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日本時代,一位鄒族才子眼中的阿里山鐵道之旅

《登山列車》

高一生‧詞曲                                                  

高英傑‧中文詞

阿里山の森の汽車 今発車

たちまち湾橋、鹿麻産

鹿の群れ、平埔族の村今何処

白鷺 山小屋 稲畑

 

竹崎の丘越へば、奮起湖

下ればララウヤ、イムツ社へ

遥かな空の果て、草嶺か

ヨヨリン、蛤里米(カリビ)社、雲の海

 

トロエンの森越は十字路へ

見えるはタッパン、ララチ社

ヘイシの山越は阿里山へ

先祖の御たましい、塔山に

 

祝いの山越はタータカへ

見えるはルフト社、ナマカバン

白き森、松林、羊の群れ

見るぞ聖山──パトンクオーヌ

阿里山的森林列車就要出發了

經過北門越過灣橋,來到鹿麻產

昔日鹿群、平埔村落今何處

白鷺飛翔,一望無際草原

 

越過竹崎,穿過竹林,來到奮起湖

下望是福山樂野,還有石谷盤

遙遙北邊,白雲盡處是草嶺

幼葉林、蛤里米社,雲海中

 

越過哆囉焉,穿過杉林,來到十字路

看見達邦社,還有來吉社

越過平遮那,穿過二萬坪,來到阿里山

祖先靈山大塔山就在眼前

 

越過祝山,穿過檜林,來到塔塔加

遠望可見魯富都社、楠仔腳萬

白樹林、松樹林、長鬃山羊群

終於看見白雲靄靄巴頓咕哦努

這首《登山列車》是由高一生先生作詞作曲、高先生兒子高英傑先生譯作中文詞,透過火車窗外不斷變化的景色,表達對阿里山的情感。

高一生(本名 Uyongu Yata’uyungana,日本名:矢多一夫、矢多一生),1908 年出生於阿里山,這也是總督府與藤田組中止合約的一年。他的成長過程與阿里山林業逐步發展的過程重疊。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阿里山鐵道路線概念圖。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頁 109

1930 年,高一生由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回到阿里山達邦教育所以及駐在所任職。直到他過世,他的一生始終掛念著族人們與這片山林。

歌曲中的這趟旅程,一路從嘉義市來到阿里山,遠眺塔山──鄒族人的祖靈歸處,又越過祝山來到塔塔加,望見玉山──鄒族人的聖山。如今的我們依然會坐著小火車上山,但是目前只能行駛到十字路而已,若要看日出則需要由奮起湖轉車到阿里山站、再搭小火車上祝山。(不久前阿里山森林鐵路宣布停駛三個月

其實,這條阿里山森林鐵路是日治時期連接阿里山到北門站、再到嘉義站連接縱貫鐵路的重要運材路線,是嘉義林業的動脈。阿里山林場不僅是日治時期最早官營林場的典範,阿里山材的「耐操、好凍、拚第一」更是遠近馳名。當時總督府出版的《臺灣事情》曾這麼形容:從阿里山出產的大材材質美、型體大,博得「天下一品」之稱。

也因此,在臺灣島內的官廳建設、日本造船、蓋神社等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更有部分銷往滿洲、朝鮮、中國,甚至到歐洲、印度等地,為總督府賺取利潤。

然而,這條載送木頭的產業鐵道,又如何開始讓旅客搭乘、欣賞沿路風景?高一生又為什麼要特別為它寫一首歌呢?

一、阿里山的「運客」列車

阿里山鐵道的鋪設是從 1906 年引進民間會社「藤田組」來到阿里山開發林業開始,中途雖然經過 1908 年總督府與藤田組解約、以及數次暴風雨破壞鐵道,但最後在 1914 年完成修復。與山下的嘉義製材工場串連起整個林業的運作,就像是條動脈,在各個工作區內又有如微血管般密布的輕便軌道,提供場域內的運輸所需,形成一整個產業的運輸網。這條林業鏈大致可以簡化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木材進入製材工場。
【圖片來源】嘉義街役場,《大嘉義》(嘉義:嘉義街役場,1929),無頁碼。

然而,這條鐵路不僅是載運木材而已。1916 年出版的《臺灣旅行案內》曾向旅客說明,若要體驗阿里山鐵道,可以從嘉義驛坐到竹頭崎,路程約略一小時,再向東就是運材的專用線(唯一要攀登玉山時,才建議可搭便車到二萬坪);直到 1924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才告訴旅客們可以繳交搭車費搭乘旅客便車上到阿里山;鐵道部又在 193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呈現嘉義到阿里山、再到眠月的來回列車各一班的時間資訊,票價方面最便宜的一趟三等車廂就要 3 圓 23 錢,約略就是日治時期製糖工人平均月薪的十分之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阿里山鐵道旅客便乘列車。
【圖片來源】《營林所の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9) ,無頁碼。

有趣的是,眠月線行程在 1934 年下架,鐵道部改為主打阿里山到水山的路線,尤其推薦可現場感受伐木與集木的震撼感;1935 年又改往兒玉山、1938 年改推新高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大賀湘雲,〈雨後の新高口〉,《臺灣日日新報》,1939.04.07,第六版。

這樣推薦路線的變化,可能有著複雜的因素。像是在 1938 年的《臺灣旅行案內》出版前,1937 年 11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便傳來一陣「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受指定的消息,報導中嘉義市民興喜若狂,在官民共同推動的「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從 1931 年成立後的長期努力下,多次舉辦研究會、展覽會、講演會、登山旅行等活動進行宣傳,總算達成多年來的願望。

