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存廢,在現代社會一直都是熱門的議題,而最近台灣發生了不少重大治安事件,大家又開始激烈地討論著。 死刑的歷史,可以說深長久遠,可以大膽猜測自人類有了集體生活之後,死刑這檔事就理所當然地被發明。而泱泱中華的死刑發展更是創意無限,怎麼個死法是五花八門、令人歎為觀止。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漢末三國時期,死刑的種類還沒那麼多,大致上承繼秦朝的制度,但是比秦朝再精簡一些,常見的可分為幾種: 自裁(施主你自盡吧) 鴆殺、飲藥(毒死你) 絞殺(勒死你) 斬、殺(砍死你) 棄市(當街砍死你) 車裂(把你扯成幾塊) 以及最嚴厲的死刑:砍死你全家(夷三族)。當然也有純粹屬於個人惡趣味的死刑,如董卓的烹煮及拷打致死。 在《天才與白痴》一文有提過,玻璃心孔融的最終下場,就是被曹操給夷三族。至於是夷哪三族,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大概可以概括,就是當事者的父系、母系、妻系的親族,還有兒孫輩,都得一起組團去蘇州賣鹹鴨蛋。 不過我們也不能以今非古,對漢末三國的人來說,上述這些死法已經是人權一大進步了;早在殷商時期,死刑可是把人當成料理,「沾炒煮拌烤、樣樣難不倒」,弄成肉醬(醢刑)、肉乾(脯刑)、BBQ(炮烙),只差沒有做成叉燒包。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蜀漢政權對於死刑的態度,可說是當世表率。蜀漢在三國當中,是最少動用到死刑的。而能有這樣劃時代的成就,絕大部份要歸功於總舵手諸葛亮。 這次想討論的,是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基本建立(公元214年)開始,到他去世(公元234年)的這二十年時間,對於死刑執法的態度變化。我覺得這過程滿有意思的,也能給大家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 這二十年當中,每一個被處以死刑的人物,我希望都能提到,所以這次的主題會分成「劉備篇」和「劉禪篇」,對於諸葛亮而言,這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嶺。 歷史上的諸葛亮,政治家形象遠大過於《三國演義》的軍師形象,而政治這塊領域中,諸葛亮又是少見的重度法律控。《三國志》有關於諸葛亮的記載,也時常會看到他不停repeat法治的重要性,在劉備入蜀後,也非常支持諸葛亮在法治上的改革。 「行了行了!孔明你不要再碎念了!有關立法的一切事務,我全權交給你處理好不好?」劉備摀著收音效果媲美杜比環繞音響的大耳朵,向諸葛亮求饒。 「All around you~」諸葛亮道。 《三國志》記載,劉備入主蜀地後,諸葛亮召集了荊州時期的伊籍,以及劉璋的舊部劉巴、法正、李嚴,五人共同研擬了「蜀科」,也就是蜀地基本法。蜀科的建立,對於劉備入主蜀地後的迅速穩定,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這套蜀科,頒佈之初也發生了一些反彈聲浪。《三國志》引《蜀記》記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犯罪從重量刑、悠遊卡八折優惠取消、停車位全面收費,蜀地的官僚百姓都幹在心內。 對此,蜀科擬定的其中一個參與者法正,就向諸葛亮勸說道: 「以前漢高祖劉邦攻下咸陽時,只和百姓約法三章,百姓感念載德;今天主公(指劉備)剛剛統治蜀地,對百姓而言還只是外來者,法律就訂得這麼嚴苛,還沒來得及讓百姓施政有感呢!希望諸葛大人可以傚法漢高祖,執法上儘量寬鬆些。」 「孝直(法正字),我想是這樣啦,你的立意是對的,但是卻忽略了實際的狀況。」諸葛亮從容地駁斥法正的勸說。 「漢高祖會訂立寬鬆的約法三章,是因為秦朝暴虐無道,所以人民需要喘口氣;蜀地在前朝劉焉、劉璋父子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的施政下,一堆官商勾結、政治酬庸,政令無法推行、執法無法確實,君臣分際都亂了套。」諸葛亮侃侃而談。 「OK,我也不是說要清算前朝,我只是在解決問題。今天給那些人更多的利益,總有一天會給到沒東西可給;當他們再也得不到好處的時候,還會理你嗎?這個國 家就是因為這樣才淪落至此。所以現在我們要嚴格執法,酬庸行為也要加以限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諸葛亮搔了搔頭,做出結論。 