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 年),大明南方的安南已經有 21 年沒有來朝,這讓當時的嘉靖帝相當不滿。
相較於東方順服的朝鮮,安南國在歷史上為了獨立已與中國發生許多次衝突,明朝曾經在 1407 年到 1427 年消滅安南政權,設置郡縣,但是從宋代就獨立於中國的安南,早就發展出自己的民族意識,不斷反抗明軍下,最後逐出明軍,由黎利建立了安南後黎朝。黎利雖然跟明朝有過戰爭的恩怨,但立國後還是遵循東亞的朝貢體系,向中國稱臣納貢,也落得相安無事。
但百年後,這個黎氏安南反而跟中國斷了消息,這讓嘉靖帝認為是「叛逆之罪,昭然明著,在法當興師問罪。」明朝開始整備軍隊,要教訓這個不尊重天朝上國的小老弟。在廣西的邊臣也開始探聽到底發生什麼,卻發現原來安南出了大事。
原來安南不貢不是不把天朝當回事,而是「賊臣作亂,國無定主,分裂竊據」。
1510 年,當時在位的是黎襄翼帝,他殺害了安南威穆帝後繼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敗家子,天天就知道玩樂,連明朝的使臣都嘲諷其為「豬王」(Trư vương),他的無能開啟了安南的亂世。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紀載,最後安南各地民變,朝臣叛變弒君,又立了一個少年皇帝黎昭宗。黎昭宗年少,實際權力都在權臣莫登庸手中。
這個莫登庸,在天下大亂的安南,如同三國的董卓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太過驕縱,出入竟然使用天子的儀仗,讓昭宗非常不滿,一直想剷除他。想不到這老奸巨猾的莫登庸,早就識破自己所立的魁儡小皇帝的陰謀,先一步毒殺。又立了一個少年傀儡皇帝黎恭皇,最後索性不搞這套家家酒,殺光黎氏皇族,自己當安南皇帝。
這段時間安南自己的內亂都平不定,朝中又有權臣擅權篡位,自然沒空理遠在北方的天子,等嘉靖帝發現怎麼 20 年沒見過安南使者來朝,排開陣勢準備討伐時,莫登庸早就已經殺光皇族,自立為王了。自以為搞清楚狀況的明朝,在瞭解安南不來朝的原因是「皆登庸父子與其黨羽所釀」後,開始準備聲討莫氏。
明朝此時陷入了兩難,有三個可能的選擇:一、打著莫氏是篡位逆賊,聲援黎氏,進攻安南。二、誰也不理,直接進軍南方,消滅安南所有政權,郡縣之。三、靜觀其變,等安南內部亂世停歇,看誰勝出就承認他。
明軍已經在廣西擺開陣勢,由兵部尚書毛伯溫領軍,準備出兵安南,但北京的朝庭裡卻有不同聲音。大臣們提出疑問,如果大明以恢復黎氏的名義討伐莫氏,那如果等打倒莫氏後,發現姓黎的早都死光了,這該怎麼辦?難道要將安南納入中國版圖嗎?這件事永樂皇帝曾經做過,不到 20 年明軍就狼狽被趕出去,前車之鑑,不應重蹈覆轍,安南對中國來說如同雞肋,可有可無。
最後,明朝得出一個結論,「莫之篡黎,不足深教。但當罪其不庭,責以稱臣修貢,不必遠征。」明朝以務實的態度來面對安南,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內部亂完誰贏誰稱王,我再封誰當王,只管來記得來朝貢就好,實在是古代國際關係上的一個優秀典範(?)。
大明都這麼說了,莫氏也很識相,知道自己還在跟支持前朝的殘餘勢力對抗,不宜與中國瞎扯,就直接派使臣去稱臣,自請從安南國王降封為安南都統使。這也讓嘉靖帝很高興,下令削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授予莫氏二品官秩,命其三年一貢。但這都只是名義上的,安南實際上還是一個獨立王國,莫氏對內也是稱帝。
然而安南的紛爭還沒有結束,這個莫登庸太惹人厭,所以篡位後仍有許多地方將領支持黎朝,而許多的舊臣也在各國奔波請求支援復國。黎朝舊臣於嘉靖八年到十六年,多次派遣使者到北京、雲南向明朝求助,稱黎氏仍有後人,請明朝協助貢臣平定莫氏之亂。
