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同治皇帝是死於梅毒嗎?──一個現代醫生的意見

$
0
0
作者: 甯方剛(燒傷超人阿寶) 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一八五六~一八七五年),也稱穆宗,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八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同治皇帝十八歲親政,十九歲就掛了,政治上幾乎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的父母在政治上卻是很極品的人物。 同治的父親咸豐皇帝是個極品苦命的人物。公平地說,咸豐皇帝遠遠算不上英主明君,卻也不是昏庸到家,如果是太平盛世他完全可以安安穩穩地做個守成皇帝。但是他實在太倒楣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讓他趕上了,西方工業革命後的列強入侵也讓他趕上了。這種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毫無疑問超出了咸豐皇帝的駕馭能力。 咸豐皇帝二十歲即位,他登基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將大清朝搞得焦頭爛額。之後又有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咸豐皇帝處置失措,敵人兵臨城下之時更是毫無骨氣地逃離京城。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這成為咸豐抹不去的汙點和奇恥大辱。 經歷巨大打擊的咸豐皇帝,徹底喪失了進取心,日日「以醇酒婦人自戕」,還自暴自棄地自稱「且樂道人」。幸虧他死得早,不然大清朝說不定在他手上就亡了。 而同治皇帝的生母,則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咸豐皇帝死後,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聯合奕訢發動政變,將咸豐指定的八大顧命大臣一網打盡,掌握了政權。在慈禧太后的治理下,曾國藩於同治三年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了下去。接著李鴻章率淮軍於同治七年將捻軍也鎮壓了下去。 同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開明的漢族大臣開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核心宗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在不變革政治體制的情況下,引進西方現代工業技術以實現國家富強。洋務運動建立了新式軍備中心,並創辦了一些為它服務的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同治十一年,中國第一次派遣幼童赴美國留學。在慈禧太后的治理下,清朝江河日下的勢頭竟然被扭轉,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 同治十二年,年滿十八歲的同治皇帝親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線。然而這位年輕皇帝的表現卻令人搖頭不已。他即位之初就鬧騰著花費鉅資修頤和園,遭到群臣激烈反對,他竟然降旨革去一班重臣職務,幸虧慈禧太后及時阻止,才收回成命。如果不是同治死得早,他恐怕又是一個大大的昏君暴君。同治死後,慈禧太后再次垂簾聽政。說實在話,慈禧太后也有很多問題,尤其是她執政的後期更是昏招迭出,但是,我覺得她總比同治皇帝強些。 同治皇帝十九歲因病駕崩,正史記載死於天花,但坊間多有傳言稱其死於梅毒。著名歷史學家蕭一山在他一九二三年所著的《清代通史》裡,也再三強調了同治帝就是死於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醫李德立的兩位曾孫李鎮和李志綏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祕聞,同治帝死於梅毒。 那麼,同治皇帝到底是否死於梅毒呢?