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漢字哪有這麼萌-史上最可愛之族徽銘文

$
0
0

我們都知道,在歐洲徽章是氏族榮耀與血統的象徵,在日本也有用來彰顯貴族或武士階層的家徽。

歐洲貴族的徽章形式複雜、顏色豐富,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甚鉅(見圖一),日本的家徽雖較為簡潔優雅(見圖二),但也突顯了該民族或者是該氏族的特色。

如今,我們不僅會為學校設計校徽,為班上設計班徽,生活上許多產品也需要靠著標誌或徽章加以辨別,同樣一個包包,有沒有 LV 的標誌可是會差上好幾百倍的價錢呢!

那麼,中國古代有沒有類似的東西呢?古人又會用什麼東西來標誌氏族或器物呢?當然有,這樣的標誌被古文字學家稱為-族.徽.銘.文

圖一:歐洲貴族徽章(Source)
圖二:日本武士家徽(Source)

一、文字?圖畫?族徽銘文為什麼那麼萌?

我們所說的族徽銘文,是指商朝末年或是西周早期一些青銅器上出現的單字,這些單字有時也會出現在篇幅較短銘文的開頭或結尾處。(如下圖)

(Source: 金文資料庫)

這些造型奇特的銘文早在宋朝就被學者注意到了,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大家開始注意到這些銘文和一般文字有著區別。首先,族徽銘文往往比一般文字更為象形,例如下方三張圖片:

也有一些實在太萌太可愛,導致很難辨識(!?),例如: 

其次,它出現在青銅器的狀態十分不固定。有時刻寫位置會在銘文的開頭或結尾處,少數還會出現在字句之間。此外,形體也不固定,更無法與其他銘文一起閱讀,成為具有意義的句子。

由於這些因素,所以「族徽銘文」究竟是文字還是圖畫?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古文字學者。

以目前的研究趨勢來說,大部分學者還是同意族徽銘文是一種文字的型態

他們秉持這個觀點的理由有兩個:第一,不少學者是因為族徽銘文存在較顯著的象形性,就覺得它和同時代的甲骨文、銘文都很不一樣,所以假設它是一種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一種符號。

但是「象形性強」這種特色並不能代表它就不是文字,而事實上,已經有不少象形性強的族徽文字被古文字學者釋讀出來了,例如下圖所見族徽文字原本並不認識,但經過古文字學家的考證,認為就是傳說中伯夷、叔齊的「孤竹」族徽。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族徽銘文的象形性很高,有時看來似乎和圖畫沒有什麼區別,不過若是具備充足的古文字知識或是其他可以參照的文字材料,還是有可能釋讀出族徽銘文。

第二,有些學者認為族徽銘文太過簡略,有時形體或次序又常常任意顛倒,這種不符合語法的寫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字。

不過支持族徽銘文是文字的學者也反駁,簡略或是次序顛倒都不能作為否定文字本質的理由,因為族徽銘文就近似於我們今天用文字符號加以圖案化,而構成商標、標誌等的做法,正因為如此,它仍是字而不是圖象。

族徽銘文就近似於我們今天用文字符號加以圖案化,而構成商標、標誌等的做法,正因為如此,它仍是字而不是圖象。

雖然經過學者的反駁,好像也真的必須承認族徽銘文是文字,而不是圖象(有嗎?)不過造成種種紛爭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族徽銘文本身的複雜性,而族徽銘文為什麼叫「族徽」呢?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二、族徽銘文是「族名」還是「徽章」?

「族徽」一詞聽起來很像一個氏族的徽章,那麼上面那些萌萌的象形文字就跟歐洲貴族徽章、或是日本武士家徽相同嗎?似乎不是這樣的。

學者認為「族徽」所記錄的大概是商周時代一個氏族的「族名」,而在青銅器上看到的族徽銘文通常會以兩種情形出現:第一種是和私名、職官名一起出現。

像是上圖這個銘文,是該族的族名,或有人讀作「析子孫」,下方的「(踊)」字則是器主本人的私名,由此可知,這個青銅器的主人就是族的(踊)。雖然部分族名和私名都會呈現顯著的圖案化趨勢,但我們不能同時把(踊)都稱為族徽。

這種「族徽+私名」的形式明顯和今天我們所謂的姓名不同,學者可以利用這些材料,進一步了解在姓名出現以前,古人又是如何呈現他們的「名字」。

第二種情況是兩個以上氏族的族名會共同出現,我們稱之為「複合族徽」。

複合族徽是指在一件青銅器銘文中,作器者自署的族氏名號,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氏族名號組成,而且在不同器物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組合形式。

