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小編講了一個 1815 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促成 1816 年第一屆日內瓦盃鬼故事大賽,導致一對邪典片大魔神雙雙降生的故事。
不是佛萊迪和傑森,而是科學怪人(它沒有名字,只被稱為佛蘭肯斯坦博士的怪物)和德古拉伯爵。
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一場說故事比賽西元 1816 年的夏天,瑞士日內瓦湖畔一幢別墅的大廳裡,幾個年輕人正意興闌珊地圍坐在壁爐邊烤火連日來的陰雨把他們關在了房子裡,不能划著小舟遊湖,不能賞玩湖邊的美麗山景,更別說是要跳進湖裡戲水…
Posted by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on Wednesday, April 5, 2017
這則妙事,每日一冷的強打聯播友站《葉郎:異聞筆記》,站長葉郎也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聊過這場鬼故事大賽。
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角色背後的真實血緣#電影冷知識by葉郎18世紀之後西方人才開始用Vampire吸血鬼一詞來稱呼這種出現在很多民間傳說中的吸血怪物在還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19世紀,吸血鬼的形象大概花了100年的時間滲透到全世界…
Posted by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on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Outside.hk 網站也曾聊過〈為何要發明單車?因為印尼火山爆發…〉因為全球氣候忽然降溫,導致高緯度的歐洲糧草歉收,牲畜包括牛羊、以及和代步的馬匹數目都大受打擊,所以木製、潮到出水的腳踏車(一開始沒有踏板,應該叫腳划車 XD )忽然相繼在德、英、法等國流行起來,終於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看來這座火山真是在 18、19 世紀之交,催生了各種東西呀。(茶)
「咦?那冷週刊今天是要聊火山囉?」
啊,不不,這些都是前言。把別人寫的冷知識拿來當前言還是第一次有人這麼幹。
我們接下來要聊聊的是《科學怪人》作者瑪麗.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1797-1851),一個笨笨的空耳(來自日文そらみみ,來自天空的耳朵,意思是幻聽,衍伸為聽錯)。
這故事還關於《物種原始》作者達爾文的爺爺,和死而復生的神奇麵條。讓我們看下去~~
_
如前所述,《科學怪人》是在鬼故事大賽的隔年,即 1817 年一揮而就的,那年瑪麗她才 20 歲。如此年輕的心靈,到底是怎麼寫出全名是《佛蘭肯斯泰因,或現代普羅米修斯》這麼科宅氣、又同時充滿文學張力的哥德式悲劇故事,還成為科幻小說之始祖的呢?
要講清楚瑪麗雪萊成書背景的這些悲歡離合,恩怨糾葛,大概要(…看草稿…)最粗略的交代也要兩萬字左右吧。與冷知識沒有直接關係就割捨掉好了。回到我擅長的科學梗,覺得輕鬆多了,呼~~
讓我們跳到影響《科學怪人》這個故事最重要的一條線索,在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整個時代上流社會人士很是在乎的一個科學與哲學問題:
生命力 / 靈魂是什麼?
激起這股熱潮的始作俑者,正是義大利醫生伽凡尼(Luigi Galvani, 1737-1798),與他著名的電擊青蛙腿實驗。
伽凡尼發現青蛙腿會因不同金屬的接觸而抽動,於是論道:「這是因為動物的身體產生電流,電流原本就存在青蛙的四肢中。因此對於失去生命的遺骸「重新注入」電流,就能觀察到類似的活動。」後來稱為「生物電流論(animal electricity)」。
伽凡尼的主張,尋根問底,可以回追到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笛卡兒主張,身體只不過是稍微複雜一點的機械,真正「操作」、或控制這個機械的是「靈魂」,這被稱為「人體機械論」。
至於「藉由科學技術創造生命的可能」,這款念頭則可以追溯到德國的鍊金術藥劑師帕拉賽爾蘇思(Paracelsus)←我們也太常提到他了吧,傳說中他使用鍊金術創造了燒瓶裡的小人(Homunculus)。
伽凡尼的實驗,後來被義大利科學家伏打(Alessandro Volta, 1745-1827)貶稱為 「(死屍)電擊術」(Galvanism),伏打在經過 10 年以上的辛勞,設計實驗與小心論證之後,終於證明:電流不是來自動物身體,而是裝載動物用的銀盤和銅鉗子之間的電化學反應產生的。
無意志的動物遺骸,因為仍殘存有養分與氧氣,接到電流訊號後,不論訊號是打從靈魂或大腦來,仍會不由分說的抽動(請參考某些驚人的韓國海鮮料理)。原來,伽凡尼說對了電流與運動的關係,很可惜卻歸納錯了電流的來源。
