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文化遺產地做田野調查
人類的文明進展中,總會發生各式各樣的價值衝突,例如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常常就難以兩全。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亦然,可能會面臨「官方文化價值」與「地方生存發展」的兩難。此時,進行相關的田野調查,將有助於發掘主流價值以外的觀點,讓政策在制訂與執行時,儘可能兼顧各個面向,在各方價值取捨中找到平衡。
目前,全球共有超過 800 個「世界文化遺產」(World Cultural Heritage)。這些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甄選評定的文物、建築、或考古遺址,可能是表彰獨特的人文藝術成就、可能是作為特定文化或事件的見證。它們每一個,都像是一盞聚光燈,打亮了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珍貴足跡。
然而,燈塔底下往往是最黑暗的。在聚光燈沒有照到的地方,許多事情正在發生。
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王舒俐,前往文化遺產所在地進行的田野調查,就是希望能在那些陰暗的角落,點起一盞燈火。
Clik here to view.

王舒俐一趟「無心插柳」的田野調查,為中國河南安陽小村的「地方營造」歷程,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觀點。
圖片來源│王舒俐(圖左)
聚光燈下的殷墟
中國自 1985 年簽訂《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後,「申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就被視為一種展現「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工作。截至 2017 年,經聯合國審核通過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共有 52 項,全球排名第 2 ,緊追在義大利的 53 項數目之後,很可能幾年內就會超越。
其中,河南省的安陽市,是世界知名的「殷墟」考古遺址所在地,從十九世紀開始就因為出土「甲骨文」,在考古學界聲名大噪。這裡是商代末期的首都,堪稱是人類早期的文明重鎮之一,大量的甲骨文資料被認為有高度研究價值,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申報世界遺產的大型遺址。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王舒俐,攝於 2016 年殷墟申遺十週年
故事講到這裡,可以浮現一些很美好的想像:三千年悠久的歷史、厚實的文化底蘊,讓安陽在政府的規劃下,以遺跡的保存為中心,帶動城市建設,成為居民引以為傲、全球知名的文化景點。
只不過,現實總是和理想有落差。王舒俐走進田野,實際觀察殷墟附近居民的生活,發現這落差,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大。當生活的空間,被劃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區域,進行「整頓」的過程,對居民可能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劇變,例如殷墟博物館西側的「小村」。
歷史的傳承與延續
故事要從 1928 年講起,當年中研院史語所的前輩們,例如董作賓與李濟先生,在這個地方開始了考古學的第一鏟,這一鏟,挖掘到了大型的宮殿、墓葬、青銅器、甲骨文與居民點,這是一個埋葬地下三千年的商代末期的首都。
Clik here to view.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亦收錄於〈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砲:中研院史語所創所所長傅斯年〉
2018 年,迎來殷墟慶祝 90 週年科學考古學的發掘紀念,在這 90 年的發掘裡,一步步向世人揭露這塊面積多達 30 多平方公里的晚商城市的面貌。
當年在史語所發掘的前輩們,為 1930 年代的殷墟,留下了很好的照片與文字紀錄,跟著政府移居到台北後,在南港繼續整理 1930 年間 15 次考古發掘的紀錄。例如,石璋如先生,生前念茲在茲地寫著當年在殷墟從事考古發掘者的故事,他一共紀錄 101 位考古民工、46 位考古者背後的生命史,後來由李永迪等人編輯出版《殷墟發掘員工傳》。
王舒俐最初到這裡做研究時,只是好奇,想一睹中學歷史課本讀到的安陽殷墟,現在變成什麼樣子。當她到了安陽,沒想到這裡的考古發掘依舊持續:該地建設了遺址博物館,更於 2006 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但幾十個村落還是原來樸實的風貌。於是她開始在史語所前輩曾經發掘的小村五聖廟前,著手進行人類學的民族誌調查。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王舒俐
文化遺產的重量
「小村」位在殷商遺址的核心區域,拜此所賜,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這樣一個指標性的村落,中國官方以「文明工程」為名,大力進行環境整頓,要讓小村成為一個「文明模範生」。然而,因為位於考古遺址區域,村落發展因此大受限制:保護範圍區內不能蓋工廠、村民不能蓋新房、民房不能擴建、也限制加蓋。
遺址保護區內的種種管制,雖然維護了文化遺產,卻也影響了當地原本的農村生活習俗。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王舒俐,攝於 2010 年
同樣位在殷墟博物館附近的「花村」,命運更加多舛。
地方政府決定拆遷,對花村的居民來說,整個家園都不見了。 1000 多位村民經歷 6 年的流離失所,最終才在另一個地方安定下來。以結果論來看,現在這些被搬遷的居民居住的房子,比以前大、也從平房轉為高樓大廈,得到的補償金確實不少。但是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居住過的房子與他們的生命緊緊相扣,有些人會用住這個房子「長壽」,來形容過去住的房子。
這也是人類學者談討「家 vs. 房子」、「地方 vs. 空間」的不同,前者被賦予意義,後者是一個中性的詞彙。
「拆除花村的理由,是因為市政府覺得外國人不知道花村。」這段來自居民的說明,讓王舒俐想起英國考古學家 C. Tilley 的名言:
地圖上沒有名字的地方,像是一個空白的空間。
不論是「世界知名」的小村、或是「消失空白」的花村,居民的日子都不好過。他們原本務農維生,農民的生活,每一個細節都與土地息息相關,但在「申遺」後,土地被劃為博物館與考古公園,而遭逐步徵收。農民失去土地,只能到其他地方找臨時工作,充滿不確定的未來,讓他們徬徨無助。
生活環境從寬闊農舍變成狹窄公寓,熟悉的日常作息和鄰里街坊,全都不復存在。耕作的土地,沒了;工作的工廠,關了。
而原本殷墟博物館被地方居民寄予厚望,期盼以文化觀光魅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不料對一般遊客而言,因為不懂考古,往往不知在殷墟可以看什麼,加上週邊建設質量也不佳,使得觀光效益不如預期。
我們就是坐在金山上要飯的乞丐!
