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司馬遼太郎紀念專輯】龍馬遇勝海舟──談《龍馬行》三、四冊

$
0
0
作者:李彥勳(臺大物理所研究生)

幕末時期,日本政局動盪不安,內部的幕府政權腐敗不堪,對於各藩(諸侯國)之約束力漸趨微小,外則有列強各國以強大的武力及科技,強迫開港通商。對此,日本各地志士紛紛投入運動,不論是勤王倒幕,亦或是與之對敵的佐幕。一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思想家們奔走於各國之間而百家爭鳴。

但事實上,幕末時期並未真有百家爭鳴,只是各地的武士、浪人,對於幕府的腐敗有目共睹,列強施加於日本壓力漸大,產生希望使日本能免於國難的想法。其大致上分為倒幕及佐幕兩大派,各自為其主張而奔走,不論如何,知識分子的崛起是可想而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莫過於勝海舟了!

勝海舟在當時是幕臣,因此被許多攘夷志士視為佐幕派。有趣的是,這個影響龍馬一生至深的男人,還差點被龍馬暗殺!

勝海舟(1823-1899)

勝海舟(1823-1899)
(Source: wikipedia)

在幕末那樣亂世,武士們秉持著各自的理想,熱血地進行暗殺行動,如櫻田門外之變的井伊直弼,及土佐藩的吉田東洋皆是遭暗殺而死。書中的龍馬其實對於此等暗殺活動並不熱衷,他認為:「原本為匡正世局而出現的尊王攘夷思想,若光是停留在殺人的層次,那就危險了。」

看起來,龍馬似乎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暗殺勝海舟。

而就在龍馬與勝海舟碰面過後,立即被勝海舟的所見所聞及理想所吸引。於此之前,書中都是描寫龍馬動輒使人折服,或他人深受其魅力所感動,而這回主客的位置卻不同了,可以想見司馬先生對於勝海舟的評價。

在與勝海舟相遇前,龍馬雖不會人云亦云,但也並沒有確切方向,確立了他往後的志向,進而改變了日本的歷史。

司馬先生的作品有時候總令人感覺太過跳躍,好似他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筆隨意至。在描述龍馬與勝海舟相遇的這一段尤其隨性,作者時不時就會跳出來解釋或補充,有時甚至會離題,這當然容易對讀者形成負擔,好似電影裡面鏡頭帶得非常快,讓觀眾眼花撩亂。舉例如下:

勝這番過度尊崇幕府的改造論,在入神傾聽的龍馬腦海中卻形成迥然不同的想法。

既然如此,就推翻無力實行改造的幕府,以京都為中心組織政府,進而統一日本。只要是人才,不論身分為何都讓他當大老或老中,只要打造如此國加就成了,不是嗎?

這才有意思嘛。龍馬的興致愈來愈高。

這是明快易懂、極其務實的倒幕理論,然而抱持如此想法的倒幕主義者,除龍馬外竟無一人出現。

多數都是像武市半平太那種貫徹勤王思想的復古倒幕論者……,而過度在乎自藩之利益及立場。

亦或像:

插句題外話中的題外話,大東亞戰爭恐怕是世界史上最大宗的怪事件,依常識判斷也知此戰必敗,為何陸軍軍閥仍執意發動戰爭呢?那是因為被主導維新的志士一把推開的這個未開化、盲目且土味濃厚的宗教性攘夷思想,到了昭和時代卻在無知的軍人腦中復甦。駭人的是,此思想竟披著「革命思想」的外衣煽動軍方,最後將數百萬國民逼上絕路。

昭和之政治史,可謂遠較幕末史愚蠢而蒙昧。

以上二例,均是司馬先生在故事進行中,隨時加以補充的段落。看來有些多餘,甚至以個人觀點來說流於武斷,不過筆者卻頗喜歡此種筆法。

閱讀歷史時,讀者與書中人物最大的隔閡,應該就是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所塑造出來的價值觀,畢竟隨著歷史的推演,現代人很難理解當時的人們究竟是如何想法?又為何有如此想法?

