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天下文化來說書】用人的理性,可以推論出世界運行的法則嗎?

作者:裴傑斯(Heinz R. Pagels)

科學家是我們文化中的少數份子,但影響力漸增。許多冠上「科學」(有很多時候會誤用這個字)字眼的,事實上並不是。大多數人──甚至受過教育的人,尚不能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性質及它的意義。他們可能認為它是一個觀念,反映階級利益,即使反文化或反宗教,亦與政治脫不了關係。

其實科學後面的原動力,不是根據這樣的社會因素(雖然它們很重要);讓推動科學研究的人,感到必須對研究目標追根究柢,才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因為研究目標是如此抽象,因此一般大眾不太能看到這個動力。

量子理論或分子遺傳學理論似乎很抽象,而且遠離人類實際經驗,但對任何鑽研它的人而言,它們代表最崇高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這種知識如此稀少卻十分重要,且將繼續改變人類環境的最大原因。

理論最後必須與經驗一致。假如理論與所有研究者的經驗一致,它就是「對的」,否則它要不是錯了,就是無法成為科學理論。雖然作為理論基礎的根本原理,不能直接用實驗檢查,但這些邏輯原理,暗示理論陳述是可直接測試的。

譬如,描述量子質點動力學的薛丁格方程式,可看成一個根本原理。我們不能直接測試它,但我們能嚴密推論出很多結果,像原子及原子核的能階,而用實驗來檢驗它們,這就是理論的應用。假如應用失敗,由於結果在邏輯上與原理聯結,那麼原理必為失敗。

假如第一次應用就成功了,當然不能就斷定方程式是對的。

但假如一而再、再而三應用成功,科學家就會對原理的正確性產生信心。薛丁格方程式就是如此,科學家接受它,且將它當成「對」的。接受一個原理為「對」的決定,是以意見一致及判斷作為基礎,而非嚴密的邏輯過程。雖然理論必須是嚴密的邏輯,但這個「對」的決定不是。

好似帶著炸彈遊歷

這個應用過程,產生了科學理論的獨特性,即科學理論含有自我破壞的特性。

假如理論不可能是錯的,它就不可能是對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出來某個聰明人,發現新的問題而毀滅理論,破壞對它的共識。宗教或精神分析提供有關世界或心靈的理論不是科學的,因為它們不能自我破壞。但這並不意味它們不重要、沒有幫助,它們只是不科學而已。

每個真正的科學理論,都好像帶著炸彈四處遊歷,隨時準備爆炸。這一種易遭受破壞的性質,意指科學理論是自我選汰系統的結果。任何科學理論,就像生態範圍中的物種,在它所占的實體範圍中有存活能力。

什麼理由使我們期待這樣的理論會存在?

為了回答這難題,我發現檢視數學家說的數學對象是有用的。一群數學家,他們是二十世紀初期,由希爾伯特領導的形式主義者(formalist),他們會接受數學對象的邏輯證明,譬如有特殊性質的六維空間,雖然形式主義者顯然未建造這個空間,但它必須存在。這稱為「存在證明」。另一群人是由布勞威爾(L. E. J. Brouwer)領導的直覺論者(intuitionist),他很固執,認為數學要對象在實際建造後,才接受這樣的證明。這稱為「建構證明」。

建構證明的發現,通常比存在證明困難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數學家追隨希爾伯特的原因:他們想快速進步。我受這個建構所吸引,不是數學上的緣故(因為形式論方法夠嚴密了),而是為了科學思想及哲學上的要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Luitzen_Egbertus_Jan_Brouwer

布勞威爾(L. E. J. Brouwer)(Source:Wikipedia)

就一個不大好的主意而言,要求它仔細建構就足以將它毀滅。雖然在探究之路的開始階段,創造推測很重要,但探究不能停在推測幻想中,那太容易了。最終結果必須是一種建構──確定的模型、物質裝置或是實現最初推測的實驗。在建構的唯一要求下,所有空中樓閣通常還原成與實際世界無關的智慧幻想。

當決定一個科學理論能否存在時(一個複雜且模糊的問題),我覺得唯一法寶,便是硬起心腸要它建構出細節。如量子論、相對論、演化論、遺傳學、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它們是廣大、連鎖、互相有關的理論集合。因為我們有這些理論圖像,我們對物質實體已有較清晰的圖像。

圖像一直在更動,它們尚不能描述廣大未知的領域,包括宇宙、生命的起源及人腦作用等等。但科學理論的存在及成功是事實,只要我們能建造它們,它們就存在。

尋找可能的實體圖像

這樣的實體圖像如何成為可能?

