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吉隆坡,一座見證五種宗教共存的多元城市

$
0
0
作者:彭成毅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中宗教最多元的國家,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和華人民間信仰,在這個國家裡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宗教多元共存的現象也表現在兩個地方,一是馬來西亞的公共假期幾乎涵蓋了所有宗教節日;二是一個市鎮常有五種宗教場所並存,甚至並排在同一條大街上。我們就從這兩點來談一談馬來西亞的宗教社會。

馬來西亞的宗教假期

根據美國《中情局世界概況》(CIA World Factbook),馬來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佔 61.7%、佛教佔 19.8%、基督教佔 9.2%、印度教佔 6.3%、華人民間信仰佔 1.3%,這數字也反映在馬來西亞的國定假日中。

馬來西亞的國定假日是以各宗教最重要的節日為基準,按全國或地區決定假期。全國性的假期依宗教劃分,伊斯蘭教節日有先知誕辰(Maulidur Rasul)、開齋節(Hari Raya Aidilfitri)、哈芝節(即宰牲節,Hari Raya Haji/Aidiladha)和回曆新年(Awal Muharram);華人民俗節日為農曆新年;印度教為屠妖節(Deepavali,砂拉越州除外);佛教為衛塞節(Wesak),同北傳佛教的佛誕;基督教為聖誕節。

地區性的假期則依各州信仰的人口比例,以及州屬主流的宗教傳統決定。伊斯蘭教節日有可蘭經降世日(Nuzul Al-Quran);印度教為大寶森節(Thaipusam),主要是淡米爾族群慶祝;基督教為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

不過,馬來西亞的國定假日並未涵蓋所有宗教節日。除伊斯蘭教信眾外,其他群體的傳統節日都私下度過。以華人來說,臺灣的國定假日是以漢人民俗節日為主而定的,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但馬來西亞除了農曆新年(春節)放假,後三個民俗節日是不放假的,不過本地華人仍會掃墓、划龍舟、吃粽子、吃月餅和賞月。

吉隆坡的宗教場所

馬來西亞的宗教多元,當屬吉隆坡最具代表性。吉隆坡的宗教場所集中在市區,華人的寺廟集中在茨廠街(Jalan Petaling)周圍;印度人的神廟集中在十五碑(Brickfields);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場所也能在市區各角落找到。

吉隆坡最有名的兩座清真寺,分別是國家清真寺(Masjid Negara)和占美回教堂(Masjid Jamek)。國家清真寺建於 1965 年,由馬來人和英國人設計、華人承建。這象徵不同族群的和睦共處,以及國家獨立後的和平。占美回教堂則坐落在巴生河與莪麥河(Gombak River)的交匯處。由英國人亞瑟‧班尼生‧胡貝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所設計,這個清真寺於 1909 年建成。其設計採用摩爾式建築風格,類似其源頭的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

占美回教堂(作者自攝)

華人寺廟有仙四師爺廟、關帝廟、陳氏書院和天后宮。仙四師爺廟建於 1864 年,供奉的是華人甲必丹葉亞來的上司『仙師爺』盛明利和部下『四師爺』鍾炳來。他們對葉亞來有功,故葉亞來以建廟來報答其恩惠。關帝廟建於 1887 年,是廣州府和肇慶府移民的會館『廣肇會館』之所在地。

關帝廟(作者自攝)

陳氏書院建於 1897 年,建築原型來自廣州的陳家祠,是一座結合家廟和宗祠的粵式建築。天后宮為海南會館的所在地,廟裡供奉媽祖,在 1989 年遷至小山丘的現址。除祭祀用途外,在天后宮的三樓也提供註冊結婚的服務。這四座廟宇由不同籍貫(客家、廣府、海南)的中國移民所建,但已成為華人族群民間信仰的共同象徵。

馬來西亞的南亞宗教場所

吉隆坡的印度教神廟有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hamariamman Temple)和斯里蘭卡印度廟(Sri Kandaswamy Kovil)。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建於 1873 年,採用南印度的建築風格,其塔門(gopuram)共有五層,有上百個不同的神明雕像,廟裡頭供奉的是南印度的雨神馬里安曼(Mariamman)。

