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巨輪兀自前進,有時候緩慢沉靜、有時候卻雷霆萬鈞。
清末的革命就屬於後者。
1840 年,中英鴉片戰爭給了天朝第一次重擊,西方的船堅炮利直搗南京,卻喚不醒朝廷內歌舞昇平的迷夢。滿朝文武只認為這次的失利不過是個意外,僅僅只是華夏悠久輝煌的歷史裡一筆不那麼光彩的紀錄而已。
然而,當英法聯軍再次攻占北京後,清廷就再也找不到藉口了。
這次英法兩國軍隊不只攻佔北京、還一把火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北京政府再也無法用運氣不佳,來搪塞自己的失利。一些知識份子很快從夢中清醒了過來,大聲疾呼重整海防、軍隊,甚至整個朝廷需要一次強而有力的改變。但是,這幾個清醒的人要面對的,卻是一個舉國沉睡的巨大迷夢。他們奔走疾呼、他們大聲宣告,得到的卻只有不斷的詆毀、謾罵、反駁和冷嘲熱諷。
要一直等到當西方的砲火再次盤旋在神州大陸時,才終於有悔悟的人聆聽他們的聲音。
丁日昌,就是這樣一個先醒的人。
「精思果力,熟悉洋務。」──曾國藩。
「洋務吏治、精能罕匹,足以干濟時艱。」──李鴻章。
「果毅精明、不避嫌怨,近講求洋務罕出其右者。」──沈葆楨。
臺灣學子對丁日昌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和沈葆楨、劉銘傳一同並列為清領時期治理臺灣的三位舵手。但歷史課本沒有提到的是,丁日昌在清末歷史上的地位根本就不是治理臺灣,而是來自丁日昌為自強運動的主要推手之一。
在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中,詳述了丁日昌歷經中國有史以來的大變局時代。他在官場上遇到了一些知己,如李鴻章、曾國藩等人,一起推展了洋務運動。他的成就與困難頓挫,正是那個時代所有維新派人士都必定遭遇的命運。研究他的生平,自當有裨於對自強運動全盤的瞭解。
1823 年 7 月 8 日,丁日昌誕生在廣東省豐順縣一個普通的農家中。他的崛起和清末的動亂亂有關。1854 年三合會攻打潮州城, 丁日昌參加鄉勇數次立下功勳。1861 年升任江西盧陵知縣,但不幸的是,沒多久後太平天國便進入江西地界,縣城失守,丁日昌也跟著失去官位。
不過,就在這段時間裡,年輕的丁日昌開始接受西學。畢竟,他所成長的廣東本來就是率先接收到西洋文化的地區之一。兩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讓丁日昌如同當時所有的知識份子一樣,鎮日苦思救國之道。然而,在遍尋中國古籍卻無解答時,丁日昌開始轉向西學書籍尋找答案。他在〈將之瓊州留別諸知好〉詩中寫道:
「每看時局疑前史,偶得奇聞信異書。便是閒官冷無事,當頭明月不曾疏。」
後來,丁日昌加入曾國藩的湘軍負責處理軍務。因為長期接觸軍務的關係,丁日昌很快就體認到清國與列強軍備之間的巨大鴻溝。1862 年,丁日昌被調至廣東高州,督造火器。他招募了香港工匠,仿造西式武器,鑄造大小硼炮 36 尊、炮彈 2000 餘顆。
當時人在上海、宣揚變法的李鴻章一聽說丁日昌在廣東督造火器,又因自家淮軍出產的西洋砲彈造價太高,便奏報朝廷請派丁日昌來滬督造洋炮。不久後丁日昌前往上海,正式進入李鴻章幕府。丁日昌便督造出一款名字實在俗到不行的火炮:「火燃三眼開花槍」。
不過名字俗歸俗,威力卻絲毫不容小覷。在淮軍攻打被太平天國占領的無錫城時,淮軍動用這「火燃三眼開花槍」進行砲轟,立刻有如摧枯拉朽一般,讓淮軍奪得勝利的一戰。
丁日昌在淮軍裡立下功勳後,在官場中也迅速晉升,先後升任直隸知州、上海道尹、兩淮鹽運使,在洋務方面開始一展長才。
