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三國野心家】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南蠻大王「孟獲」

$
0
0

稍微了解三國故事的朋友,對於本篇要談的「孟獲」此人應該不陌生。

小說《三國演義》裡,孟獲乃堂堂統治「南蠻」地區的「蠻王」。南蠻大約位在今日的雲南、貴州兩省,以及緬甸北部。由於地理位置距離中原過於遙遠,於是乎南蠻的風土民情都與漢人迥異,但在《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世界,南蠻地區的人民倒是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就是了。

雖然蠻王孟獲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但那畢竟只是文學上的塑造,並不是孟獲在歷史上的樣貌。要揭開孟獲的真實面紗,就得先從《三國志》開始談起。

三國志》做為一個官方正史,是以東漢→曹魏→西晉作為歷史主軸來記述,曹魏才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蜀漢跟孫吳只能算是偏安餘孽。

可是民間的觀點可就不同了,《三國演義》將蜀漢陣營作為正義的化身、光明的象徵,即使他們在歷史上多多少少都有些道德瑕疵,但在《三國演義》裡則完全抹平,反倒是魏、吳兩方陣營的人物何其無辜,根本沒做的壞事也要賴到他們頭上。

是故當我們在閱讀《三國演義》時,看到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捕獲並斬首的時候會心情鬱卒;隨即又看到劉備在夷陵復仇戰又輸個精光,最後在白帝城託孤、鬱鬱而終。更別說之後還得看諸葛亮悲壯的六出祁山,用盡了洪荒之力出兵北伐仍舊無法扭轉劣勢,也步上劉備的後塵,星落五丈原。

上半場還在描述劉備陣營如何一路披荊斬棘,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奮鬥過程,下半場就急轉直下,一路不可逆地衰亡,這叫已對劉備陣營產生感情的讀者情何以堪?為了避免讓讀者的情緒一路低落下去,《三國演義》便巧妙地在劉備病逝與諸葛亮北伐的中間,安插了一段大幅改編過的歡樂篇章—諸葛亮南征。

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南征的創作,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蜀漢南境的太守雍闓、朱褒、高定,三人聯手與蠻王孟獲勾結起兵叛亂,然後旋即被諸葛亮用離間計所破;第二階段則進入了充滿異國風情的南蠻征伐戰,諸葛亮將孟獲七擒七縱,最後搞得孟獲都不好意思了,從此心誠悅服,南蠻也重回蜀漢溫暖的懷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南征篇有個特點,就是當下蜀漢一線將領幾乎全員參戰,而且無人陣亡。蜀漢平定南蠻就跟切菜一樣,將所有虛構的南蠻將領給打得落花流水,而蠻王孟獲更是超級大丑角。期間只有發生過蜀將張嶷、馬忠被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給俘虜的小插曲,但整體調性仍然是輕鬆愉快的。

三國演義》如此貼心的鋪陳,不僅可以讓大眾所喜愛的蜀漢將領輪番上場表現,也沖淡了不少蜀漢後期的悲傷氣氛。但無論如何歡樂,終究還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歷史上的諸葛亮南征,其實還挺枯燥乏味的。

在第一階段所謂的南中三郡太守反叛事件,只有朱褒才是蜀漢派任的地方官員,雍闓乃世居南中的豪強,而高定則為「夷帥」。換句話說,高定反而才是貨真價實的蠻王。

高定與雍闓從一開始便對蜀漢政權抱持敵意,高定早在劉備跟曹操爭奪漢中時,便已經很不安分了;雍闓則是趁著蜀漢面臨關羽被殺且失去荊州的混亂期,起兵殺掉當地太守並依附孫吳;朱褒則是到了劉禪即位後才以太守的身份舉郡反叛。

此外,在《漢晉春秋》裡頭記載,孟獲在南中「為夷、漢所服」,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孟獲並非《三國演義》所形塑的那個孔武有力又傻呼呼的樣子,反而跟雍闓比較相似,是在當地說話有份量的夷化漢人(亦有可能是漢化夷人)領袖。他在夷人原住民與後來遷居的漢人之間,扮演著調解兩方紛爭的重要溝通管道。

真實的南蠻叛亂不是互通聲氣的計劃,而是有共同敵人但各行其事的行動。雍闓甚至為了尋求高定的支持,還延請孟獲擔任使者出面遊說,後來大概是利益談不攏,結果兩邊自己打了起來,雍闓被高定的部將所殺。而孟獲則接收了雍闓的勢力。

《三國》電視劇中的孟獲

諸葛亮出征平定南蠻的過程非常迅速,高定與朱褒的勢力很快就被殲滅,也因此《三國志》只做了極為簡要的記載。至於孟獲則是因為諸葛亮必須仰賴他在南蠻調和鼎鼐的手腕,只要他肯合作,南蠻地區才能獲得長期的安定,因此諸葛亮必須用盡各種方式來對孟獲進行勸服,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非得要對孟獲七擒七縱的原因。

三國演義》影響極為深遠,除了將孟獲這個人物重新樹立起新形象外,甚至也影響到了對《三國演義》同樣熟悉的泰國。泰國甚至還有孟獲反將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民間傳說,儼然成為所謂南蠻視角的英雄人物。

若是孟獲本人知道自己的形象竟然可以扭曲成這樣,他老人家說不定嚇到要吃手手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