我們先看看後來成為同治皇帝老師翁同龢的日記,翁同龢的人品口碑一貫很好,而且我們也想不出他在私人日記裡面全面而完整地偽造大清皇帝病情的理由,所以他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根據翁同龢的日記,同治皇帝的病情經過大體是這樣的: 十月二十一日:西苑著涼;十月三十日:今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 十一月初八日,翁同龢見到皇帝,「花極稠密」;十一月初九日,翁同龢再次親見皇帝,「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 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莊某於內務府坐處,據云: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醫云:「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藥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御醫為他揭膏藥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 而現存的同治皇帝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確診為走馬牙疳。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皇宮養心殿銜憾而去。 綜合上述的記載,很明顯,同治皇帝並非死於梅毒。在做詳盡分析前,我們先談談梅毒。 梅毒的致病原,是一種稱為梅毒螺旋體的微生物。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並從美洲帶回來了梅毒。關於哥倫布帶回梅毒的方式,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哥倫布隨船帶回來準備做奴隸出賣的印第安青壯年先傳給了見獵心喜的西班牙貴婦,一種認為是和印第安女性發生關係的水手感染梅毒並帶回西班牙。 一四九五年,法王查理八世組織軍隊進攻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一批西班牙人參加了他的軍隊,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法軍士兵和那不勒斯軍隊中梅毒的流行。戰爭結束後,法軍又把梅毒帶回了國內。所以,當時法國人稱之為西班牙病,義大利人稱之為法國病。 再往後,梅毒根據傳播途徑獲得了更多的名字,德國、波蘭稱之為法國病,俄羅斯稱之為波蘭病,阿拉伯人稱為基督徒病,中國人稱為廣東瘡,而日本人稱之為中國瘡。 梅毒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傳染病。之所以說它成功,是因為它能成功地做到和宿主長期共存,而這種共存方式,又有利於它的進一步傳播。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性接觸傳播,此外還可以透過母嬰垂直傳播和體液接觸傳播。 在沒有現代醫學手段治療的情況下,梅毒一般分為三期。 一期梅毒的指標性臨床特徵是硬性下疳。所謂硬性下疳是一種好發於外生殖器的潰瘍,潰瘍高出皮面,不痛不癢,邊界清晰,常為圓形或橢圓形。硬性下疳在感染梅毒後七~六十天出現,一般持續四~六週後可自癒。 此後患者進入四~十個星期的無症狀期,患者與健康人無異。無症狀期過後患者會發展為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的主要表現是梅毒疹。梅毒疹多種多樣,最常見也最有代表性的是斑疹,也稱玫瑰疹。玫瑰疹為紅色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有些像梅花形狀,不痛不癢,這也是「梅毒」這一風雅稱號的來源。梅毒疹出疹前可有流感頭痛、低熱、四肢痠困等前驅症狀,持續三~五日,皮疹出後即消退。疹多先發於軀幹,漸次延及四肢,可在數日內滿布全身,但頸、面發生少。斑疹經數日或二~三週逐漸消退,然後進入三~十五年,最長可達四十六年的漫長潛伏期。 潛伏期過後就是毀滅性的三期梅毒,三期梅毒有三種類型:梅毒腫性梅毒、神經性梅毒,以及心血管梅毒。這期的梅毒會嚴重損害全身各個器官,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在我們瞭解了上述知識後,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同治皇帝的病情。 首先,如果同治皇帝得的是梅毒,那麼他必然有感染途徑。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分,母嬰垂直傳播和體液傳播都基本可以排除,唯一可能的感染途徑應該是性接觸傳播。相傳,同治皇帝是微服出宮嫖妓染上梅毒的,那麼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 應該說可能性很小。且不說後宮佳麗三千,身為皇帝不會缺了性伴侶。即使他真覺得家花不如野花香,非要出去拈花惹草也不太可能,要知道,同治皇帝和光緒不一樣,他可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而且是唯一的親生兒子。有個這麼強勢的親媽在這裡,想避開慈禧的耳目去逛妓院實在不太可能。 同治皇帝死時,才親政一年,親政後雖然有了些權力,但老媽慈禧正當壯年,威權尚在,他身為一國之君想自由自在地出去嫖妓也不是容易的事。就算偷偷溜出了皇宮,他恐怕也不知道該去哪兒。歷史記載,同治皇帝曾經和恭親王的兒子出去逛過,但恭親王的兒子不敢隱瞞,回去跟老爸老老實實地交代了,為此同治還被恭親王當面責備搞得下不了台。