府 U 街,彼時電影院、夜總會、舞廳、俱樂部充斥,被稱為「黑色百老匯」。一直到 1920 年代後,紐約哈林區取代 U 街成為全美黑人最多的地區,爵士樂才轉移到大蘋果。
1920 年,21 歲的艾靈頓與他的樂隊開始走跳 U 街,他黑白兩道通吃,客戶遍及白人黑人。當時樂隊之間經常「鬥團」,這是行走江湖必備的路數,也考驗誰能登上盟主寶座的擂台賽。他的樂隊也參加過許多場「鬥團」,藉由觀摩他人偷學來的步數更魔幻寫實,他的樂隊曾在台上演奏,結果台下爭吵、鬥毆、走私,逼得他們不得不火速逃離現場。突發的臨場,各式各樣的狀況,這些歷練對他日後在紐約發展大有幫助。
華府 U 街,處處都有艾靈頓公爵走過的足跡。
1922 年開幕的林肯劇院,早年艾靈頓常在此表演。地址:1215 U Street, NW Washington, DC。旁邊那間熱狗店可參見這裡。
紐約棉花田大顯身手
逐漸地,紐約成為黑人音樂發展的新興場域,因此在 1923 年, 24 歲的艾靈頓公爵決定離開從小生長的華府,前往紐約闖蕩。一開始他走的不順,經過四年蟄伏,1927 年底,當時以服務白人聽眾起家的棉花田俱樂部 (Cotton Club) 決定長期聘請他的樂團表演。
棉花田俱樂部採電台實況轉播,讓駐店演奏的艾靈頓公爵得到全國性的曝光機會,全美各地的人因此認識了他獨特樂風。1927-31 年這段期間,他共錄製超過 100 首的樂曲,創作力驚人且旺盛,而且在他堅持與要求下,棉花田俱樂部稍微放寬了對黑人聽眾的限制。
在艾靈頓之前,樂評家總以靡靡之音看待爵士樂,在他之後,人們開始認真研究大樂隊(big band)的樣貌。所謂大樂隊,流行於 1920-50 年代,編制約有十多人,樂器使用薩克斯風、小喇叭、伸縮喇叭、鼓、低音提琴、鋼琴、小提琴、主唱等。艾靈頓大樂隊以凸顯獨奏者為主要演出方式,由於他很清楚每位團員的強項與招數,故能創作出最適合他們演奏或即興的曲子,好讓每人都有機會輪流露一手。這種雨露均霑、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是他拉拔自己族群的一種深意。除此之外,他也寫過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例如:電影配樂、百老匯音樂劇、芭蕾舞曲、喜歌劇、劇場音樂以及宗教音樂等。
艾靈頓公爵在紐約棉花田俱樂部,彈琴又領團,驚豔紐約。
艾靈頓成名後,回鄉時常來 Bohemian Caverns 表演,如今是華府僅存的老牌爵士樂俱樂部。地址:2001 11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華府 Whitelaw 旅館於 1919 年開業,全美第一家由黑人出資設計、建造經營的旅館。艾靈頓大紅大紫後,回鄉就到這表演。地址:1839 13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Matchbox 餐廳前身是Club Bali,在種族隔離年代是華府少數黑白共處的場所,不少白人來這聽爵士樂。地址:1901 14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老年殊榮
1954 年,種族隔離法正式解除,此時艾靈頓公爵 55 歲了。1966 年,詹森總統頒給 67 歲的他「總統金質獎章」(President’s Gold Medal),同年他也榮獲葛萊美終身成就獎;1969 年,尼克森總統授予 70 大壽的他「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1974 年,剛過完 75 歲生日,艾靈頓公爵因肺癌病逝於紐約。這位生前創作過一千多首曲子的樂壇巨人,葬禮吸引了超過 1 萬 2 千人前來哀悼致意。即便辭世多年後,許多獎章還是陸續追封給他。他是美國近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不分黑白,毫無異議。
他的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