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琪斐
我在一九九○年底來到美國,一直到二○ 一一年才入籍美國, 花了二十一年才成為美國公民,很多人都以為我堅強的外表後面,有個移民血淚故事之類的。面對大家同情的眼光,我常要很不好意思地承認,其實是因為懶惰的結果。
我來美時,正好是臺灣錢淹腳目的時候,爸媽當然還是集中全家資源,才能讓我來美國念書,但我已經不像前面的三年級生或四年級生,都要有獎學金,還要打工才能維持生活。
我在念研究所時,沒有優秀到能拿獎學金,也沒有堅苦卓絕到半工半讀,的確沒寫畢業論文就跑去工作,但不是為了沒錢,而是因為想在美國有工作經驗,剛好臺灣解了報禁不久,剛好電子媒體蓬勃發展,剛好很多媒體要發展國際新聞,剛好找到我,又剛好到了TVBS,成了特派,用記者簽進出美國方便得很,再加上一直以為會回臺發展,所以對申請美國綠卡興趣不高,連二○○四年結了婚嫁了個美國人,還是用臺灣護照。
後來是老公顧慮在九一一之後,美國對外來移民越來越不友善,擔心我那天突然在海關被卡住,夫妻就此分離,堅持我要申請美國籍。即使如此,我還是拖拖拉拉,結婚了四年多才開始申請。
申請時倒是挺順利,綠卡很快就下來,兩年後申請入籍,也沒什麼大狀況,除了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當初面試我綠卡的移民官上了頭版頭,仔細一看,該移民官被控向申請綠卡的移民女性勒索性服務,受害者眾,證據確鑿,已被收押。
我大驚小怪,馬上把報紙拿去給Roberto 看,兩人開始回憶當天的情景,都沒有覺得有何異狀,Roberto 後來下了個結論:「妳可能不夠漂亮!」我拿報紙狠敲了一下他的頭。
宣誓那天,我還是沒有太多感覺,我對國族主義一向很反感,國籍對我來講,是國家與人民簽的合約,我繳稅,國家提供應有的服務,愛國情操是額外的,要心甘情願,勉強不得。
有一陣子,美國有些保守派人士,吹捧所謂的美國優越論,主張當美國人有優越感沒有什麼不對,我對這種說法實在忍不住要翻白眼。
美國對國籍採屬地主義,當美國人這件事,基本上運氣的成分非常大,就因為你在美國出生,你就引以為傲,覺得你比別人優越,這也太簡單了吧?有個英國作家就取笑這些人,那你怎麼不以你媽的陰道為傲?
同樣的,我對中國人或臺灣人的國族主義一樣反感,我認為這是文化歧視,只是用愛國來偽裝。有此一背景,大家就能理解,我為什麼不像電影裡那樣,舉手宣誓時,我的人生畫面就由黑白變彩色。
等的時候,我心中正在嘀咕,不知這儀式要搞多久,旁邊一位非洲裔約三十多歲的精壯男子卻是滿臉笑容,手上拿著一個小小美國國旗,請我幫他拍照,我幫他拍了,他高興得不得了,還要求跟我合照,照完還跟我介紹他太太跟三個孩子,說他們是布吉納法索來的,一群人又合照。
儀式結束後,我正在等著他來要我幫他拍個全家福,轉頭一看,卻看到他一家五口抱在一起哭成一團,這時連我眼眶都紅了,天曉得這一家人經歷了哪些事、等了多久,才有這一刻,我成為美國人的經歷,或許是一連串「剛好」所造成,但對這一家人,卻是夢想的實現。
我回家跟Roberto 說了我新交的朋友,布吉納法索╲美國人的故事,兩人談起美國夢這個話題。我很驚訝地發現,我跟Roberto 對「美國夢」的認知並不完全相同。
我的理解,美國夢代表的是一個遍地充滿機會的新世界,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可以實現夢想。
但在Roberto 的認知裡,美國夢是有一個固定的畫面的,也就是要有房子、有車子,前後院有草坪,一個人要擁有了這些東西,才叫實現了美國夢。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草皮在美國有這麼深的文化意涵,難怪朋友們一邊抱怨草皮又貴又不環保,但買房子時還是得有草皮。這也部分解釋了很多華人買房子後,把草皮鋪成水泥地時,鄰居群起抗議的情緒。
在二○一四年出版的《追尋美國夢》(Chasing the American Dream )一書,是近年來針對「美國夢」有較完整分析的著作。書中引了一幅在一九九○年代出現的漫畫,顯示美國夢隨著時代不同,美國夢也跟著起了變化。
一八○○年代小夫妻的美國夢是:房子,穀倉,一百畝地,馬牛羊,樹林,果園。一九二○年代的小夫妻則是:房子,車庫,半畝地,加一隻狗。到了一九九○年的小夫妻則是:公寓,錄影機,加一隻鸚鵡。
以此邏輯推論,到了二○一六年的美國城市小夫妻的美國夢應是:兩房兩廳的公寓,一部油電混合車,蘋果電視,跟一隻小豪豬。我發誓,巴掌大的小豪豬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寵物之一。
但從這個漫畫可以看得出來,Roberto 的說法有些根據,美國夢的確是有個固定畫面的,雖然每個時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就是房子、車子,還要能有一些休閒娛樂。書中解釋,每一個圖片代表的是每一個年代對「經濟穩定」的定義。
在我身邊有許多美國夢實現的例子,Roberto 一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Roberto的父母在四○年代越過美墨邊境,鼎鼎大名的Rio Grande(西班牙文大河流的意思)進到美國。當時美墨邊境管制很鬆,再加上美國需要墨西哥提供便宜勞工,便對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兩人也很快都拿到身分,在五○年代,姐姐Maria 跟Roberto 在加州相繼出生的時候,全家都已是美國人。
Roberto 父母都沒有受太多教育,在美國做底層的工作,家裡很窮。Roberto 小時候受邀到同學家玩,總充滿罪惡感,因為覺得父母沒有能跟他一樣,今天可以睡在這麼漂亮的房子裡。
但Roberto 姐弟倆都有大學文憑,拜平權法案之賜,Roberto 甚至上了兩個常春藤盟校。畢業後,姐姐當了小學老師,先生是心理醫生,Roberto 則成了小兒科醫生。
到了第三代,Maria 三個孩子全都上了美國一流大學,老大是教育學博士,現在密西根大學做高等教育的研究。老二在好萊塢電影界發展,我常在公車上或大型看板看到他為當紅的電視節目設計的廣告。