即便是現代的日本人,恐怕對於動輒切腹的武士道精神也已不太能理解了吧。如此價值觀上的差距,實在很難純粹依靠讀史彌補過來,因此需要旁人的輔助。司馬先生的補充在其作品當中,其實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上述例子中,司馬先生即清楚告訴讀者,所謂勤王倒幕,並非單純指擁護天皇而希望推翻幕府政權,對武市半平太等志士而言,推翻幕府後的日本依舊各藩割據,而各藩的武士也繼續為其藩主盡心盡力。龍馬便不同了,倒幕不只要推翻幕府,更要創建一個新日本,如同當時的美國一樣,人人都有機會當上統治者,而當上統治者的目的是為了服務百姓。較之其他志士,龍馬的格局顯得大多了。

武市半平太 (1829-1865) (Source: Famous People of Japan)

武市半平太 (1829-1865)
(Source: Famous People of Japan)

筆者在閱讀時,非常訝異當時的人們對於開國的想法,這段司馬先生藉千葉重太郎(龍馬於江戶學刀的道場之繼承人)之口提出,「我八大洲乃是神明所居之結界,如此國家絕不容汙穢之人踏入一步。」如此深富宗教意涵的神國思想,確實不是現代人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卻是了解當時人們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

龍馬在勝海舟的影響之下,心中漸漸有了一幅日本的大好未來藍圖。相較於龍馬,筆者認為或許勝海舟才是維新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不知是不是因為勝海舟畢竟是幕府官員而使其評價大打折扣。有的時候歷史最無情的地方便在於「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不過對於勝海舟的評價,筆者非常認同司馬先生的說法:「若以為只循龍馬、西鄉隆盛、桂小五郎等行動家之『行動』就能了解維新史,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一切都不離勝的頭腦。這個頭腦就坐在一個奇妙的坐墊之上展現輝煌的功能。所謂的『奇妙坐墊』,指的是勝本身雖為幕臣,卻不以幕府之利害為標準來解讀時勢,而是站在更高的立場、亦即整個日本的立場來掌握時勢,然後再依此斟酌一切。站在如此超然立場的頭腦,別說幕府,當時就連京都公卿和薩長志士中亦找不出第二人。」

西鄉隆盛(左)、(右) (Source: wikipedia)

西鄉隆盛(左)、桂小五郎(右)
(Source: wikipedia)

書中除了敘述龍馬生平的各個大事之外,司馬先生對於龍馬的愛情觀、身邊的女人也是多所著墨。其實綜觀全書,龍馬身邊的女人並未對維新事蹟有太多貢獻,但當讀者隨著龍馬緊湊的步調生活,這類逸事卻有緩和劇情的效果,筆者尤其覺得龍馬在面對愛情時,簡直就似小孩般彆扭,有時讀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面對佐那子(千葉重太郎之妹)求愛,龍馬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或支吾其詞,好似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一般,最後還用了「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等堂而皇之的話輕輕帶過,原本氣勢萬鈞的話都被說得萎靡不堪。爾後,卻如同突然想到似的,出乎眾人意料地結婚了。

筆者猜想,司馬先生心目中的龍馬大概想將其一生用於實踐理想,得到他所謂「男人的自由」,而不希望遭受其他瑣事影響;另一方面,龍馬也不希望自己這樣奔波的生活帶給其他人困擾,只可惜最後還是留下阿龍(龍馬妻)一個……。

比起女人緣,更值得一提應是他的男人緣,筆者心想,這大概也與當時的武士風氣有關,一旦折服於某人,便誓死為其效忠,龍馬身邊的藤兵衛便是一例,有趣的是,龍馬雖容易招攏天下志士,自己卻無類似精神。他心中懷抱的不是一士、一藩,而是全日本啊!

隨著故事進展,龍馬的遭遇越發地不平凡,每個事件在當時不僅對於龍馬、甚至對整個日本來說都是足以改變歷史的大事。在那樣錯綜複雜的環境下,人物交替更迭,精采紛呈,司馬先生的筆法未見絲毫紊亂,加上其隨性的補充說明,使得這部大部頭小說情節愈發清晰明白。而故事也即將來到最為精彩的部分……。

本專輯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和遠流出版社共同合作的專題。
BN85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