雖然,我們無法就此確認《旅行案內》推介「新高口」景點與國立公園成立運動有著密切關連,不過就在 194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國立公園」的概念被提出,更可以在 1942 年出版《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看到「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在地圖上被標示出來,做為觀光推動的重要標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臺灣視察案內圖〉,《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42),無頁碼。

二、鐵道部教你暢遊「嘉義」

阿里山的列車有固定班次、車數不多。以 193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為例,每天就只有一個班次來回:從嘉義驛出發的列車是早上 7 點 5 分開車,到達眠月則已經下午 2 點 30 分,回程則是下午 4 點從眠月開車,4 點 50 分到達阿里山,隔天早上 9 點 30 分才從阿里山下山,下午 4 點 15 分到達嘉義。由此看來,旅客們一早搭乘縱貫列車,到達嘉義也近中午了,不僅上山後需要在阿里山上住一天,上山前更需要提前一天到達嘉義準備。

對於旅客來說,這段提早到達、又隔日一早 7 點 5 分才開車的時光,怎能就此浪費?其實,鐵道部早已規劃嘉義驛的熱門必訪景點,提供旅客參考,像是 1923 年鐵道部就很貼心地安排了一個「阿里山三日遊」:

第一天從臺中到達嘉義後,推薦參觀「營林所製材工場」、「嘉義神社」、「嘉義公園」,便在嘉義住下;第二天一早從嘉義北門驛搭車上阿里山,參觀「阿里山神社」、「神木」、「塔山」;第三天則是從阿里山回到嘉義,甚至到臺南。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阿里山行日程。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3),無頁碼

來到阿里山上參拜神社、參觀神木,以及眺望塔山與雲海,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在戰後眺望阿里山雲海、等待日出、讚嘆神木都仍是吸引旅客上山的原因,若搭對時節還能上山欣賞滿片櫻花,因而有曲「高山謠」這麼說:

阿里山,高又高,

……

貫木奪天風蕭蕭,雲海茫茫日初照,

一片朝霞天下曉,炊煙裊裊滿山坳。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阿里山雲海。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0),無頁碼。

直到今天的我們,依然會為了阿里山的雲海、日出而上山。

在嘉義市裡,則有著 1911 年盛大開園的嘉義公園,以及公園內的嘉義神社、辨財天祠(辨天堂)在蒼鬱的林蔭中,確實適合悠遊漫步。然而,進行著工場作業的「營林所製材工場」卻也成為推薦景點?

其實,製材工場不僅扮演著阿里山林業中「製材」環節的角色,同時也是代表總督府在林業投以大量心力最好的展示品。看著阿里山下來的原木大量存放在貯木池,經過工場的處理成為堆積如山、能夠販售的木材。就像從 1920 年代到 1940 年代的「旅行案內」總會如此形容嘉義製材工場:

工場內安裝有最新式的製材機械,製材年產值約是 30 萬尺,在 1930 年代堪稱全日本第一。

阿里山的木材對風害、蟻害有很強的抵抗力,因此大獲好評,在臺灣、日本甚至國外都是熱銷商品,昭和 13 年(1938)的統計中,木材銷售額達到 515 萬圓的高點,平均每年賣出 30 萬石左右的木材。

阿里山運下的巨大原木能夠在製材工場裡自如的通過各項製材環節,其壯闊更是難得一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營林所嘉義製材所。
貯木池存放第一級的原木,用以保存;天車負責則搬運原木。
【圖片來源】《嘉義寫真 第六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7),頁 17。

可以說,特意安排「嘉義製材工場」作為嘉義市重要景點,能夠展現總督府在林業上的成績,更是利用製材工場壯闊的場面,引起參觀者對總督府努力的共鳴。

不過,在高一生的眼中,他所看到的只是曾經的聚落、草原曠野、從竹林一路變化到檜林、穿越其中的長鬃山羊群、山上的雲海與鄒族信仰的聖地─祖靈歸處的塔山以及聖山玉山。

三、回到阿里山的高一生

也許,當高一生完成學業、回到阿里山上時,他回憶裡的許多自然景色,已經有所不同。

就像 1934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所描述,阿里山有著闊葉林到針葉林的各種美林,還有小學校、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寺、高山觀測所,以及附近更種植了百棵的吉野櫻,四月的花季吸引大批旅客前來。這些都是林業開發之後,伴隨著聚落的形成而逐漸興建或發展的景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阿里山櫻花開花。
【圖片來源】《阿里山と新高》(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7),頁 1。

而回到家鄉的他,是否看到故鄉的變化而更有感於在家鄉耕耘?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戰後在阿里山努力許久的高一生出任吳鳳鄉鄉長,關心著家鄉與鄒族人的文化與權益,努力為家鄉人改善醫療衛生環境、拓展生存空間。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高一生與湯守仁組織民眾,來到嘉義市維持治安,守護家園。事件結束後,高一生則被捕入獄。1952 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保安處又以「勾結貪汙」的名義逮捕身為鄉長的高一生,之後增加「集會叛亂」的名義進行審判,在 1954 年執行槍決。 

如今,再一次回到他所創作的《登山列車》中,也許高一生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沿途景色而已,那還是他對於故鄉無法放下的關心與深刻的情懷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今日的阿里山小火車(Source: Joël Fukuzawa@Flickr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