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港式奶茶之中的大英帝國

$
0
0
作者:黎雋維

筆者跟許多香港人一樣,早上起來一定要來一杯港式奶茶,才能有精力開始一天的工作。

香港人喝茶的習慣,雖然來自於英國殖民時代,但在英國本土,你卻不會找到一模一樣的港式奶茶。香港的殖民地歷史,造就了獨特的文化產品。近年來,這一杯港式奶茶更成為了香港的文化標誌之一,在遊客的行程中必定佔一席位。

看來簡單日常的一杯奶茶,蘊含卻是整個大英帝國的歷史,以及其曾經雄霸一方的海洋貿易網絡。

港式奶茶見證了香港、南洋和大英帝國的文化脈絡,以及已經在這些地方落地生根的文化遺產,亦代表著香港文化主體性的某些特質。

十九世紀初,英國為了打破中國茶葉的壟斷地位,看準了印度的地理和氣候,以來自中國的茶葉種子,培植自己的茶葉。這些茶葉除了運送到英國銷售之外,亦有在印度本土「 內銷」,於是,在印度亦興起了喝茶的習慣。

這個習慣隨着移民漂洋過海,他們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街頭,開設起大大小小的茶檔,在紅茶中加入奶水或鍊奶,以取代印度人加在奶茶之中的香料,慢慢散播這個獨特的奶茶口味。後來,在香港也興起了同樣的奶茶文化。殖民地的華人模仿起英國紳士的下午茶習慣,在茶餐廳裡頭喝奶茶咖啡,吃蛋塔西式糕餅。

在茶中加入糖來調味的習慣來自英國的貴族階級,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歐洲喝茶文化,還包括了精緻和昂貴的茶壺及器具,是一種突顯身分的文化象徵和儀式,也大多在家中或辦公室進行。而流傳香港民間的港式奶茶文化,則沒有這些特質和身分崇拜的元素,而且口味和製作方法,是以勞動階層為客群,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版本比較類似。

一般的論述認出,香港奶茶文化和模仿英國殖民者文化有關。本地居民將外來文化「他者化」(otherise),然後內化成自身的文化。然而這個觀點排除了同樣在印度、馬來西亞如新加坡出現的奶茶文化,亦否定了他們的相互關係。

再者,東方低下階層模仿西方高尚文化這種論述,其實亦充滿了帝國主義的愚昧。從東南亞和香港的奶茶文化,如果作為研究案列,可以窺探殖民地當中的文化進程,脫離「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迷思。後殖民時代的歷史研究,這種對既有的思想和論述,有責任去挑戰甚至推翻。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的本土文化主體之中,很多我們今日視為「 原產」的產品,亦帶有不少外來文化的特色。奶茶文化除了表現香港文化中的殖民地背景之外,也突顯了香港作為大英帝國貿易網絡的成員之一,香港所表現的「海洋文化」與南洋各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其共通性。

曾經,這個南洋的網絡,在香港是隨處可見的。印度和尼泊爾的士兵,都曾經在香港駐札。早年的香港大學,亦有不少來自南洋的學生。香港早期的殖民地建築,亦處處可見一些慣用在熱帶殖民地區的建築特色。如不少學者所指,對於「區域」的定義不可以只照顧實際的地理位置,亦要包括移民和散居人口,以及大陸貿易和殖民地海洋網絡重疊所帶來的文化互動。

在香港人意識和文化經驗之中,所理解的「區域」(region),從來都比較貼近南洋的海洋貿易文化,而並非中原為本位的大陸文化。認清楚這一點,可以讓我們更貼近香港的本位,從自身的角度來詮釋香港既有的本土文化。

如學者 Akbar Abbas(1997)所言,本土文化在香港的確存在,只是香港人患有「逆反幻象」(reverse hallucination),近在咫尺卻又看不見自己的文化。奇怪的一點是,香港自從回歸中國以後,就不斷埋沒自身的海洋文化背景。同一時間,香港又不斷強調自己是國際大都會,不斷強化「北望神州」的幻想,希望能夠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分一杯羹。

最後造成香港越來越多文化標誌,但對於文化身份卻越來越迷茫。

無可否認的一點是,香港的現代性是隨著殖民者而來的,而這樣的殖民現代性,個性十分複雜。被殖民者往往在抗拒外來文化的同時,將其「他者化」(otherize),並慢慢接受、吸收、甚至抬舉這些外來文化。

香港文化要找到主體性,需要「解殖民」,首先要正視過去的殖民背景,以及殖民現代性的特點,了解諸如奶茶一類的文化,如何由一種泊來品,轉化成本地複製物,再被吸收為本土文化,進入香港的文化主體性之中。

在筆者所從事的建築歷史研究之中,這種史觀尤其重要。如學者 Mark Crinson 對大英帝國殖民地建築的研究中所指,西方的帝國在後資本主義時代,已經失去其經濟角色而因此消失。但帝國的殖民時期,為東方建築注入的現代性,早已滲透在各國的文化之中,亦影響了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

其中的很多環節,都並非由殖民機器由上而下的施行,而是透過民間的、非官方的模式推展。文化的互動,並非如「殖民/被殖民」、「西方/東方」的二元關係般簡單和單向。當中複雜的含糊性,其實才是值得探討的關節。以這樣的史學態度,去了解和研究歴史,才能好好了解香港的本土文化。 

 

作者註:飲食史並非筆者的專長,以上關於奶茶的論點只能算得上是些從其他資料推論出來的懷疑,拋磚引玉去討論史觀的問題。如讀者有其他資料,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本文轉載自:立場新聞—Charles Lai 黎雋維〈奶茶之中的大英帝國〉

參考書目:

  1. Abbas, M. A., Hong Kong :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3. Cartier, Carolyn L. Globalizing South China. Rgs-Ibg Book Series. Oxford ;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4. Crinson, Mark. Empire Building : Orientalism and Victorian Architectur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5. Crinson, Mark.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d of Empire. British Art and Visual Culture since 1750, New Readings.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3.
  6. Duara, Prasenjit, and Sugata Bose. Asia Redux : Conceptualising a Region for Our Times. Nalanda-Sriwijaya Research Series.
  7. Smith, Woodruff D., “Complications of the Commonplace: Tea, Sugar, and Imperialism”, in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 23, No. 2 (Autumn, 1992), pp. 259- 27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