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孟賢
我們都明白,神話故事絕非單純的虛構情境而已,有些是以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為基石所構成,例如木馬屠城記裡的特洛伊戰爭便真有其事。而有些則反應了民族的性格,就像北歐神話一般,充分展現了維京民族的剽悍及人生觀,北歐民族的日常生活脫離不了戰鬥,與環境搏鬥、與人搏鬥,也與自己搏鬥。
這本《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關於陰謀、詐術、情愛與復仇的故事》是由唐娜.喬.納波里(Donna Jo Napoli)所著,克莉絲汀娜.巴利特(Christina Balit)繪圖。唐娜是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的語言學教授,目前已出版了七十本以上的兒童與青少年圖書。而克莉絲汀娜則畢業於英國切爾西藝術學院與皇家藝術學院,是有名的劇作家與插畫家。兩人已合作多次,出版作品包括《國家地理希臘神話故事》、《國家地理埃及神話故事》及本書 。
唐娜帶有溫度的筆觸,特別適合剛啟蒙閱讀,對文字掌握還沒那麼深刻的小讀者們,再搭配上克莉絲汀娜所繪,既明亮又線條簡潔地插圖講解,達成畫龍點睛之效。而雖然唐娜專精於童書的寫作,卻不代表本書僅能置放於床頭櫃前,充當好孩子的睡前讀物而已。
對於初認識北歐神話、或想了解北歐神話的讀者們來說,《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入門書籍。書裡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與過於複雜的分析,作者淺白地講解北歐神話故事,閱讀過程感覺舒暢,甚至看完之後意猶未盡,讓人興起進一步尋找相關著作深入探究的衝動呢!
打開這本《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後,將會被它慢慢引領進北歐的神話世界。我們走入煙霧迷漫中,一道巨大的溝渠橫亙於世界中心,深不見底。北側是冰霜的國度,千堆雪層疊而成的山巒如冷宮般鎮攝在一切的源頭,十一條盈滿劇毒的河流貫穿整個北國,而那些劇毒的結晶卻在河流的盡頭處,傾瀉至橫溝裡,河中冰塊發出轟然巨響後隨即掉落至深淵,被無垠的黑闇吞噬殆盡。
另一面的南方則是炙熱的煉獄,永無止盡的業火伴隨著焦灼瀰漫至天空,火焰與黑夜在這裡共譜成一段赤煉的絕響。在熊熊火焰中矗立著火之巨人,傳說中他手持火焰之劍,劍尖所及之處無不伴隨著滾燙的不祥翅膀。
這就是北歐國度的創世神話。
在一個如此暴力充斥的宇宙裡,「詩歌」——卻在此蓬勃發展,這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但它確實蓬勃發展。
它們為原本顯得漫無止盡的黑夜帶來了刺激。[1] 在本書的〈克瓦希爾的不朽詩篇〉篇章中作者提到,諸神們朝一個巨大的鍋子裡吐口水,於是誕生出一位全知的男子克瓦希爾(Kvasir),克瓦希爾由於通曉一切事物,深受天神們的喜愛,卻也因此遭到侏儒的嫉妒。侏儒們用計殺死克瓦希爾,並將他的血用茶壺接住,往其中加入蜂蜜釀製成蜜酒,任何人只要喝一口就能成為出口成章的詩人。
許多口耳相傳的北方神話中,都提到了「詩人蜂蜜酒」。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卻說明了早期製作啤酒的過程:穀物澱粉經由唾液糖化,所產出的汁液(即卡瓦希爾的血)再加入蜂蜜增加甜度,並經由蜂蜜內含的酵母進行發酵。[2]
至於為何喝了酒便能成為騷人墨客?也許就像王羲之般,得喝醉了才能寫出永垂不朽的書法大作《蘭亭集序》,海上民族滿腹的情懷,總是需要催化劑才可才能點燃起來,而蜂蜜酒便在北方人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
深入故事情節中後會發現,在整部神話裏有一位色彩鮮明、貫串全篇的角色,那即是邪神洛基(Loki)。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惡作劇之神赫密斯 [3] ,總是開著無傷大雅地玩笑捉弄他人相比,洛基的行為滿載著惡意,甚至會致「神」於死;雖然洛基享受那般無拘無束的生活,與天真爛漫的酒神巴克斯 [4] 有三分神似,但其言行中卻往往充斥著算計。
作者曾用一段句子來形容洛基:「這騙子就使了他這輩子最惡劣的詭計,簡直是全宇宙最惡劣的。」[5] 洛基拐騙失明、卻孔武有力的天神霍德爾,對其善良的兄弟巴德爾丟擲全宇宙唯一能傷害他的武器,進而害死了巴德爾。而作者更如此形容他:「洛基,噢,洛基啊洛基──他就是沒辦法不幹壞事。」[6]
邪惡的洛基不但害死了十二主神之一的巴德爾,還阻止了巴德爾的復活,更曾多次危害諸神,如此行為令眾神忍無可忍,決定合力懲罰洛基。
眾神把洛基禽來綁在一棵樹下,樹上纏繞著一隻毒蛇,使毒蛇的毒液向下蔓延,滴在洛基的臉上,使他不分晝夜地受折磨。洛基當然不甘受如此折磨,他恨阿!恨諸神對待他的態度、恨他沒能早一步弄死所有神,但沒關係,他有的是時間(趨近永恆的時間),他會使眾神們後悔如此對待自己。
洛基心中更升起了惡毒的計畫,他要復仇!他要讓無情的眾神付出折磨他的代價!只要一想起眾神們會因他的復仇計畫而痛苦,滴在洛基在臉上的劇毒,便好似微風輕撫般可以忍受了。
雖然奧丁全知全能,也能洞悉未來、預見到末日的來臨,但他萬萬沒想到那場帶來毀滅的浩劫居然是因為自己人:洛基,所造成的。