假設目前有 A、B、C 三族,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看到 AB 或 AC 或 ABC 組成的複合族徽樣貌,例如以下三個複合族徽,就是由天族與族、戈族、族組合而成。

複合族徽的出現,暗示著古代氏族之間一種聯合或是從屬的關係。它們可能是兄弟、婚姻的親族關係,也有可能是軍事或政治上的結盟,更不排除這幾種關係同時發生在兩個氏族之間。

總而言之,從上述這些現象可以發現,商末周初青銅器上所謂的「族徽銘文」並不像是歐洲貴族徽章或是日本武士家徽那麼單純,它不僅是一種文字的形態,還代表氏族的結構。

我們也可以藉由族徽銘文的表現方式,瞭解遙遠的三千年前一個氏族是如何變遷與流轉,像是透過研究帶有私名的族徽銘文,可以瞭解到同一個族徽下的氏族可能包含哪些人士;或藉由複合族徽的研究,了解當時氏族與氏族的關係,從而進一步研究商周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

三、族徽銘文與商周氏族

亞醜方尊(Source)
「亞醜」銘文(Source)

若走進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常設展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族徽銘文大概就是「亞醜」了(如果你沒發現,下次要記得仔細看喔!)。

故宮裡的「亞醜」青銅器多半都是傳世器,不知道來自何方,但是 1931 年 4 月山東青州蘇埠屯出現了一批有著「亞醜」族徽的青銅器,1965 到 1966 年間山東省博物館又在此挖掘了四座墓葬和一座車馬坑,其中也出土一件「亞醜」銅鉞,1986 年博物館為了進一步了解與保存蘇埠屯墓地的保存狀況,又陸續清理出一件「亞醜」青銅觚以及一件「亞醜」青銅爵。

蘇埠屯陸續出土「亞醜」青銅器,彷彿暗示著考古學家那些不知來歷的傳世「亞醜」青銅器,可能也是來自於此地。若是算上出土以及原有的傳世部分,目前可見 56 件鑄有「亞醜」族徽銘文的器物,不僅數量龐大,連器形也多以當時較少見的方形器為主,不難想像,殷商晚期大約有個相當鼎盛且富有的「亞醜」氏族生活於此。

史族族徽(Source)

類似的情況還有商代晚期的重要氏族「史」族,目前所見鑄有「史」族徽銘文的青銅器約一百件,出土地散布在河南、陝西、遼寧以及山東滕州,其中以山東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最多。

從青銅器出土數量看來,前掌大墓地可能就是「史」族的居住地,而出土於其他地區的「史」族銅器可能是西周初年周人東征的戰利品,或是透過聯姻、分封等因素而流傳出去。

這個位於東方的商代重要氏族歷時長久,學者在西周初年的〈薛侯鼎〉銘文中發現「史」族的族徽,因此進而認為薛可能就是史族的分化或分支,而薛不僅經歷商代、西周,甚至延續到春秋,及至戰國才滅亡。除此之外,前掌大墓地距離西周薛國故城只有僅僅一千公尺,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令人不禁將商代「史」族和西周薛國聯想在一起。

透過這些鑄上相同族徽的青銅器,我們不只可以建構三千年前一個氏族的活動區域,或是進一步瞭解其生活樣貌,甚至能夠連結商周兩代氏族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對於由商入周的情況有更全面多元的認識。

薛侯鼎銘文(Source)

經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有點了解學者們何以要費盡心力瞭解這些難以考察的族徽銘文了吧!絕不只是因為它很萌很可愛,而是因為想要藉此分析上古族氏的居住、遷徙與構成的情況,而這些長相甜美(?)的族徽銘文,不只給中國文字注入一股暖流,更為我們認識古代的氏族,提供了一個研究與想像的基礎。

參考文獻

  • 林澐,〈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 張懋鎔,〈一千年來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評〉,《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 殷之彝(張長壽),〈山東益都蘇埠屯墓地與「亞醜」銅器〉,《考古學報》2(北京,1977): 23-36。
  • 黃川田修、藍秋霞譯、許宏校,〈齊國始封地考-山東蘇埠屯遺址的性質〉,《文物春秋》,4(石家庄,2005): 69-78。
  • 郭妍利,〈也論蘇埠屯墓地的性質〉,《三代考古(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 董珊,〈釋蘇埠屯墓地的族氏銘文「亞醜」〉,《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