表面上,它們的存在似乎是奇蹟,它們是規定宇宙萬物構造的宇宙密碼。

康德認為自然的邏輯及心靈的邏輯彼此一致,因此以為實體圖像是可能的。我不同意他,但假如把心智當成是生物現象的前題之下,心靈與自然間的一致倒不算是奇蹟,因為它服從相同的自然宇宙密碼。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伊曼紐爾·康德

伊曼紐爾·康德(Source: wikipedia)

為了描述這個一致性,假定我給你一篇文章,它是用你未曾看過的語言寫的。

我教你這種語言,一會兒之後,你能理解它。

接著,我給你另一篇文章,它看似外來語言,但它是胡言亂語。

因為它根本不是什麼語言,我不可能把你教會。為什麼第一篇文章你能理解,第二篇不能呢?

實際上你心中已知道一種語言,能學習另外的語言,也理解秩序的重要性。但第一篇文章有可理解的秩序,第二篇沒有。同樣的,因為事實上物質世界,是以我們理解的秩序來組織,因此宇宙密碼的確存在。

我相信自然秩序(宇宙密碼)是宇宙中唯一有條理的普遍秩序,我們在心靈及物質的世界中所發現的科學理論,其中的不變構造即是那個秩序的結果。其他探究實體範圍的科學家,如果他們的理論無法聯結宇宙的普遍秩序,他們就無法發現其中隱含的宇宙密碼。我甚至不能想像,這種不建立在物質世界秩序上的理論如何能存在。

假如這個觀念正確,人類信仰、感覺、說話或意識等,可能沒有這種科學理論;我們只能說意識是服從物質世界條件。這種情形下,意識部分獨立於物質世界,但完全由物質世界支撐。

有一個問題是:當科學家找尋自然世界的科學理論時,因為心中非常想看到某些規律,因此他們甚至在理論尚未出現時,便覺得自己已發現某些規律。某些人甚至在雜亂的內容中看到秩序。或許他們認為內容並不亂,它包含了隱藏消息,因此他們建立一組規則來解釋內容。

假如內容相當亂,要讀它非常困難,但假定文章包含亂的段落,而非亂的字,他們便發明理論使各段間彼此有關係。在一組亂的事件中,它沒有秩序,要使人相信這個實體,是相當難的。通常當他們無法發現條理秩序,而認為必須有時,他們會責備方法不好,他們無法相信更深的表現根本不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當理論宣稱描述真理的實體時,需要硬下心腸來判斷。

但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

國王與十二位智者

要發現實體的科學理論非常困難。我想講一個短故事,來描述這種困難。

十五世紀,有一位哲學家國王,他是真理的愛好者。他想了解世界,像星星及月亮的運行、太陽的起源。那時代,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及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論十分盛行,但國王不滿意這些看法。他集合所有大臣賦予一個重任,就是將已知世界上最聰明的十二位男女帶到宮殿中。這十二位「智者」聚集在宮廷的地圖室中,共同深思,奉獻知識,要在一年中想出宇宙的新理論。

這位聰明的國王決定,他們一旦成功了,犒賞金銀財寶,失敗了就要處罰他們。雖然如此,唯有對真理的愛,才是他們的動機。

十二位智者在國王託負之下,開始了他們的思考,首先假設所有現有觀念可能全錯,必須「重新開始」(他是非常有權勢的國王,敢冒激怒教廷的危險)。起初,這些智者彼此間有強烈的不同意見,但後來他們知道真理只有一個,開始互相合作且贊同他人的意見,到了年底,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式上,呈獻了他們的報告。

