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懷舊電影的大賣,是年輕人對未來徬徨的社會警訊嗎?

$
0
0
作者:楊力州

我們的那時此刻-書衣海報反面

懷舊是去蕪存菁的過程,去除記憶雜質, 留下最珍貴的事物。年老懷舊是幸福,但如果整個年輕世代,三十五歲就在緬懷過去,代表怎樣的訊息?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我們為什麼如此渴望回到過去?

二○一五年,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在台灣上映,創下超過四億台幣的票房佳績,可以說是全年最賣座的國片。這部青春電影以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為背景,片中出現大量的懷舊物品,例如幸運信、書籤小卡、BBCall、劉德華海報,還有「玫瑰之夜」[i] 綜藝秀、「鬼話連篇」單元等紅極一時的電視節目,細膩的還原了當時青少年的成長經驗。

0010684526

《我的少女時代》DVD 海報

《我的少女時代》成功的關鍵,在於它是一部跨世代的懷舊電影。愛情其實是一個從古到今都非常受歡迎,甚至有點老套的主題。同樣是講愛情,你可以寫出像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一樣,轟轟烈烈、非常有戲劇張力的愛情故事。

但是《我的少女時代》剛好相反,它講述的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愛情。

正因如此,他才像是九十九%的人曾經歷過的愛情故事。不同世代的人,都可以被電影的主題,也就是愛、失去和成長的苦澀所感動。

不過,雖然各個世代的人都能對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成長經驗有所共鳴,但是《我的少女時代》裡有很多「梗」,其實是一九八○年前後出生、現在三十五歲以上的人才會懂的。不管是抽機車鑰匙、傳幸運信,或者是看「鬼話連篇」,都可以說是專屬那個世代的集體記憶。三十幾歲的人看《我的少女時代》會覺得特別感動,因為電影所描述的是他們的青春故事。

懷舊電影,絕非只是為了製造視覺上的奇觀,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重塑一個世代的氛圍、表現當時人們的生活與價值觀。

全民瘋懷舊的年代

不只電影,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懷舊」在當下的台灣社會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情。

例如二○一五年台語歌后江蕙舉行了告別演唱會,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幾乎每場演唱會都一票難求。很多歌迷甚至是子女幫父母買票,讓他們在江蕙的歌聲裡重溫自己的年輕歲月以及價值觀。在江蕙的演唱會成功後,緊接著有民歌四十全台巡迴演唱會、姜育恆演唱會,這些活動都可以算做是懷舊風潮的一環。

懷舊之所以使人幸福,其實是因為它忽略了過去的痛苦與不堪,只留下最甜美的回憶。

就像我前陣子去參加高中同學會,見到睽違三十年不見的同學。這場同學會給我的感覺,就好像看了一部兩小時的青春偶像劇。前半小時是一群高中生的故事,中間你出去講了一小時的電話,回來就已經跳到結尾,大家都長大了、變老了。幾乎九○%的男生都變胖了,大家雖然

已經不再青春年少了,可是話題還是一直圍繞在高中的老師如何如何,還有哪個同學在那三年當中幹了什麼事情。

同學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有個男生,跑去跟另一個女同學告白。那一幕讓現場的大家全都傻眼了。因為男生以前是個很宅的人(現在好像也是),女生則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當年沒有任何人會將他們聯想在一起,根本不可能。可是過了三十年後,那個男生居然還是喜歡著同一個女生,在同學會現場還鼓起勇氣跟她告白。

當然,就算我們再怎麼起鬨,他們兩個人也不太可能在一起,畢竟女生早已經結婚,幸福的很,也有小孩了。但是看到他們兩人握手的時候,你還是會覺得好開心。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青春點滴的延續,或說「懷舊」,是可以給人這麼強烈的幸福感。

當你的人生走到了某個時間點,回頭一望,你會發現所有舊日時光,留下的往往是美好的片段。《我的少女時代》如此,民歌演唱會也是如此。這些事物重建了我們的過去,就像以前大學的時候我們會跳「第一支舞」[ii]

當然那支舞的制式動作現在看起來很荒謬、很可笑,但是當音樂一起,就算是近五十歲的中年如我,也會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舞會時遇到的那個男孩、女孩。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在現在這個時間點,突然開始懷念起過去的美好?是不是因為當下的生活,對我們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年輕人集體懷舊社會的警訊

懷舊電影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上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

但是在這三、五年間,懷舊電影大受歡迎的趨勢比過往來的更為明顯。《我的少女時代》從女生的視角追溯發生在九○年代的青春故事,更早之前則有九把刀的網路小說改編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iii]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海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海報

和《我的少女時代》所描繪的青春愛情故事類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故事講述調皮、成績不佳的男主角柯景騰,如何和高中時期的一群好友一起追求成績優秀、相貌甜美的「女神」沈佳宜。兩人一度走近,但最終仍錯過彼此。

或許並非巧合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所設定的時代背景和《我的少女時代》一樣,同樣都發生在一九九○年代前後的台灣。

換句話說,這兩部電影的懷舊青春敘事所訴求的目標觀眾是同一個世代,也就是在一九八○年前後出生,現在三十五歲上下的年輕人。

懷舊,其實一部分的訊息來自於對當下社會的不滿足。

這一波青春電影的懷舊風潮背後真正的社會意義是,三十歲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們對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是否感到強烈的失落與迷惘!