伏打也因在 1800 年發明了跨時代的第一個電池:伏打電堆,大大推進了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發展。
伽凡尼的實驗,即 Galvanism,在 1780~90 年代紅遍歐洲,由伽凡尼的表弟阿爾迪尼(Giovanni Aldini)巡迴各國、加碼演出,還應上流社會觀眾、侯爵女士們的重口味需求,實驗變得越來越驚悚。畢竟考慮到那時死刑犯的大體解剖,甚至成為上流社會中流行的一種科學展示(對公眾表演解剖的場合,稱為圓形解剖小劇場 Anatomical theatre)。
阿爾迪尼的戲碼包括讓一頭牛的頭抽搐瞪眼,更在 1803 年於倫敦對一名死刑犯的遺體電擊實驗,使一百萬倫敦市民都驚呆了。若說後世《科學怪人》電影改編中,瘋狂科學家佛蘭肯斯坦的形象就是源自阿爾迪尼也不為過。
※見 Vsauce 3: Can You Live Forever? 這個傑作影片 (英字幕),5:04 秒開始講伽凡尼和科學怪人。
多年後,作者現身說法
話說在 1831 年,在第三版的《科學怪人》前言中,時年 34 已是輕熟婦女的瑪麗.雪萊回顧並歷歷解說了故事靈感的來龍去脈。(書由此去→@古騰堡電子書計畫)
如前言所述,靈感原來來自 1816 年那個天氣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火山冬天中,一個過於鮮明的惡夢,把她自己嚇得不要不要的、夜不成眠輾轉反側,卻也因此尋思「如果能把我嚇成這樣,這故事應該會很受歡迎吧」,因此便在丈夫雪萊的殷勤敦促、藝術指導下全心全意的把故事寫了出來。
奇怪的是,她並沒有提到操作動物電流最有名的伽凡尼,反倒是提到了一位與伽凡尼同時代的著名英國人。我引述/翻譯書序這段:
拜倫爵士和我丈夫屢屢促膝長談,我敬畏地聽著,然卻無力置喙。他們曾談論各類哲學學說,包括生命的本質和原理,與這本質終究能否被發現,甚至加以轉移 [到無生命物體裡]。
Many and long were the conversations between Lord Byron and Shelley, to which I was a devout but nearly silent listener. During one of these, various philosophical doctrines were discussed, and among others the nature of the principle of life, and whether there was any probability of its ever being discovered and communicated.
他們談到達爾文醫師(我不敢篤定說他確實曾,或證言說自己曾做,姑且說是據我聽聞到他曾經這麼做)保存了一小塊義大利麵條在玻璃匣中,直到某種奇異的作用使麵條開始自主蠕動。
They talked of the experiments of Dr. Darwin, (I speak not of what the Doctor really did, or said that he did, but, as more to my purpose, of what was then spoken of as having been done by him,) who preserved a piece of vermicelli in a glass case, till by some extraordinary means it began to move with voluntary motion.
雖不能說這實驗就賦予了 [麵條] 生命,但也許死屍能依樣復活起來,電擊術已給公眾一種死而復生的印象,也許某種創造物(怪物)的軀體能依次被造出、拼合、最後被賦予生命力的熱度。
Not thus, after all, would life be given. Perhaps a corpse would be re-animated; galvanism had given token of such things: perhaps the component parts of a creature might be manufactured, brought together, and endued with vital warmth.
達爾文?飛天麵條怪物?
達爾文除了提出大逆不道的演化論,居然還私下是製造科學怪人的瘋狂科學家嗎?
答案是:非也非也,此達爾文非彼達爾文矣。
《物種原始》的作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 1809-1882)是位 19 世紀博物學家、自然哲學學者、偉大的思想家……偏偏他不是位醫生,他讀醫學院和神學院都在混,沒獲得學位。況且《科學怪人》的構思成熟時他才 7 歲,完全與他無關啦。
瑪麗雪萊這裡提到的達爾文醫生,是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 1731-1802),以下簡稱爺爺達爾文,他是哪號人物?