以上諸葛亮與法正的對話,並未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所採用,認為是道聽塗說;而幫《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還特地反駁此一史料,強化它的不可信程度。 雖然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大師都覺得此段史料不可信,但我認為這多少能反映當時的氛圍。 諸葛亮批判前朝的施政,不是沒有道理。《三國志》注引《英雄記》記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裡頭的「東州人」,指的是劉焉劉璋父子執政時期,逃避戰亂、流入蜀地的移民。 那麼本土的蜀地人的情形呢?《三國志》記載:「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基於以上敘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蜀地人「過太爽」,尤其是那些有錢的商人。所以新政府走馬上任,知道諸葛亮要跟他們玩真的,就開始譭謗他「刻剝百姓」了。 天啊!越寫越心驚,我只是在講三國故事啊!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好嗎? 除此之外,勸說諸葛亮執法寬容的法正,自己就是一個不法份子。這一段對話也不無可能是法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的。 就在劉備入主蜀地的隔年,由於荊州問題,劉備與孫權的矛盾激化,於是劉備趕緊前往荊州公安,與孫權對峙。臨走前劉備特別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蜀郡是益州首府,也就相當於首都市長;而法正又是劉備陣營的新任謀主。 此時諸葛亮任軍師將軍,也是劉備的職務代理人(署左將軍府事),掌握軍權,論地位可能比法正略勝一籌;但是法正卻是劉備眼前當紅炸子雞,光芒畢露,不可與之爭鋒。 三國志記載法正「一飡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換句話說,法正是一個恩怨分明的男人,可以想像法正會擺出酸梅嘴,狠道: 「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還!」 好不容易有權有勢了,法正就開始私自處死那些跟他有過節的人,這明顯違反了諸葛亮確實執法的目標。 很快有人跟諸葛亮舉報,但對此諸葛亮回應:「現在主公(劉備)正在荊州,忙於應付孫權,沒有心思照應蜀地情況;孝直又是主公如此器重賞識的人,我沒有辦法阻止孝直的作為。」諸葛亮看似消極的態度,遭到了不少的批評。 不過在我的理解,諸葛亮當下也非常無奈。蜀地才剛剛平定、荊州又出現紛爭、而法正是劉備極為重視的謀臣,他也很有兩把刷子,若真的要辦他,恐怕會引起一連串動盪。諸葛亮決定睜隻眼閉隻眼,恐怕他自己比誰都掙扎。 幸好《三國志》又記載諸葛亮與法正兩人「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也就是說,雖然諸葛亮與法正也許在性格、施政理念上各有各的看法,不過在大方向他們還是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想必就算法正私下想搞什麼事情,看在諸葛亮面子上也不會太過份。 法正是犯了法卻不能辦,還有一個案例是罪不致死卻被殺。 苦主名叫張裕,當時任劉備麾下的州後部司馬(幕僚性質的軍職),他還懂得觀星占卜,算得之精準,都可以上命理節目了。 當時劉璋迎劉備入蜀,共同抵抗漢中的諸侯張魯。劉璋不少幕僚反對劉備入蜀,張裕也很可能是其中之一。在招待劉備的宴席中,劉備見到也席宴會的張裕鬍子很多,可能看起來有點滑稽、也很有禮貌,於是就跟他開了很無聊的玩笑。 「以前我在老家涿縣的時候,週遭住了很多姓毛的人家,所以叫做『諸毛繞涿』。」劉備講完,還噗呲笑了一下。 「涿」音通「啄」,意思就是取笑張裕的鬍子很多,多到在嘴巴周圍繞了一圈(另有一說「涿」的意思是陰部,但我覺得劉備應該沒這麼低級)。 「北風~又傳來熟悉的身影,霎那間讓我突然覺得好冷~」 有夠難笑的!劉玄德請你給我去外面罰站。 張裕對劉備印象已經不是太好,又聽到劉備調侃了他很有自信的鬍子,於是也不甘示弱地回: 「以前有個人當了潞縣長,後來又調職當了涿縣令。他退休回鄉後,有人想寫信給他,不知道該寫哪個職稱才好,乾脆摻在一起寫成『潞涿君』。」 「潞涿」就是「露啄」,張裕反取笑劉備的鬍子很稀疏,嘴巴都露出來了。 唉,古人的幽默感實在很難理解,大家多擔待些。 劉備聽了超不爽,看來他很在意自己沒什麼鬍子這件事。即便後來張裕也跟著其他人投降了劉備,但也讓劉備對張裕一直沒什麼好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