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作者自攝)
馬哈馬里安曼興都廟內部(圖片來源:Nathan Meijer, flickr)

斯里蘭卡印度廟建於 1902 年,為斯里蘭卡淡米爾移民的廟宇。這些移民是應英國殖民者之聘,來到吉隆坡修建鐵路的工人。他們大多是印度教中濕婆派的信徒。裡頭供奉的是穆如干神(Murugan),為濕婆之子和印度教的戰神。吉隆坡印度教聖地黑風洞前方的金色神像,即是穆如干神。

吉隆坡的佛寺以南傳佛教樣式為主,與混合了華人民間信仰的華人廟宇有別,分為泰國佛寺和斯里蘭卡佛寺。吉隆坡的三寶佛寺(Wat Meh Liew)屬於泰國佛寺,建於 1920 年代,由斯里蘭卡僧伽羅裔-泰國華裔夫婦所設立。三寶寺建成後,吸引了大批泰國僧侶前來,寺的周邊也開始聚集大批的泰國家庭。這裡逐漸形成泰國人的聚落,被稱為甘榜暹邏(Kampung Siam)。

吉隆坡的斯里蘭卡佛寺則有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在1895年由斯里蘭卡僧伽羅裔建成。錫蘭佛寺的正門模仿了印度佛教古蹟桑吉(Sanchi)大塔前的托拉納(torana)拱門。寺裡有蓮花池、各式印度佛像,與華人廟宇的風格大不相同。由此可見,馬來西亞的佛教乃是北傳和南傳共處,這在東亞和南亞並不多見。

錫蘭佛寺(作者自攝)

馬來西亞的基督教場所

吉隆坡的基督教教堂的類型也很多元。

仔細區分有天主教,以及新教的聖公會、衛理會、敘利亞正教會、長老會和信義會。天主教的吉隆坡總教區之總堂是聖若望主教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建於 1883 年,由礦主吳亞義(Goh Ah Ngee)所資助。一旁的聖約翰國中(St. John’s Institution)是吉隆坡最負盛名的教會學校之一,其設計近似臺灣總統府。另一個天主教堂為玫瑰堂(Church of the Holy Rosary),由法國傳教士 Francis Emile Terrien 於 1904 年所建。

聖若望主教座堂(作者自攝)

聖公會的教堂則是聖馬利亞座堂(St. Mary’s Cathedral),為聖公會西馬教區的主教座堂。它於 1894 年建成,座落於獨立廣場(前皇家雪蘭莪俱樂部)一旁。這座教堂是由英殖民政府官方倡議所建。衛理會歷史最悠久的教堂是位於十五碑的淡米爾衛理會教堂(Tamil Methodist Church),在 1899 年建成,屬於淡米爾族基督徒的文化遺產。

長老會的教堂為聖安德烈堂(S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建於 1918 年,起初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社群服務,獨立後才轉為以本地基督徒為主。信義會也在十五碑有錫安教堂(Zion Lutheran Church),建於 1924 年。最特別的是,同樣在十五碑有極少見的敘利亞正教會教堂(Cathedral of St. Mary the Theotokos)。耶穌的門徒多馬(St. Thomas)曾在南印度傳道,為印度的主保聖人。而吉隆坡的敘利亞正教會教堂便是源於南印度耶穌門徒多馬傳福音的這一支派。

錫安教堂(作者自攝)

五大宗教以外的多元性

上述五大宗教(伊斯蘭教、華人民間信仰、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不僅是馬來西亞宗教多元的象徵,它們內部支派的多元在其他國家也相當少見。文章中還未提及的北印度錫克教、華人五教合一的德教、華人在地民間信仰『大伯公』、華巫(華族與馬來族)融合的『拿督公』以及來自台灣的『人間佛教』組織,都有各自的立足之地。

涵蓋各大宗教的國定假日,以及和諧共處的各國宗教場所,是馬來西亞文化的一大特色。這些由移民帶來的信仰,使得馬來西亞的宗教百花齊放,值得我們保育和研究。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