老三在上哈佛時就當了學生會會長,畢業後在白宮任職,我問她將來要做什麼,還不到三十歲的她輕描淡寫地說,我現在還不想選總統,但我覺得選州長很有可能。全美國只有五十個州,也就是只有五十個州長,美國很多總統,包括柯林頓、布希都是當過州長,再去選總統,小妮子的志向遠大。
她在哥倫比亞大學念法學博士班時,我常帶她出去吃飯,跟她約定,將來要想辦法讓舅媽我到白宮去住一晚上,小妮子一口答應。
看Roberto 一家經歷,父母那一代是非法移民,到Roberto 這第二代,都有大學教育,也都有很好的職業,已進入中產階級,到了第三代,已經有機會躋身美國上流社會。美國社會能提供這種跨越社會階級的機會,正是美國夢的精髓。
可別以為西方社會都有這個特質,歐洲國家普遍到現在階級仍很分明,很多人跟祖父母仍在同一個社會階層,美國光這一點,就足以睥睨全球。
也是因為美國社會裡人人都有跨越階層的機會,讓這個社會充滿了動能,美國的國力強盛、創意豐沛,也與此一特色息息相關,美國人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常常在檢討,美國夢還在不在?
美國人對美國夢的大規模討論,通常出現在景氣不佳的時候。
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夢的定義是「經濟穩定」,景氣好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不錯,就沒有檢討的必要,但景氣一差,經濟一不穩定,馬上大家就會檢討,美國夢是不是有了危機?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哪裡需要改變?
最近一波對美國夢的大規模討論,出現在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後,景氣極差,這一兩年畢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連Roberto 那三個學歷漂亮得不得了的三個姪子、姪女,在二○○九年都曾短暫同時無業。哈佛畢業的小姪女,甚至在打算是不是要去餐廳端一陣子盤子。
二○一一年底終於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美國年輕人上街頭,抗議現行制度讓有錢人更有錢,沒錢的更沒錢。
當時因為年輕人失業很嚴重,於是對美國年輕人是不是有能力跟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們一樣,有實現美國夢的機會,整個社會充滿了疑問。我當時還去做了一個兩代同堂在美國蔚為風潮的新聞。
在臺灣,成年子女與父母住在一起很尋常,但在美國,成年子女住在家裡,代表的是子女沒出息,除非不得已,父母跟孩子都不願意。現在大家又理解了,美國夢裡那個必須有房子的定義,你就知道跟父母住在一起,對美國年輕人自尊心的影響有多大。
在這一個階段,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一類選秀節目大風行,這代表的是美國人對美國夢的渴望。正是因為別的成功管道在當時看起來都遙不可及,去參加選秀節目,甚至只是在家看看參賽者的成功過程都好,因為這些選秀節目至少提供了一個夢想的機會。
美國經濟在二○一二年大翻身,加上矽谷的成功,谷歌、臉書這些科技公司紛紛竄起,美國再度成為全世界取經的對象。
以往新創公司市值能達到美金十億美元的公司,被稱作「獨角獸」,就是因為這樣的公司非常稀少珍貴,像獨角獸一樣難得一見。但到了二○一五年年底,根據創投界的估計,全球有一百四十五隻獨角獸,其中有九十二隻是美國公司。這是大型公司,再加上群眾募資對中小型計畫的捐助,年輕人只要有創意,要實現夢想,資金完全不是問題。
表面上看起來,目前正是美國夢最容易被實現的時機,但為什麼很多學者包括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ilitz),《追尋美國夢》的三個作者(Mark Robert Rank, Ph.D, Thomas A. Hirschl, Kirk A. Foster)全都對美國的未來充滿疑慮呢?
這些學者們點出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現在的制度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二○一二年起,美國這一波經濟起飛所創造的財富,集中在很少數人手中。斯蒂格利茨被廣為閱讀的著作:《貧富不均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 )明指美國的政治制度優惠富人,扭曲了自由市場機制,讓大部分創造財富的機會,
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斯蒂格利茨也不相信科技的進步會為美國這個問題提供解答。也就是美國政治制度不改,貧富不均會越來嚴重,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跨階層的機會,由貧窮階層晉升到中產,或由中產晉升到最上層的富有階層的機會,會越來越少。令人最膽寒的,是下一代會比上一代機會更少,也就是世世代代不能翻身。
《追尋美國夢》一書的結論是,美國夢實現的機會,現在處在四十年來的最低點,但當然不是沒有機會實現,只是比以前要難得多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之《買槍,養馬,呼大麻: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不說你不知道,原來美國是這樣的…… 吸大麻是進步的象徵!? 射殺獵物是光榮傳統!? 沒有用的東西很重要!? 一個生活在紐約二十多年的臺灣媒體人, 長期觀察臺美兩地文化差異, 要用最輕鬆詼諧的筆, 引領你認識真正的美國人跟美國文化, 保證前所未聞, 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