1874 年,臺灣牡丹社事件爆發。日本入侵臺灣的消息傳到京師,手足無措的朝廷才感到海防無備,應該加以整頓。丁日昌看見了機會,向朝廷進呈了著名的奏摺:「海防條例」。
海防條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一改過往偏重西北防務的政策,轉而著力於東南海防上,購買西式鐵甲艦,並提議籌組南、北洋艦隊。主張西北塞防最力的左宗棠馬上就表示了反對,因為西域翰海,數千年來都是帝國之大患。這也才逼得李鴻章說出他最有名的那句話,表示如今敵人自海上前來,「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也」。
此外,丁日昌所上的奏摺也條列了練兵、利器、造船、建設紡織工業、開採各礦、設立領事館、電報等各項建議,痛陳時勢環境應變之急需。丁日昌是這樣說的,西方各國求的是超越古人、中國求的是效仿古人;如今古人的糟柏存、而古人的實意卻已經完全喪失了。那群宿儒見到西方強盛,反斥水龍各機器為奇淫技巧,而應對方法竟然是齋戒沐浴,祈求上蒼保護!
丁日昌的上奏立刻引發了朝廷的軒然大波,保守黨開始群起進攻。在治國之道上,通政使于凌辰反駁洋務運動:「洋人之所長在機器,中國之所貴在人心。」「所可恃者,中國數千年禮義廉恥之維,列祖列宗之教澤在人。」保守派領袖王家壁則反駁器不如人這點,中國的船隻在海上比不上西洋的輪船,「我可不必與之戰於海」。
至於丁日昌推薦引用洋人的做法,則被罵為漢奸誤國,而其他個人侮辱更從四面八方襲來,「丁日昌矯飾傾險,心術不正。」、「丁日昌平時議論,延宋祚者乃秦檜也,岳飛、韓世忠乃不達時務之人。……其人繆醜無忌可知矣!」「臣在江南,聞丁日昌有『丁鬼奴』之稱。如此謀國,誠不知是何居心。」
個性耿直的丁日昌怎麼有辦法忍受來自各方的攻詰批評呢?
丁日昌於是萌生退隱的念頭。但歷史如果真的是這樣,日後的自強運動也就無從開始、更沒有北洋艦隊了。挽回丁日昌沉鬱憂愁的心情與守住洋務微弱火苗的關鍵角色,正是日後被視為最大的守舊派: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挽回了這一切。
1875 年,朝廷命丁日昌前往天津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辦事務。在丁日昌離開北京、入宮辭行時,慈禧對他說了一席話:「你在江蘇,官場雖然恨你,但是百姓卻很感激你,我都知道。現在王家壁很糟蹋你與李(鴻章)兩人,此等浮言我不為所動,你斷不可因此灰心。」
聽了這句話,丁日昌有如枯木逢春一般,心中的委屈、沮喪情緒,立刻冰消霧散。他立刻重整精神,前去與李鴻章商議事務。1879 年,朝廷敕封丁日昌總督之銜,不久後又任命他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但這時候的他已經白髮蒼顏、不勝負荷重任而宣告退休了。然而心懷天下的丁日昌縱使已經離開官場,卻總是關注各國之間的事務。
1879 年,琉球廢滅,丁日昌指出:日本三五年間不南攻臺灣,必將北圖高麗。
1881 年,法國對越南經營越來越積極,丁日昌便寫信給總理衙門:「越南被法國人蠶食,委靡不振。若聽其自然,越南必成為第二個琉球。」
不曉得是幸或不幸,1882 年,59 歲的丁日昌未等親眼目睹自己的預言一一成真,便逝世於廣東自宅。從呂實強的《丁日昌與自強運動》這本書中放眼自強運動的支持者們,比較起壽至古稀的李鴻章——在人生的暮年還得在馬關條約、辛丑和約上簽字、一人獨自揹上全天下罵名的李鴻章,丁日昌的早衰,或許也算是命運對他的一種仁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