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一張虛構的福爾摩沙古地圖,帶我們看見什麼樣的臺灣歷史?

$
0
0
作者:石文誠(副研究員)

不少人可能聽過一個故事,1704 年在英國倫敦,有一位外表是歐洲白人,卻自稱是臺灣人,名喚 GeorgePsalmanazar,寫了一本介紹臺灣史地的專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臺灣的出版社譯為《福爾摩沙變形記》),還以臺灣人的身份活躍於倫敦公眾圈。

本書出版後成了暢銷書,隔年再版時,為了增加內容的可信度,Psalmanazar 在書中特地附了一張福爾摩沙島地圖,向讀者證明他出身的福爾摩沙島是確有其地。不過,幾年後證實他的書跟人都是一場騙局。

Psalmanazar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館藏號2003.015.0179)

仔細觀看 Psalmanazar 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日本往南到臺灣一帶畫了一連串大大小小的島嶼。Psalmanazar 在書中說福爾摩沙由 5 個小島組成:Avias dos Lardonos、Islesof Thieves、Great Peorko、Little Peorko、Kaboski。

這種一連串島嶼的文字描述與地圖形象,與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出版東亞地圖中的臺灣、琉球一帶的表現方式大致雷同,而且 Great Peorko、Little Peorko 之名看來也大概是轉化自西方地圖跟文獻裡常提到的 Lequio grande(大琉球)、Lequio minor(小琉球)。甚至他在書中說中國人稱呼福爾摩沙為 Pacando,這也沒錯,「北港」是明代閩南漢人對臺灣的稱呼之一,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地圖裡,就註明臺灣也稱 Pacan。

7 世紀初出版的〈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白色圈起處為臺灣一帶,與 Psalmanazar 書中地圖的表現形式雷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館藏號 2002.006.0033)

當時的人也相信有圖有真相,為了證明自 己 是 道 道 地 地 的 臺 灣 人, 300 多 年 前 的 Psalmanazar 就透過書籍、地圖跟相關的言行來策劃這場行動劇。

2012 年我到北美館參觀以「想像的死而復生」為主題的臺北雙年展,當中有一件臺灣藝術家林宏璋的作品《撒瑪納札博物館》,就是以 Pslamanazar 其人其事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創作。

林宏璋將 Psalmanazar 繪製的福爾摩沙地圖改為衛星地圖的方式表現,衛星地圖似乎比 2D 平面地圖更為接近真實,但幻見與謊言卻依舊存在於許多看似真實的社會情境當中。其實以現代角度觀之, Psalmanazar 的地圖或可視為一件極好的當代藝術作品,藉由他的地圖也一定程度反諷、質疑跟批判當時歐洲社會的許多假的真實,卻是實際上的虛幻與偏見。

林宏璋的作品《撒瑪納札博物館》 以 Psalmanazar 的虛構福爾摩沙島圖為創作來源, 以衛星圖方式呈現一個看似真實卻又幻見的臺灣。

古地圖的實用性

地圖是一種人的創作,自然帶有許多人的主觀意志在內,可以說地圖兼具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回到地圖的理性面,地圖的首要功能是指引方位,而現代人用地圖感受最深的大概是電子導航地圖,在螢幕上輸入目的地,就會指引向左還是向右,走錯了沒關係,還可以重新計算。

現代地圖是如此的精密又科學,所以現在人看到古地圖時,常會感覺「是在畫什麼碗糕?」有時東西南北左右上下顛倒,也常有地點與距離錯置的感覺。所以當我們遇到古地圖時,就需要先解碼轉譯,透過地名考訂或古今地圖套疊的方式,將古地圖的訊息轉繪在當代地圖上。

古地圖是否就不「實用」呢?

目前正在臺史博「地圖很有事」特展展出的〈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是一張表現乾隆年間官方所劃定的「番界」圖,以中國常見的山水畫圖繪方式呈現。圖上除了紅藍線的番界線外,也以虛線畫出了臺灣南北往來的許多道路。在圖上找到郡城(即臺南府城)的位置,若從府城出發往東走,可走大東或小南二城門,然後沿著圖上的路徑,往東經仁和里、仁德南里、永豐里、興化店、雁門關、翁仔上天等地。

接著一路往東走到羅漢門一帶再往南走,經大傑顛社,然後南行到了蘭坡嶺塘一帶,在蘭坡嶺可以往東到阿里港、阿猴社,或是往西則接回到最主要的官道上的大岡山汛。基本上這一條路線就是府城往東走到仁德、歸仁、關廟、龍崎再往內門,南入旗山,然後沿著楠梓仙溪,到屏東里港、屏東市的傳統人群往來通道。而這張圖頗正確的描述出這條通道。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局部,法國侯氏家族藏。圖中描繪從府城往東走到內門,南入旗山的路徑。