報告開始時了無新意。

智者說世界分成實質與外觀,實質是實際的東西,外觀似乎由人類的意識所決定。要了解外觀世界,需要仔細觀察及實驗。相對的,超越外觀的實質世界(如幾何學真理)只有推理才能知道。智者在報告中,建議「實質」應直接由無瑕疵的推理才能得知,而非由外觀,後者是受不可靠的感官影響。

因為國王以前也聽過這些,便打斷了報告,問到運動定律如何只用理性來推論呢?像如何只由理性建立「重力下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一速度下降」?

他說明一個經驗事實,從一座高塔投下砲彈及槍彈,兩者速度一樣快。

智者之一繼續提出下列說法。他說了一個反證,若較重物體比輕的較快落下,請想像一條鏈子連接了重及輕的物體,一起丟下來。按這個假設,重的較快落下,鏈子會拉緊。輕的物體限制了重物體的快速下落,以致於連在一起的兩個物體,比單一重物還要慢落下。但連在一起的兩個物體,一定比單獨重物更重,因此按先前假設,必須比單一重物快落下。

我們出現了邏輯矛盾,因此開始的假設不對。

智者的結論是,唯一可能的邏輯是,所有物體以同一速度下落(相信等速下落是經驗的、非邏輯事實的讀者,該有興趣找找這個推理中的錯誤)。

國王被這個邏輯辯證法說服(事實上源自伽利略),它指出不需要實驗,像從斜塔投下重球,就能決定自然的秩序。它應是未來科學的「典範」,它是不受感官瑕疵證據汙染的詳密邏輯演繹及立論。

報告繼續。

智者群否定托勒密的宇宙論,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雖然符合觀察,但只是外觀。天體中最壯麗且不受地球影響的太陽,才應該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系是超越外觀的物質。因此他們預期了哥白尼的正確觀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托勒密的宇宙論

托勒密的宇宙論(Source:Wikipedia)

他們接著將物質世界分割成六個基本物質:土、火、空氣、水、乙太及磁性。將心靈世界分割成魔鬼、精靈、人、天使及神等五種實質,它們在人體各種器官中活動。他們繼續談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定律,這定律敘述在一個定力下,物體以定速度運動(像推過地板的一塊板子),而完美物體,譬如行星,明顯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中有一個定速度。

當十二位智者結束他們的報告之後,國王非常感動,謝謝他們,並頒給每一位智者超乎預料的獎賞。從此他們便過著很快樂的生活。

解開人類史上第三大祕密

今天,我們能以後見之明看這十二位智者,雖然他們有些事情是對的,但大多數是錯的。

這個寓言的意思是:不管人多聰明,假如沒有正確的思想範疇、儀器及資料,他們無法創造科學理論。十二位智者受託解決的問題,其解決方法當時尚不存在,要到三個多世紀之後才有。

我們已有後見之明的優勢,且知道自然科學中這樣的理論是可能的,我們手中已有了這些理論。但其他如心理學及社會科學又如何呢?它們的理論存在嗎?

就如心理學家嘉德納(Howard Gardner)所評論的,到二十世紀中葉,古代的兩個主要奧祕──物理物質及生命物質的性質,才幾乎能解開。

但是,迷惑古人的第三個祕密──心智之謎尚未澄清。

相信有「澄清」可能的基礎是什麼?

為什麼科學家相信在人類的認知中,有一個不變構造?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書摘書評都要放banner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之《理性之夢:科學與哲學的思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getImage
一頁頁複雜難懂的科學文獻 變成一篇篇簡潔雋永的散文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生? 若科學與哲學是互相遙望的兩岸 《理性之夢》恰好能化身為橋 連結兩大知識體系 裴傑斯是英年早逝的傑出科學家 在四十九歲那年夏天遭遇山難 留下的這本《理性之夢》 字裡行間充滿科學的思維、哲學的辯證 是理性精神最好的明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