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雨蓁
今天的好過夜說故事,要說的是「駅弁」(鐵路便當)的故事。
大家應該知道,臺鐵各大主要車站如高雄、新左營,都設有「臺鐵便當本舖」,所販賣的排骨便當味道數十年如一日,儼然成為臺鐵另一項特色。而奮起湖、福隆等車站的便當……也是馳名全國,到底搭火車吃便當的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鐵道便當發源地
駅弁的歷史已經超過 130 年,1872 年日本第一條鐵道通車,第一個駅弁在 1885 年 7 月 16 日就開賣了。
根據通說,那天是宇都宮駅的通車日,日本鐵道委託「白木屋」旅館發賣兩個一組,由竹葉包裹,夾著醃蘿蔔的飯糰。也因此,這天變成了日本的「鐵路便當節」(駅弁記念日)。至於像現在大部份用木盒裝,還有薄木片分成一格格的便當,則是 1890 年在姫路駅開始販賣的。
到了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各地軍隊的調動演習日益增加,為了製作大量的軍用便當(軍弁),便當業者的製造與配送也大幅進步。
除了在餐車或推車販賣以外,駅弁的販賣大多是設立在月台上的商店,早期類似在池上、福隆由小販在月台上販賣的形式(日本的小販捧著有掛帶的盒子,稱為立ち売り)也是日本人記憶的一環。但現在全國已經剩不到十個車站有這種販賣員,新型態的網路預約送貨到指定車廂門口則越來越風行。
鐵道便當走向地方特色化
隨著日本經濟的戰後復甦,鐵道旅行再次風行起來,駅弁也從早期填飽肚子,逐漸加入更多地方的特色。大部份的駅弁為了保存容易,大多是冷便當。
但群馬県安中市一家便當老舖「荻野屋」,當時的社長在車上調查乘客對便當的喜好後,得知乘客希望能有令人感覺「溫暖,愉快,全家一起享用」的便當,因此就利用保溫性好的益子焼土釜為容器,將雞肉、牛蒡、椎茸、筍、鵪鶉蛋、栗子等食材炊煮,創造出了日本最受歡迎的便當「峠の釜めし」(山口的釜飯)。
在具有地方特色的便當越來越多下,開始有業者舉辦「駅弁大会」讓消費者一次可選擇各地不同的便當。1953 年,全日本首次的駅弁大會在高島屋大阪店所舉辦。但便當大會邁向全國普及,是在 1966 年京王百貨店新宿店舉辦首屆「元祖有名駅弁と全国うまいもの大会」後,至今仍是每年駅弁的盛事。甚至被稱為「駅弁的甲子園」。 在關西方面,駅弁大會的王者也不再是高島屋,而變成阪神百貨,和京王形成東西相輝映的兩大會。
在那之後,駅弁成為全國普及的地方物產表現方式,旅遊節目、書籍、漫畫等介紹媒體也越來越多。例如《駅弁ひとり旅》(鐵路便當之旅),這部漫畫就描寫一位便當店老闆環遊全日本,和巧遇的旅伴吃遍知名駅弁的故事。
臺灣的鐵道便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回到臺灣,鐵道便當的歷史也是從日本殖民時代開賣,當時搭車時若要用餐,可至餐車進食,例如 1912 年縱貫線急行列車就已經加掛了「一等食堂車」,不過當時餐車用餐可不便宜,在一般車廂並不提供茶與便當,旅客必須在列車靠站時購買,也因此在部分車站出現了便當販賣的服務。
在中國殖民時期,1949 年開始,臺鐵在高雄、臺南、臺中、臺北、松山五個車站的鐵道餐廳生產鐵路便當,運到車上販賣。而在 1960 年,臺鐵成立「小營」部,進一步整合販售便當者,後逐漸成為臺鐵除了運輸之外之主要商品。
賣便當可以賺多少呢?
在臺鐵年年虧損,直到 2016 年才出現 17 年來首度盈餘時,便當事業卻反而一枝獨秀,成為「臺鐵金雞母」,近 2010- 2016 年,銷售量將近翻倍,2016 年銷售量首破千萬,創下逾 7.4 億元營收,甚至有鐵道迷戲稱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為「便當局」。
令人傻眼也令人驚喜的臺鐵新口味便當
然而,臺鐵手握便當優勢,卻沒有在促進地方觀光上好好發揮。過去五個鐵道餐廳分開生產,但菜色大同小異,僅有鐵道老饕會私下流傳哪家做得較好吃。甚至在今年 1 月,臺北車站便當本舖販賣的新口味居然是「泰式椒麻雞」,對於深化觀光,推廣在地物產的潛能,可以說是全然浪費。
所幸,同樣在今年 1 月,臺鐵也即將推出首次以城市命名的「屏東線便當」,菜色包括在地紅藜、紅豆及黑豬肉等農畜特產,這次僅在我們大高屏的「新左營、高雄、屏東」 3 個車站獨家販售,每日限量 150 個。 我認為,這終於是走向對的方向!
但或許在站站一獨家便當的「多元與特殊性」、聯合宣傳的「全國便當大會」、鼓勵創意的「開放民間合作」等幾個面向上,不論臺鐵、高鐵甚至其他軌道業者,都可以發揮更多創新精神。 我們希望,未來遊客到高雄,能吃到山產海味的高雄土產便當,讓美食結合旅遊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