不過這條通道,基本上也是屬官道系統,也就是沿路上會設置行政軍事機構,所以會看到許多「汛」或「塘」的名稱,汛塘是清代最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用現代觀點看,有點像是地方派出所的意味。

所以啊,清代的山水輿圖還是具備著地圖的基本功能,古早的人拿著十八世紀末的原漢界址圖做為導覽圖,要從臺南市區出發走到旗山,應當也是不會迷路才對。

用地圖說故事

傳統中國的地圖繪製是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中,因此上述的的原漢界址圖,繪製的主題、目的跟功能,主要還是為了施政的參考、政績的宣揚等目的,反映著多是統治者的視角。換句話說,過去的地圖製作權多是掌握在統治者手裡的。

當代的地圖製作則是全民都可參與的行動,民間透過地圖說出各自的看法與心聲,也表現自我的文化特色與生活。臺灣大約在 1990 年代以後,政府推動所謂社區總體營造,目的要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社區營造推動時期,許多地方透過社區地圖的繪製,呈現社區的文化特色,過程中也一定程度凝聚了社區居民的情感與認同。

社區地圖的特色不只是畫出地點,標示出一棟建築物、一座公園,這樣的圖沒太多意義,反倒是要思考怎麼把故事描繪出來,把這個地點之於社區生活之間的關連是什麼突顯出來,所以社區地圖是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story map)。

以這次「地圖很有事」特展展出的一張〈鄭仔寮社區地圖〉為例,它是根據臺南土城蔡顯榮阿伯的生活印象與空間記憶所繪製的,圖中具體的描繪了鄭仔寮的地景與人的活動的圖像,還加上許多生活的俗諺,讓這張地圖成了極為立體也極有人味的地圖。看這張圖鄭仔寮 5、 60 年前的生活樣貌,立體地在我們眼前展演出來,這是我們看平面地圖無法感受的。

位於臺南的鄭仔寮社區故事地圖

確實跟很多平面地圖一樣, Google 地圖無法傳達具體的地景與人的活動,呈現出一種均質、表象的狀態。地圖上呈現的土地與區域,僅是點線面的集合,我們看不到土地的真實樣貌與使用狀態。甚至地圖會說謊,是一種刻意的誤導與欺騙,傳達著傲慢與偏見。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 Google 地圖搜尋雲林麥寮,看到麥寮的西邊緊鄰著六輕工業園區。地圖上呈現的是麥寮的西邊土地延伸至六輕園區,看不出有什麼端倪。但當轉換為衛星圖觀看時,會發現六輕園區是許多白色的小點點所組成的大片土地,那些白色的小點都是一個個的工業廠房,跟周遭的生活地景顯得格格不入,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吸附在麥寮綠色土地的白色巨獸。

自六輕成立後,這 20 年來六輕的規模不斷擴張,從外海沙洲成為人為填海造陸超過 2000 公頃的工業區土地。誰賺了?誰賠了?

雲林麥寮衛星空照圖

當代地圖的繪製也反映了臺灣社會民主化及公民社會的發展,地圖開始由下而上,主題多元並陳。許多人透過主題地圖的繪製,表現對社會的觀察與關懷。臺史博此次策劃地圖展,也開啟對於東南亞新住民及移工在臺南市區假日生活空間的調查行動,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空間,其實疊合著不同住民的多重複合空間樣貌。

例如臺南火車站周遭,因為有著公園、東南亞的飲食、日用品店,以及大型東南亞百貨進口批發超市的進駐,因此除了臺南本地外,假日也吸引了周遭嘉義、雲林、高雄等地的移民、移工前來此區。

臺南火車站北忠街一帶, 疊合著不同住民的多重複合空間樣貌。

儲存人性的地圖

Psalmanazar 的書創造了一個既真又假的福爾摩沙王國,他繪製的地圖也向歐洲人「證實」他口中的福爾摩沙島的位置。 Pslamanazar 的書跟人其實露出了很多破綻,當時也有不少人質疑他,但為何當時仍然有許多人相信他是不折不扣的臺灣人呢?

應該說因為他講了一個符合大家合理期待與想像的故事,這個故事,滿足了當時歐洲人對於大海彼端有著「美麗島」之名的遠方島嶼的渴望與想像。

或許可以這樣說, Psalmanazar 口中的「福爾摩沙島」,是存在西方熟悉的海洋裡,那片海其實是大西洋,或者是地中海,是一個處處讓歐洲人感到似曾相識的美麗島。

本文收錄於第37期《觀‧臺灣》「地圖力」,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三民 ☞ http://ez2o.co/7gG5E(79 折 95 元)
博客來☞ http://ez2o.co/4cuAx(85折102元)
臺灣吧☞ https://ez2o.co/67ZT8(折扣價 100 元)
國家書店☞ https://ez2o.co/4gd7J(85 折 102 元)
讀冊 ☞ https://ez2o.co/876T3(95 折114元)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