他是英國中部,伯明罕地區的名醫,不,更可說是那時代英國最有名的醫生。例證是英王喬治三世曾經想延攬他為宮廷御醫,但爺爺達爾文居然拒絕了,你看看這多大的架子。
爺爺達爾文有兩個興趣,一個是把自己獨到的哲學與自然科學見解,寫成落落長的詩出版,後來他的孫子查爾斯會讀到它們,並從中獲得演化論思想的種子;另一個是在伯明罕召開傑出實業家、科學家、思想家的同好會。
這個稱為「滿月會」(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的菁英小圈圈,在每個月的滿月之夜聚會,討論各種哲學與實用議題,從政治體制到天文學發現,從醫用草藥的化學到應用金屬加工技術於工廠產能的提升,總而言之,是對「對社會、實業有益的科學」特別感興趣,而這幫人中,現代最有名的應該是發明新型蒸汽機的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
這個定期交流新思想的團體所引領的風潮,後世稱為中部啟蒙運動(Midlands Enlightenment),更被視為英國工業革命思想與實踐的濫觴。
在 18 世紀末這段時期,伊拉斯謨.達爾文和他愉快的自然哲學家朋友們興味盎然地探討,生命可否從無生命中產生,這算是無生源論(abiogenesis)的雛形。
達爾文爺爺實際操作的實驗,其實沒有像佛蘭肯斯坦那麼戲劇性,甚至沒有伽凡尼的高調,他只是將一些動物遺骸放置在水槽中,保持潮濕溫暖,之後用顯微鏡觀察,進而發現腐爛物質中有微生物存在,例如一些線蟲和輪蟲。和近年流行的手機顯微鏡社團尋找水熊蟲有像。
爺爺達爾文據此推論道:「說不定生命只要在給予的適當環境條件下就能自發出現」,稍等一下!這則言論的「宗教異端指數」眼看就要超過 9000 點,難道這就是他只將自己的發現遮遮掩掩地以詩集的形式發表的理由嗎?
事實上,那時代人對於「電學」的掌握有待加強,如前所述,伏打還要經過一系列實驗,在跨世紀的 1800 年才會發明電池(並打臉當時已故的伽伐尼)。在電池發明前,要進行電擊,得用一種「摩擦起電機」並將電荷傳遞、儲存在相當於電容器的「萊頓瓶」裡:此物也是富蘭克林放風箏試著要將閃電儲存起來時使用的實驗道具,它的放電迅速,火花趴一聲就沒了,不能像電池般穩定供電。
(順帶一提,富蘭克林這時候作為北美殖民地的外交代表,在倫敦蹲點,因此和英國的學術圈子相當親密,這年代英倫有三大科學圈子:倫敦的皇家學會,伯明罕的滿月會,以及愛丁堡的「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哲學、經濟眾天才思想家。)
當時的英國還有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科學家流行寫詩,除了出了好幾本長詩的爺爺達爾文,大紅人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也曾被盛讚「即使不當化學家,他也能成為一流的詩人」;而頂尖詩人像華茲華斯、拜倫、柯律芝、當然還有雪萊等人,不時會認真討論起科學哲學。也就是說,科學與文藝那時在上流社會是一個共通的圈子,並沒有「兩種文化」的隔閡。
於是瑪麗雪萊等於透過詩人丈夫的日常高談闊論,接觸到當時最夯的新潮科學思想……即使這些二手轉述她一直似懂非懂,於是就產生誤會,這誤會最終被寫進了 1831 年版《科學怪人》的前言。
這誤會還特別呆萌,前面的譯文中,這段所說的:
達爾文醫生……保存了一小塊義大利麵條(vermicelli)在玻璃匣中,直到某種奇異的作用使麵條開始自主蠕動。
經過後來好事的學者考證,瑪麗雪萊應該是「空耳」大開,在玻璃盒子裡蠕動的生物應該是鐘形蟲(Vorticella),這是一種有纖毛的微生物,大小只有頭髮直徑的三分之一,不是什麼義大利麵神蹟啦。
注:雖然從字源學來看,vermicelli 這種義大利細麵條的名字,意思真的是小蟲無誤,vermis- 蟲 + cello- 小。
這下真相大白啦,除了不講你不知道 講了也不會受人歡迎 的科學 / 科學怪人一冷之外,順便提到了這發生在 18、19 世紀之交,一點科學史與藝術史的交融。
建議大家去找瑪麗雪萊的傳記來看看,科宅認證,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文學才女的生平,比哥德小說更哥德,更賺人熱淚。矮油,其實你是在替默默刪掉的五千字掉淚吧。
就這樣,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