陪皇帝出趟皇宮都趕緊回家向老爹彙報,這樣的乖孩子敢膽大包天帶皇帝去嫖妓,恐怕是沒人信的。 再者,同治皇帝如果感染了梅毒的話,他應該有一期梅毒發作的病史。一期梅毒主要表現為外生殖器不痛不癢的潰瘍,可自行痊癒。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發現生殖器上長個潰瘍竟然不當回事不找醫生看。而且梅毒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罕見病,太醫應該很容易就診斷出來,在這個基礎上,同治皇帝再次發作時醫生應該已經有了準備。即使太醫不敢說是梅毒,隨便編個什麼其他名目隱瞞過去,這病情的記載總該是有的,但是這個在歷史和脈案中毫無記載。 同治皇帝的疾病是以出疹開始的,就算是梅毒的話也應該是第二期梅毒。二期梅毒很少致人於死,雖然有時會有低熱等症狀,但一般很快就會自行消退,所出的皮疹一般也不痛不癢,經過一段時間自行消退。同治皇帝是青壯年,就算是二期梅毒,死亡機率也很低。梅毒致死一般是在三期梅毒,而梅毒發展到三期至少是感染梅毒數年以後,同治皇帝死時年僅十九歲,從時間上算也不合理。 那麼,同治皇帝死因到底是什麼呢? 翁同龢記錄的同治皇帝「花極稠密」,「頭面皆灌漿泡飽滿」,均符合天花的表現。天花在清朝也是常見病,太醫們對天花應該還是不會誤診的。 天花會引起嚴重的高熱,並可引起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併發症。在患者體質極其虛弱而且沒有現代消毒措施的情況下,天花引起的膿疱疹很容易發展成皮膚軟組織感染。同治皇帝「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這是典型的嚴重軟組織感染和膿腫形成的表現。感染的範圍已經非常大,從腰部蔓延到背部。患者部分膿液雖然經破潰流出,但是由於感染範圍巨大,大量壞死組織和膿液積存在組織內,一方面使得感染難以控制,另一方面也導致大量毒素被吸收,對患者體內外造成持續不斷的沉重打擊。 這種感染如果放到現代,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將感染部位切開,清除壞死組織,通暢引流,一方面有利於感染局限,一方面有利於減輕全身症狀,再配合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而太醫所採取的保守敷藥的措施,對於這種大範圍的感染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效果。 這種局部感染越來越嚴重,大量的細菌和毒素不斷進入血液,會對患者多個臟器造成嚴重損害。由於體質越來越差,患者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弱,口腔等部位的常住細菌和經血播散的細菌會使患者體內出現新的感染病灶。同治皇帝死前出現的走馬牙疳,其實就是壞疽性口炎,也就是口部組織出現嚴重的感染。這種感染的播散,說明患者的體質已經極其虛弱。 這種口部軟組織的感染會導致口內嚴重腫脹,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及呼吸,導致患者病情快速急劇地惡化。而同治皇帝出血黑便,表明已經出現應激性潰瘍出血乃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這都是嚴重感染患者末期的表現。 因此,綜合分析,同治皇帝並非死於梅毒,而是死於天花繼發的嚴重皮膚軟組織感染和膿毒血症。 除了同治皇帝,還有一個被安上梅毒帽子的名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韓戰中,麥克亞瑟被中共志願軍打得顏面盡失,因此有美國人說,麥克阿瑟在占領日本期間從日本慰安婦那裡感染了梅毒,在韓戰期間,麥克亞瑟的梅毒發展到了神經梅毒的階段,使得他喪失了判斷力。 這也是謠言。最早誕生能有效治療梅毒的藥物,是一九一○年上市的灑爾佛散(Salvarsan,又名「606」),而治療梅毒的特效藥物青黴素開始大規模生產應用是一九四二年。青黴素臨床應用後,梅毒就再也不是可怕的不治之症了。麥克阿瑟占領日本是一九四五年,即使他真的從日本慰安婦那裡感染了梅毒,也可以被治癒,絕不至於發展成神經梅毒。事實上,麥克阿瑟是八十四歲時死於膽結石。 某種意義上說,韓戰是新中國的立威之戰,經過這場戰爭,無論是敵人還是盟友,都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這是一場不平衡的較量,一方是全世界最強大最富裕最發達的美國,一方是積貧積弱百年任人欺凌宰割的中國;一方是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一方是連棉衣都供應不上的中國志願軍。 也許,對很多美國人來說,這個結果匪夷所思到了只有他們的統帥有神經梅毒才能合理解釋。 本文摘自漫遊者文化出版《八卦醫學史:在八卦中暢談科普知識,以正統醫學爬梳歷史真相》 更多故事: 香港人千年史(二):十九世紀末的精英本土意識 2015-08-23 10:02:57 1 1930年代臺灣的新年遊行 2014-08-22 02:28:02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