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說書】有沒有《真實的滿洲史》的八卦?

$
0
0
作者:郭婷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問卦〕有沒有臺灣讀者為什麼要知道滿洲國歷史的八卦? 〔問卦〕有沒有1930年代臺灣人去滿洲國當「臺勞」的八卦? **************************************** 《真實的滿洲史》(臺灣出版書名《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國》)一書,係由日本著名滿洲史、蒙古史學者岡田英弘監修,並由同為歷史學者的宮脇淳子著作而成。宮脇氏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專攻中亞歷史,亦關心日本近代歷史敘述之議題。關於日本近代歷史的敘述,日本知識份子的立場可以簡單分為「左翼」(批判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與支配殖民地、戰爭罪行和責任)、「右翼」(以民族主義辯護對外軍事活動有其必要、沒有錯誤)兩派。本書作者宮脇氏即偏向右翼,是以在本書屢屢批判現今日本左派史觀受到二戰勝利國中國、美國、俄國之指導,進而影響近代歷史敘述偏向自我批判與自我弱小化,是一種有問題的「自虐史觀」。日本學界的左右翼史觀差距,至今也常具體化於歷史教科書引起中韓等國的抗議。宮脇氏寫作《真實的滿洲史》一書,即是認為日本人一味受到他國影響,並不真的瞭解日本在滿洲所作所為的真相,而「有責任讓更多的日本人了解真實的歷史」。 此次我承接《真實的滿洲史》的翻譯[1],而有機會早一點接觸到這本由日本右翼史學者撰寫的滿洲歷史書。我必須先招認,剛接到翻譯機會時,心裡其實是很疑惑的。我自己身為歷史學的研究生,主攻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史,對滿洲國的歷史與日本右翼論述並不陌生。但是,我身邊的親友,以及一般大眾,會對這樣的書有興趣嗎? 我的疑惑,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是臺灣民眾不熟悉滿洲的歷史與現在情勢。除了歷史系學生及相關研究者外,一般臺灣人對滿洲國的認識,大概不會超過高中歷史課本提到的「日本帝國扶植之傀儡政權」,對夾在現代中、韓、俄等國間的中國東北更是距離遙遠。這部分一方面是戰後滿洲、臺灣分屬國共對立情勢兩側而產生心理區隔,另一方面則如作者指出的,戰後中國、日本近代歷史受到美蘇冷戰、國共對立框架影響,而顯得對滿洲的歷史認識刻板化了。 我的第二個疑惑,則是作者的右翼立場與其分析觀點之連結。前文已提及,日本右翼史學者的右翼立場,會影響他們對20世紀前期日本對外軍事行動的敘述,進而以民族主義給予正面評價。這也影響他們對臺灣的態度,建立於「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正面影響大於負面」論點,而在國際普遍冷落、排擠臺灣的國際現實中,對臺灣是相較親切的。臺灣人因為這份親切,很容易產生「臺日友好」的情感。但是,若以臺灣主體歷史立場檢視右翼論點,其實會出現「日本沒有反省對臺灣之殖民責任」、「過度美化日本對臺殖民統治」等質疑。 也就是說,若是以臺灣讀者的立場出發,這本書的背景其實是很複雜的。但是,臺灣目前又很缺乏關於滿洲歷史的入門書籍[2],能與本書做對照。這麼一來,接受立場如此鮮明的歷史敘述,會比較危險。不過,要是經過前文介紹,而能在警覺作者立場影響其敘述的前提下閱讀此書,也不失為刺激思考、引起對滿洲歷史興趣的引子。 總結我對本書市場性的疑問,即是,對滿洲複雜歷史不很清楚的臺灣讀者,會有興趣買這本書嗎?更進一步而言,如果臺灣讀者買了這本以日本右翼史觀敘述的滿洲歷史,有什麼助益?這些疑問,在我翻譯完全書後,總結出一些可能答案,因而提出來就教於大家。 我認為,臺灣讀者可以從這本《真實的滿洲史》中獲得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學習超脫過去被國共兩黨對立、美蘇冷戰規定住的歷史認知框架,而重新看待近代中國史、日本史。其次,認識滿洲國在日本帝國架構下的定位,進而重新發掘殖民地臺灣與滿洲國之歷史連結。 首先,作者在本書中的敘述基調,是「日本在滿洲的活動並非有意侵略,而是為因應中國、俄羅斯、朝鮮等地國際情勢,才一點一點捲入當地活動、順勢發展起來的」。這樣的右翼史觀觀點,接著延伸成「日本對滿洲做了很多投資,所謂的侵略行動很多是中國、俄羅斯栽贓,日本在戰後全盤接受上述歷史是不對的」之看法。