這是當地居民最深刻也最沉痛的自嘲。史料豐富又如何?名聲響亮又如何?對當地居民來說,都是無法承受之重。「遺產保護」變成限制發展的沉重枷鎖。當全世界把聚光燈集中在殷墟崇高的文化地位、學術價值時,暗處瑟縮嘆息的居民,乏人問津。
Clik here to view.

圖片來源│王舒俐,攝於 2010 年
王舒俐前往河南安陽,原本並不是要記錄這些。最初,她前往殷墟是想進行「博物館民族誌」的研究,探討世界文化遺產地生成的過程,以及博物館對於知識的呈現。
「但看到那些當地居民的掙扎與無奈,無法坐視不管啊!覺得這些才是更需要被記錄的事情。」王舒俐心中有一股屬於人類學家的正義感。
於是她的研究焦點,變成用田野觀察探討「地方營造」的建構過程中,各方價值的角力。在中國大陸,官方掌控了遺產地的價值詮釋權,因此會放大「公領域」的角色,缺乏多元觀點的折衝。王舒俐希望用小小燈火,映照出該地村落實景,或許也是整個中國文化政策的縮影。
在文物保存上的難處,臺灣的情況又是如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文物保存上的難處,臺灣的情況又是如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從殖民走到威權,再走到藍綠輪替的民主政黨政治,臺灣民眾的認同其實是多元且複雜的,這也體現在「遺產價值」的認定上。比方說,兩蔣時代較重視中原華夏文化,近年來日本殖民時代或原住民文物的重要性又漸漸抬頭,然後兩蔣時代許多的「遺產地」變成了「負面遺產」。
「文化遺產」的概念是流動的,也是一個製造(in the making)的過程,很可能一次政黨輪替,定義就發生了微妙的質變。
其次,在當代都市發展與經濟開發的脈絡下,我們可能遇到的不是「保護遺產」而犧牲周邊居民的利益;相反的,反而是許多古蹟、遺產地都賣給了「建商」,或一夜之間火災消失了。
這不僅要靠地方保護意識的加強,更需要完整的體制與政策,文化資產是公共財,我們不能把保護的重擔放在個人身上,但是目前文資法沒有給予古蹟或遺產擁有者很好的利基,去做古蹟保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如何掌握文化遺產保存的關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因為臺灣也好、中國大陸也罷,在文化保存工作上,都太注重表象的「樣版」。不管是有形的建築、文物,或是無形的儀式、歌謠等,一旦被定為「遺跡」,就彷彿被製作成了「標本」,表面栩栩如生,內在卻已經死去。
文化遺產之所以有意義,是被當代人「賦予」的。其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這份脈絡、在於人和文化資產間的「關係」。
我們應該要保護的是這份「關係」,而不是那些變成樣板與標本的文物、古蹟、遺址。
只有認真去反思當代人與遺產間的關係,才能掌握文化資產保存的精髓,進而做出最佳的決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對於有志從事田野調查的人們,有何建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本來想成為博物館學者,但是過程中因為好奇於田野地的世界,看見那些努力生活的人們、執志於考古發掘的前輩、為遺產保護而付出的人,激發我想要寫下這個地方的故事,最初的出發點很簡單。
大量觀察、大量記錄,很多研究者的確會遇到難以聚焦的困境。但不用氣餒,田野研究有時候並不是在「找出」某個答案,有時候,記錄下你的觀察,這件事本身就是價值所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延伸閱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王舒俐的個人網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Civi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Xiaotun Village at China's Yinxu Archaeological Site”, editor(s): BELINER, D., BAUMMAN, C., World Heritage on the Grou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pp. 171-192, 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蔬粒王,佇立在世界遺產地上的小廟 (引自芭樂人類學)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河南安陽殷墟網站
採訪編輯|黃楷元
美術編輯|林洵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