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天下文化來說書】用人的理性,可以推論出世界運行的法則嗎?

$
0
0
作者:裴傑斯(Heinz R. Pagels)

科學家是我們文化中的少數份子,但影響力漸增。許多冠上「科學」(有很多時候會誤用這個字)字眼的,事實上並不是。大多數人──甚至受過教育的人,尚不能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性質及它的意義。他們可能認為它是一個觀念,反映階級利益,即使反文化或反宗教,亦與政治脫不了關係。

其實科學後面的原動力,不是根據這樣的社會因素(雖然它們很重要);讓推動科學研究的人,感到必須對研究目標追根究柢,才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因為研究目標是如此抽象,因此一般大眾不太能看到這個動力。

量子理論或分子遺傳學理論似乎很抽象,而且遠離人類實際經驗,但對任何鑽研它的人而言,它們代表最崇高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這種知識如此稀少卻十分重要,且將繼續改變人類環境的最大原因。

理論最後必須與經驗一致。假如理論與所有研究者的經驗一致,它就是「對的」,否則它要不是錯了,就是無法成為科學理論。雖然作為理論基礎的根本原理,不能直接用實驗檢查,但這些邏輯原理,暗示理論陳述是可直接測試的。

譬如,描述量子質點動力學的薛丁格方程式,可看成一個根本原理。我們不能直接測試它,但我們能嚴密推論出很多結果,像原子及原子核的能階,而用實驗來檢驗它們,這就是理論的應用。假如應用失敗,由於結果在邏輯上與原理聯結,那麼原理必為失敗。

假如第一次應用就成功了,當然不能就斷定方程式是對的。

但假如一而再、再而三應用成功,科學家就會對原理的正確性產生信心。薛丁格方程式就是如此,科學家接受它,且將它當成「對」的。接受一個原理為「對」的決定,是以意見一致及判斷作為基礎,而非嚴密的邏輯過程。雖然理論必須是嚴密的邏輯,但這個「對」的決定不是。

好似帶著炸彈遊歷

這個應用過程,產生了科學理論的獨特性,即科學理論含有自我破壞的特性。

假如理論不可能是錯的,它就不可能是對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出來某個聰明人,發現新的問題而毀滅理論,破壞對它的共識。宗教或精神分析提供有關世界或心靈的理論不是科學的,因為它們不能自我破壞。但這並不意味它們不重要、沒有幫助,它們只是不科學而已。

每個真正的科學理論,都好像帶著炸彈四處遊歷,隨時準備爆炸。這一種易遭受破壞的性質,意指科學理論是自我選汰系統的結果。任何科學理論,就像生態範圍中的物種,在它所占的實體範圍中有存活能力。

什麼理由使我們期待這樣的理論會存在?

為了回答這難題,我發現檢視數學家說的數學對象是有用的。一群數學家,他們是二十世紀初期,由希爾伯特領導的形式主義者(formalist),他們會接受數學對象的邏輯證明,譬如有特殊性質的六維空間,雖然形式主義者顯然未建造這個空間,但它必須存在。這稱為「存在證明」。另一群人是由布勞威爾(L. E. J. Brouwer)領導的直覺論者(intuitionist),他很固執,認為數學要對象在實際建造後,才接受這樣的證明。這稱為「建構證明」。

建構證明的發現,通常比存在證明困難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數學家追隨希爾伯特的原因:他們想快速進步。我受這個建構所吸引,不是數學上的緣故(因為形式論方法夠嚴密了),而是為了科學思想及哲學上的要求。

Luitzen_Egbertus_Jan_Brouwer

布勞威爾(L. E. J. Brouwer)(Source:Wikipedia)

就一個不大好的主意而言,要求它仔細建構就足以將它毀滅。雖然在探究之路的開始階段,創造推測很重要,但探究不能停在推測幻想中,那太容易了。最終結果必須是一種建構──確定的模型、物質裝置或是實現最初推測的實驗。在建構的唯一要求下,所有空中樓閣通常還原成與實際世界無關的智慧幻想。

當決定一個科學理論能否存在時(一個複雜且模糊的問題),我覺得唯一法寶,便是硬起心腸要它建構出細節。如量子論、相對論、演化論、遺傳學、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它們是廣大、連鎖、互相有關的理論集合。因為我們有這些理論圖像,我們對物質實體已有較清晰的圖像。

圖像一直在更動,它們尚不能描述廣大未知的領域,包括宇宙、生命的起源及人腦作用等等。但科學理論的存在及成功是事實,只要我們能建造它們,它們就存在。

尋找可能的實體圖像

這樣的實體圖像如何成為可能?