原本,三十幾歲的青壯年應該是社會的中堅分子。但是現在的時空氛圍,讓很多年輕人覺得對政治無力、對未來感到無助,買不起房子,存不到錢。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不只找不到未來的方向,也沒辦法像上一輩一樣,輕易的在職場、社會中向上階級流動。

當向前看沒有希望時,人們只好選擇往回望,緬懷過去校園的美好時光,因為那是一段沒有職場競爭,青春無悔的日子。

年輕人開始集體懷舊,其實是一個我們應該正視的社會警訊。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懷念年輕時的回憶或者過往的榮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已經累積了豐厚的人生經歷,值得好好的回顧整理。

但是,如果一個三十五歲的人開始沉溺於懷舊,代表的是他的人生被困住了,沒辦法對未來有所期待。當一個社會裡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一群人,尋找心靈安慰的方式居然是回顧過去,「懷舊」就會變成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

不只是青春懷舊也是回首歷史長河

我有一個奇想,如果「懷舊」是一種流行趨勢,那我們其實可以正視這個回頭望的行為,只是讓這個回頭不僅僅只觀看自己的青春年少,還可以望向更久的過去,透過疏理歷史,從裡面找到反省,找到走向未來的姿勢。

甚至從世代對話的角度來看,除去窄化的青春懷舊片之外,回首宏觀歷史的「懷舊」片,仍有它的正面意義。懷舊不只是為了遙想青春的美好,它能讓我們跳脫自己的生命經驗,去理解不同世代的生活背景與價值觀。

以《我們的那時此刻》為例,不只三十幾歲的人會在電影裡看見自己的青春,二十幾歲、甚至是十幾歲的觀眾,也可以藉由這部電影,理解自己的父母當時唱什麼歌、看什麼電影、如何談戀愛,又是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氛圍裡。

同樣的,當一個孩子陪伴父母一起去聽江蕙演唱會,他也會因為江蕙的歌曲,更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愛情觀與生命觀。

建立世代理解,或許正是今日重看「懷舊」類型電影,可以發生的正向意義。很多老電影的對白或表演,現在看起來或許很可笑也不合時宜,但回到幾十年前,它們確實形塑了那個世代的集體記憶。

在美學上曾經讓我很不以為然的瓊瑤電影,但對那些六○年代、犧牲青春到加工出口區工作養家的女工而言,瓊瑤電影卻是苦悶生活的唯一出口,撫慰了她們寂寞的心情。

同樣的,當我們今天在看《梅花》、《英烈千秋》這種愛國軍教片時,會覺得電影裡的意識形態和表演方式簡直讓人發噱。但在太陽花學運結束不久之後,我們邀請三個退役軍人來看《梅花》,他們的反應卻是激動落淚。

《梅花》:國家需要一首主旋律

《梅花》:國家需要一首主旋律

那樣的情緒,並非僅僅出於對往日的緬懷,更多是來自一種在世代隔閡與不理解下,對當下台灣社會無以名狀的焦慮。姑且,不論他們的焦慮對錯與否,那些真誠的眼淚,讓我覺得,「天啊,我們實在是太不了解彼此了」。

在台灣,我們或許無法期待藍綠和解,但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世代理解。

也許我們應該這樣說:懷舊,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去除了記憶裡的雜質,只留下最珍貴的事物。共享懷舊,讓我們看見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與價值信仰,搭建起對話的橋梁。


[i] 「玫瑰之夜」為台視自一九九一年起在周六晚間十點播出的綜藝節目,「鬼話連篇」則為其中一個單元,內容主要是靈異照片和靈異故事分享,在當時創下高收視率,是台灣靈異節目始祖。

[ii] 「第一支舞」為校園民謠歌手葉佳修在一九八八年所創作的男女對唱歌曲,歌詞講述青年男女第一次參加舞會,準備向對方邀舞前的忐忑心情,經常被使用於救國團活動、大專院校舞會等男女聯誼的場合。

[iii]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二○一一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改編自網路作家九把刀的半自傳性小說,描寫男主角柯景騰(九把刀的本名)高中時期和班上的其他男同學一同追求資優生沈佳宜的故事。電影由柯震東、陳妍希等人主演,在台灣創下超過四億的票房佳績。

本文摘自30雜誌出版之《我們的那時此刻:華語電影50年流金歲月
2019870122673b
用電影開啟時代對話
那時,一部電影,一個時代,一場熱血沸騰的夢
此刻,一部電影,一場對話,一段互相理解的開始

100件時代大事記,
50部代表電影,
看時代如何影響電影,
電影如何造就時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