這可讓明朝槁糊塗了!我已經承認莫氏也授其官職,前朝的舊臣現在卻蜂擁而出求救!?於是,明朝先決定命邊臣繼續訪查真假,搞清楚安南內部虛實的情況再說。這段時間,明朝其實也懶得幫黎氏復國,不像李氏朝鮮被豐臣秀吉滅國時積極出兵協助復國,因為誰當安南王對明朝都沒差,這種沒有江湖道義的行為卻也造成了日後的問題。
想不到還真給找著一個黎氏的遺子,其中逃往哀牢(寮國)的遺臣阮淦找到了先皇在民間的私生子黎寧,立為黎莊宗,一時所有黎氏舊臣響應,紛紛擁立莊宗對抗莫氏。從清化開始,中興的黎朝勢如破竹,不斷的攻克莫軍。雙方形成對抗拉鋸的勢態,這就進入了越南歷史上第一次的南北分裂,安南南北朝(1533- 1592 年)時期。
最後在 1592 年,因為莫氏太不給力,就被中興的黎朝攻入昇龍城(今河內)滅亡了。但莫氏的殘餘勢力流竄到了高平地區,仍然據地稱王。南北分裂的局勢仍存在。
風水輪流轉,這時候換受被明朝授與都統使的莫家人跑去跟明朝告狀,要求明朝幫忙協助「平亂」。這時候的萬曆皇帝可尷尬了,沒想到黎氏會就這樣復辟,這樣已經承認莫氏作為貢臣的明朝就像個負心漢王八蛋一樣。
要是就這樣挺中興黎朝消滅莫氏,感覺也不厚道,畢竟莫氏掌權的時候,合法地位是受過明朝認證的,也當了幾十年明朝貢臣;但是挺莫氏,還是不厚道,因為黎朝不同於其他篡奪,他是舊朝恢復,說不合法也不通。加上黎氏真的光復,對於當初見死不救,隔岸觀火的明朝來說,道義上覺得也不好意思,不少明朝官員認為「積憾於黎」。
明萬曆時,雖然黎朝已經光復皇都昇龍,但是莫氏還是沒有被剿滅,黎莫之爭延續近百年,面對這種情況,在北京的明朝廷又展開了激辯。有官員主張拒黎,他們認為誰知道這個新的黎朝是不是真的是皇室後裔,再說黎朝早就被滅國了,明朝竟然已經承認莫氏,就應該幫助他們平亂。
但是反對莫氏的大臣也有話說,認為莫氏的上台本來就不合法,是殺害了原本的國君,本來就是叛逆之賊,而現在莫氏滅亡在即,代表安南人民是不挺的,天命不在於其,沒必要支持。
此時,廣西邊臣左江兵備道副使楊寅秋卻提出了一個論點:「在座的大家都搞不清楚安南的情況,所以我們才會到今天這個窘境。如果我們支持黎氏,哪天莫氏也向黎氏一樣中興,那不就要尷尬第二次,但支持莫氏,等黎氏統一安南,我們又成了笑話,不管支持誰,都有可能有風險,獻大明於不義,見笑於諸藩。」
最後大明拍板了定案,決定「不拒黎,亦不拒莫」,兩家愛怎打愛怎鬧明朝都不管,只管記得稱臣納貢,定時繳「感恩護持金」就行。這下好可,兩邊都承認,兩邊都不支持,反而讓明朝多了一個貢臣,安南變成有兩團使節,也落的皆大歡喜。
萬曆年間發生在安南的這個故事,與發生在朝鮮的版本不同,當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明朝反倒是動員了可觀的軍隊人數前往支援。明朝不派兵前往安南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南並不會對明朝構成立即的威脅,安南在歷史上除了宋朝時曾經由李常傑將軍打入廣西外,一般都是不會主動與中國發生衝突,不同於日本侵朝鮮會直接影響中國東北。
當時的朝臣論點也是,與其花力氣去管安南怎樣,不如整備軍力,集中對付當時禍害東南的倭寇,加上萬曆年間幾次直接對外用兵,相較之下這起「兩個安南」事件,反而不怎麼被重視。
明代以後,中國已經不把越南當成失去的故土,而是外國蠻夷「非我族類」來看,甚至認為「蠻夷易姓如弈棋」。安南雖然也在天朝朝貢體系內,但是對內仍自己使用年號,稱帝,行禮規制皆如天子,跟順服的朝鮮可以說是一大對比,只是明朝使臣來裝裝逼稱臣。
但這個兩個安南,卻沒有分出勝負,一直到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黎莫之爭仍繼續,這兩個安南與明清也有著千絲萬縷的愛恨糾葛,下一次,我們會來談談明朝滅亡後,南明勢力在安南的的發展。
參考書目:
- 黃枝連,《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型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 黃國安等著,《中越關係史簡編》,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