表面上,它們的存在似乎是奇蹟,它們是規定宇宙萬物構造的宇宙密碼。

康德認為自然的邏輯及心靈的邏輯彼此一致,因此以為實體圖像是可能的。我不同意他,但假如把心智當成是生物現象的前題之下,心靈與自然間的一致倒不算是奇蹟,因為它服從相同的自然宇宙密碼。

伊曼紐爾·康德

伊曼紐爾·康德(Source: wikipedia)

為了描述這個一致性,假定我給你一篇文章,它是用你未曾看過的語言寫的。

我教你這種語言,一會兒之後,你能理解它。

接著,我給你另一篇文章,它看似外來語言,但它是胡言亂語。

因為它根本不是什麼語言,我不可能把你教會。為什麼第一篇文章你能理解,第二篇不能呢?

實際上你心中已知道一種語言,能學習另外的語言,也理解秩序的重要性。但第一篇文章有可理解的秩序,第二篇沒有。同樣的,因為事實上物質世界,是以我們理解的秩序來組織,因此宇宙密碼的確存在。

我相信自然秩序(宇宙密碼)是宇宙中唯一有條理的普遍秩序,我們在心靈及物質的世界中所發現的科學理論,其中的不變構造即是那個秩序的結果。其他探究實體範圍的科學家,如果他們的理論無法聯結宇宙的普遍秩序,他們就無法發現其中隱含的宇宙密碼。我甚至不能想像,這種不建立在物質世界秩序上的理論如何能存在。

假如這個觀念正確,人類信仰、感覺、說話或意識等,可能沒有這種科學理論;我們只能說意識是服從物質世界條件。這種情形下,意識部分獨立於物質世界,但完全由物質世界支撐。

有一個問題是:當科學家找尋自然世界的科學理論時,因為心中非常想看到某些規律,因此他們甚至在理論尚未出現時,便覺得自己已發現某些規律。某些人甚至在雜亂的內容中看到秩序。或許他們認為內容並不亂,它包含了隱藏消息,因此他們建立一組規則來解釋內容。

假如內容相當亂,要讀它非常困難,但假定文章包含亂的段落,而非亂的字,他們便發明理論使各段間彼此有關係。在一組亂的事件中,它沒有秩序,要使人相信這個實體,是相當難的。通常當他們無法發現條理秩序,而認為必須有時,他們會責備方法不好,他們無法相信更深的表現根本不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當理論宣稱描述真理的實體時,需要硬下心腸來判斷。

但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

國王與十二位智者

要發現實體的科學理論非常困難。我想講一個短故事,來描述這種困難。

十五世紀,有一位哲學家國王,他是真理的愛好者。他想了解世界,像星星及月亮的運行、太陽的起源。那時代,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及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論十分盛行,但國王不滿意這些看法。他集合所有大臣賦予一個重任,就是將已知世界上最聰明的十二位男女帶到宮殿中。這十二位「智者」聚集在宮廷的地圖室中,共同深思,奉獻知識,要在一年中想出宇宙的新理論。

這位聰明的國王決定,他們一旦成功了,犒賞金銀財寶,失敗了就要處罰他們。雖然如此,唯有對真理的愛,才是他們的動機。

十二位智者在國王託負之下,開始了他們的思考,首先假設所有現有觀念可能全錯,必須「重新開始」(他是非常有權勢的國王,敢冒激怒教廷的危險)。起初,這些智者彼此間有強烈的不同意見,但後來他們知道真理只有一個,開始互相合作且贊同他人的意見,到了年底,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式上,呈獻了他們的報告。