這些敘述,很多部分都和我們原來認知的東亞諸國歷史有衝突,而會引起很大的爭議。當然,若是以歷史研究衡量本書,作者一無做註釋、二則推論有時過於直線(例如「某政治家是正直的人,他那樣說一定是對的」),並非專業學術書籍。不過,作者本來就是以一種閒聊方式,闡述自己對滿洲歷史的認識與評論,不一定要以學術書籍的標準要求之。 重點是,作者以正當化日本對外軍事行動為出發點的滿洲歷史敘述,代表了部分日本從事滿洲活動的看法。這反而能刺激我們反思,過去其實過於容易接受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角力下塑造出之「日本侵略者」形象。在1930年代至二戰間的東亞動盪情勢中,只有日本需要背負「戰爭暴行」的罪名嗎?以戰爭暴行的角度來衡量的話,中國在譴責日軍1937年「南京大屠殺」殺死30萬人的暴行時,卻很少提到1938年國民黨軍隊引發花園口決堤以試圖阻止日軍前進,造成80多萬人死亡的結果,也是過去不被廣為認知、而帶有歷史操縱意味的論述。作者不僅批評這樣的歷史操縱論調,也批判日本在戰後一味接受中美操縱歷史論調導致的「侵略者」指責,而不去正視戰前是不是真的做過那麼多「壞事」,不僅任憑鄰國以受害者姿態索求經濟資源,也失去了歷史敘述權,進而將自己弱小化了。我們也清楚知道,日本的對外侵略歷史責任不能以作者這樣的直線論述免除,不過做為旁觀小國的臺灣,我們應該可以透過作者論述的刺激,重新思考近代中國、日本等大國歷史互動中的真實為何。更進一步地,還可以跳脫對日一味親善或批判的兩極立場,從臺灣主體立場出發,對日本殖民統治一一做出肯定與批判。 其次,若是透過本書的刺激,而重新認識滿洲相關歷史的話,還可以發現1930年代滿洲國建立後,與殖民地臺灣因同處日本帝國架構下,而有不少互動。1930至40年代臺灣人在滿洲國的發展狀況,早就受到臺灣學界的注意,只是受限於滿洲國本身都鮮為人知,臺灣與滿洲國的聯繫在戰後又幾乎斷絕,而不太被注意。例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老師,長年投入臺籍滿洲國經驗者的口述訪談與學術研究,編有口述訪談集《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著有〈滿洲國政府中的臺籍公務人員(1932-1945)〉等學術論文。[3]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的柳書琴老師,則從「殖民主義與文學生產」、「東亞殖民地比較文學」等角度,從事臺灣與滿洲國的文學比較研究。例如〈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一文,即是討論殖民地都市臺北、哈爾濱的文化生產,如何面臨日本帝國東亞殖民殖民體制的收編挑戰。[4]另外,臺灣長天傳播於2013年製播了歷史紀錄片《臺灣人在滿洲國》,描寫日本統治時代臺灣人在滿洲國活動的情況、面臨到國族認同掙扎等情形。   日本統治時代殖民地臺灣與滿洲國的聯繫,起自帝國殖民體系一方面造成臺灣內部社會機會不平等,另一方面又在帝國內部各殖民地間建立起橫向交流網絡。當時,臺灣人在臺灣內部之發展機會不如日本人、受到差別待遇,適逢1932年滿洲國成立、需要大量技術人才,新竹人謝介石擔任滿洲國第一任外交總長又有吸引效應,遂有不少醫學、機械人才前往滿洲國尋求新天地。根據許雪姬老師的統計,1930至40年代,約有一兩千名臺灣人到滿洲國發展。這些人從最高層公務員到中高階層的醫生、基層技術工人都有,即連作曲家楊三郎、作家鍾理和夫婦都曾經到過滿洲國。《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一書中提到,由於當時臺灣有不少醫生到滿洲開業、醫術不錯,當地人甚至還傳說起「中國南方有一個醫生島」。[5]另外,現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曾以維修技工身份到滿洲國大連工作,這個滿洲國經驗亦影響他之後1960年代在臺北開設美軍汽車維修業務,從而開啟致富道路。 要言之,日本帝國體制的建立,既讓臺灣人在臺灣社會中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又牽起臺灣與滿洲之間的橫向聯繫,而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到滿洲國的臺灣人,大多是隨著日本帝國勢力擴張而到新天地謀生,在滿洲國也是憑藉一技之長賺取金錢,不需要一味地劃歸為「協助侵略」、「漢奸」之流。戰後因滿洲國消亡而回到臺灣的滿洲國經驗者,有如謝介石在北京受到漢奸審判而死在獄中者,也有如蔡潔生活用技術經驗而事業有成者,更多的是默默融入臺灣社會、繼續發展者。