在各體系神話中天神或許是個永恆的存在,在天上享受美好的一切、無憂無慮,然而北歐神話的眾神卻不盡然:他們逃脫不了因果循環的宰制。
洛基終於在某天掙脫了束縛,召集了所有的邪物準備展開復仇。洛基假意為了給眾人賠罪,而送給眾神許多神兵利器,沒想到這卻是洛基對他們的復仇,眾神因而走上滅亡。假如眾神們能及早意識到,所有事情都有前因後果;假如不是天神這麼害怕末日的到來,把許多可能的威脅囚禁或放逐,進而點燃他們的怒火,那麼最終的決戰也許就不會來臨了。
在本書結尾的篇章〈毀滅〉中,作者描述了神話中著名的場景──「諸神黃昏」:
儘管有詩篇、故事與歌謠,壞事還是不斷發生。
太多的壞事、太多的惡意、太多的哀傷,全都讓宇宙沉重不已。
人類之間爆發爭端。
砰砰砰。盜匪與禽獸。砰砰砰。演變成戰爭。
碰!鏘!轟!城鎮和城鎮對抗,鄰居和鄰居對抗,最後則是那最終的犯行:兄弟鬩牆;父子相殘。沙子變成了鋼鐵。
血流成河。而且不斷地、不斷地持續下去,一年、又一年、又一年。
第一個冬天凍得大家眼淚直流。
第二個冬天刺得大家臉頰出血。
第三個冬天則吞噬了萬物。沒有夏天,冬天過後還是冬天,接著也還是冬天,是一場名叫芬卜維特(Fimbulvet)的大雪。
雲層、風暴與冰填滿了一個鮮血四濺的宇宙。[7]
可惜!奧丁的智慧之眼看見了諸神之黃昏,卻無法料見後來的發展。這樣的結局說來也是北歐諸神咎由自取。
假若不將惡狼芬里爾(Fenrir)用鐵鍊拴在樹旁限制他自由,他就不會對眾神懷恨在心; 如果索爾沒有趁巨蛇耶夢加德(Jormungand)年幼時,將其拋入大海企圖淹死他,那他將無法長成如此巨大,大到能將世界環繞一圈並將世界吞噬;假如天神弗雷(Frey),沒有因貪圖美色而失去魔法寶劍此強力武器,在決戰時也不會因無兵器可用,而最終跟火之巨人同歸於盡。
最終決戰之後的世界滿目瘡痍,善與惡的對決並沒有帶來任何意義,北歐神話裡所欲傳達的意涵,與跟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觀念有所不同:並非所有事物都是好人必勝。事實上,與北歐神話的世界相當寫實,特別是善惡界線不明這點,與現實世界並無二致。代表正義的天神,偶爾也會貪圖美酒、喜好財寶以及萌生邪惡的念頭,洛基便是遊走在這灰色地帶的佼佼者。
然而夜越深,白晝也不遠矣!在一番昏天暗地的打鬥之後,人類倖存下來了,少了眾神的干預,即使環境滿目瘡痍,但命運終於能夠掌握在人們手裏。未來的人類生活少了神祇的庇護,或許會窒礙難行,不過人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維吉爾 [8] 是這麼說的:「變幻不定的時代,不計其數的日子,形形色色的考驗,經常組成不同的命運。命運經常回來,把它打倒的人扶起來。」[9] 這就是人生!
綜觀整個北歐神話故事,與其說是神,北歐諸神更像是貼近我們生活的普通人,與其稱索爾(Thorr)為雷神,倒不如說他是驍勇善戰的維京戰士來的恰當,雖然強壯卻有著凡人的性格,易怒且魯莽。而這也是北歐神話的特色之一:十分貼近當時維京人的生活情況。例如神祇們狂歡作樂的宴會場景,即反映在北歐民族的日常中,儀式及慶典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慶典上人們自獻祭神明的酒杯中啜飲,並唸出儀式咒語或節慶讚辭,除了跟宗教有關的饗宴外,私人聚會也會擺設酒宴,比方說家有喜事、實踐對神明的承諾,以及為了擺平懲戒與補償之類糾紛的聚會等。[10]
北歐神話不僅如實地反應了北歐先民的生活,還傳遞了生活經驗,那些在亙古以前的人們,如何如惡劣的環境搏鬥,篳路藍縷地開闢出自己的路,躲過自然的災害存活下來,正是這些存活下來的人,將史詩一代一代地傳唱下來,至到現在被我們聽到。或許這也是各種神話故事的價值所在吧!北歐神話如此,其他地區的神話亦復如是。讀完這本《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後,想必已經學習到如何從神話中找尋歷史的能力了吧!
[1] Donna Jo Napoli,魏靖儀譯,《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臺北:大石國際,2016),頁151-52。
[2] Franz Meußdoerffer & Martin Zarnkow著,林琬玉譯,《釀.啤酒:從女巫湯到新世界霸主,忽布花與麥芽的故事》(臺北:大好書屋,2016),頁62。
[3] 羅馬神話中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
[4] 羅馬神話中的酒神。
[5] Donna Jo Napoli,《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頁136。
[6] Donna Jo Napoli,《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頁142。
[7] Donna Jo Napoli,《國家地理北歐神話故事》,頁164。
[8] 古羅馬奧古斯都時代的詩人。
[9] 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著,潘麗珍等譯,《蒙田隨筆全集》(臺北:台灣商務,1997),頁28。
[10] Franz Meußdoerffer& Martin Zarnkow著,林琬玉譯,《釀.啤酒:從女巫湯到新世界霸主,忽布花與麥芽的故事》,頁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