報告開始時了無新意。

智者說世界分成實質與外觀,實質是實際的東西,外觀似乎由人類的意識所決定。要了解外觀世界,需要仔細觀察及實驗。相對的,超越外觀的實質世界(如幾何學真理)只有推理才能知道。智者在報告中,建議「實質」應直接由無瑕疵的推理才能得知,而非由外觀,後者是受不可靠的感官影響。

因為國王以前也聽過這些,便打斷了報告,問到運動定律如何只用理性來推論呢?像如何只由理性建立「重力下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一速度下降」?

他說明一個經驗事實,從一座高塔投下砲彈及槍彈,兩者速度一樣快。

智者之一繼續提出下列說法。他說了一個反證,若較重物體比輕的較快落下,請想像一條鏈子連接了重及輕的物體,一起丟下來。按這個假設,重的較快落下,鏈子會拉緊。輕的物體限制了重物體的快速下落,以致於連在一起的兩個物體,比單一重物還要慢落下。但連在一起的兩個物體,一定比單獨重物更重,因此按先前假設,必須比單一重物快落下。

我們出現了邏輯矛盾,因此開始的假設不對。

智者的結論是,唯一可能的邏輯是,所有物體以同一速度下落(相信等速下落是經驗的、非邏輯事實的讀者,該有興趣找找這個推理中的錯誤)。

國王被這個邏輯辯證法說服(事實上源自伽利略),它指出不需要實驗,像從斜塔投下重球,就能決定自然的秩序。它應是未來科學的「典範」,它是不受感官瑕疵證據汙染的詳密邏輯演繹及立論。

報告繼續。

智者群否定托勒密的宇宙論,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雖然符合觀察,但只是外觀。天體中最壯麗且不受地球影響的太陽,才應該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系是超越外觀的物質。因此他們預期了哥白尼的正確觀念。

托勒密的宇宙論

托勒密的宇宙論(Source:Wikipedia)

他們接著將物質世界分割成六個基本物質:土、火、空氣、水、乙太及磁性。將心靈世界分割成魔鬼、精靈、人、天使及神等五種實質,它們在人體各種器官中活動。他們繼續談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定律,這定律敘述在一個定力下,物體以定速度運動(像推過地板的一塊板子),而完美物體,譬如行星,明顯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中有一個定速度。

當十二位智者結束他們的報告之後,國王非常感動,謝謝他們,並頒給每一位智者超乎預料的獎賞。從此他們便過著很快樂的生活。

解開人類史上第三大祕密

今天,我們能以後見之明看這十二位智者,雖然他們有些事情是對的,但大多數是錯的。

這個寓言的意思是:不管人多聰明,假如沒有正確的思想範疇、儀器及資料,他們無法創造科學理論。十二位智者受託解決的問題,其解決方法當時尚不存在,要到三個多世紀之後才有。

我們已有後見之明的優勢,且知道自然科學中這樣的理論是可能的,我們手中已有了這些理論。但其他如心理學及社會科學又如何呢?它們的理論存在嗎?

就如心理學家嘉德納(Howard Gardner)所評論的,到二十世紀中葉,古代的兩個主要奧祕──物理物質及生命物質的性質,才幾乎能解開。

但是,迷惑古人的第三個祕密──心智之謎尚未澄清。

相信有「澄清」可能的基礎是什麼?

為什麼科學家相信在人類的認知中,有一個不變構造?

書摘書評都要放banner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之《理性之夢:科學與哲學的思辨
getImage
一頁頁複雜難懂的科學文獻
變成一篇篇簡潔雋永的散文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生?

若科學與哲學是互相遙望的兩岸
《理性之夢》恰好能化身為橋
連結兩大知識體系
裴傑斯是英年早逝的傑出科學家
在四十九歲那年夏天遭遇山難
留下的這本《理性之夢》
字裡行間充滿科學的思維、哲學的辯證
是理性精神最好的明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