這股潛流雖然因戰後臺灣政權刻意抹去戰前臺滿關係痕跡而潛浮於臺灣社會中,卻確實成為臺灣歷史發展至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稍加追尋,就能發現箇中深意。 做為譯者,我試著不以歷史研究者的學術立場評判本書論調,而是試著想一想這本書對讀者能有什麼可看之處。不過,在談完上述兩點「好處」之後,我還想談談翻譯完本書後印象最深的一點。作者在全書接近結尾之處,談到她對日本人對過往海外軍事、經濟行動一無所知的感慨,並指出戰後日本人因為遺忘過去海外行動「成果」而對相關國家毫無關切,是不對的。作者認為,日本人必須關心過去殖民過的地方現今變成什麼樣的國家,這不是因為過往一直強調之「內疚感」,而是日本人的責任。我自己在研究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歷史時,也深切感受到,日本自戰後因冷戰架構、國際因素而推卻、甚至遺忘戰爭責任,是現在國際間常因日本對向外軍事行動反省、道歉與否起爭議的原因。這份遺忘亦導致日本政府、人民對臺灣對日複雜情感之不解與疏遠,甚至有些年輕一輩日本人不清楚過去日本曾經殖民臺灣,又因戰後政權更迭而對日本產生懷念與敵視之複雜心情,一直要到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東日本大震災)時臺灣捐了200億日圓以上的鉅額捐款,才「初次」意義到臺灣存在。即便我對作者本書的言論仍持保留態度,但就她對日本殖民過的國家應負起更多責任、關切的反省上,是相當贊同的。 總結以上敘述,《真實的滿洲史》一書,因為作者的史觀與敘述方式,在學術上、一般而言都會有非常多爭議。但是,以個人之見而言,爭議可以引起探究真相的興趣,對釐清歷史認識、形成自己對歷史的定義,是很重要的。我雖非相關歷史領域研究者,但忝為譯者,而早一點對這本書有較全面的認識。我認為,我們過去對滿洲歷史認識不多,不必一下子就將本書所述當作歷史全貌。對於這本書敘述中許多或真或假之爭議點,我們應該將之當作認識滿洲歷史的起點,以此重新思考過去接受的歷史敘述,深究各種可能性,最後摸索出自己對歷史的一套看法。也許,到頭來我們終究發現世上不會有絕對真理,但是真理越辯越明,只要一直思考、討論,總有一天可以接近最可能的那一個解答。 [1]  在翻譯過程中,我多次為日文理解問題叨擾許佩賢老師、杉本(陳)優綺同學、曾齡儀學姐,也向蔡松穎學長、黃昱翰同學請教清代滿洲歷史及滿洲國等研究動態,謹此致謝。 [2]  關於中文的滿洲歷史入門書籍,山室信一《嵌合體:滿洲國的肖像》(暫譯)正由臺灣的出版社翻譯、編輯中,可與本書相互對照,比較敘述立場。 [3]  許雪姬老師關於臺灣人在滿洲國活動的研究,略舉如下:許雪姬,〈滿洲國政府中的臺籍公務人員(1932-1945)〉,許雪姬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頁15-67;許雪姬,〈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的一生及其認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7期(2007.9),頁57-117;許雪姬,〈滿洲經驗與白色恐怖–「滿洲建大等案」的實與虛〉,收入許雪姬、薛化元、黃美滋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3),頁1-40;許雪姬編,《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4]  柳書琴,〈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3期(2011.3),頁49-66。 [5]  許雪姬編,《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頁120-121。   更多故事: 【柔藍食單.紀念版】那些中國名菜的故事(一) 2015-07-19 18:00:46 1 穿越到唐代千萬不要做的五種人(1):皇太子 2015-01-29 20:42:49 1 孫中山是白雲洞仙人弟子?越南高臺教的祕密 2015-10-17 09:00:47 1 胡川安:居酒屋的前世 2015-07-20 19:33:54 1 【冷知識週刊】第二十號:來找茶吧!大航海時代與歐洲各國語言中的「茶」 2015-06-20 16:09:42 1 意大利菜的奧祕:二世祖與窮秀才對談(下) 2015-11-22 09:00:40 1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