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模擬上古首都」──商代城市建造攻略II

$
0
0

前情提要:商代城市建造攻略

上回給大家展示了商代城市建造攻略,介紹了三座購物商城:鄭州商城、偃師商城與洹北商城。這次要介紹的不是一般的城市規劃,而是商王朝最後的兩座首都──洹北商城與殷墟。

要在這裡先與讀者說明,這兩座殷商首都遺址位於現今河南安陽,湮沒了三千年,許多文物、遺址深埋地底;加上挖掘處一部分位於小屯村之下,要想大規模開挖更為不便。即便八十年來考古學家前仆後繼的努力挖掘,目前所知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以下介紹的這兩座殷商都城,只是「目前」所知的狀況,或許未來還能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改寫我們對殷墟都城的認知。

一副國字臉──洹北商城

上次談到打造一座城市要有幾樣東西:防止惡意玩家入侵的「城牆」;可以喝水也可以滅火的「水源」;展現王權的巍峨「宮殿」;使人安居樂業的「民居」;類似於工業區的「作坊」。

除此之外,要打造一座宜居的大城市,還要有:祈風求雨、消災解厄的「宗廟」;供人車通行的「道路」;先人埋骨之所的「墳墓」。

從下圖可以看到洹北商城與殷墟的位置,大概相差個五百公尺到一公里的距離。洹北商城可能是盤庚遷殷的新首都,殷墟則是他的侄子──商王武丁的都城所在,直到商朝滅亡都沒再換過。

1

水火不能兩存

既然洹北商城的時代比較早,加上它長得一副方正國字臉,比較貼近我們對古城的想像,不如就先說說這座城市是怎麼安排布局的。

這座城市看圖就知道它長得四四方方,非常符合我們認知的城市樣子。不過,以上古時代的首都標準來看,它還是有些問題。

從上圖可以發現洹北商城並非臨河而建,加上中國上古建築都是一大堆「愉快的木造建築」,若是不注意防火,很容易一家烤肉萬家香。此外,洹北商城平均海拔 77 公尺,比洹水河濱高得多,又離洹水有數百公尺之遠,遠水難救近火。雖然建都於此可避水患,但發生火災就只能哭哭了。

首都無牆化

根據考古探勘,發現最初的洹北商城只有壕溝,沒有城牆。

學者推測,最初這座城的四面都只有土溝,掘溝產生的土拿去做成了城裡的夯土建築。後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土溝都被商朝人填平了,神秘的是在填平的四邊溝上,卻沒有夯土城牆的遺址。考古學家因此推測商人築城的風格,就是慣於用壕溝防守,不用夯土城牆。(跟世紀帝國哥德人有 87% 相像)

洹北商城雖然布局方正,地勢又高,卻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目前考古學家在洹北商城很少發現武丁之後的商朝遺物或遺跡,代表了自武丁遷都到殷墟後,洹北商城可能無人居住。花費了那麼大的力氣,經營偌大一座首都,卻輕易的被廢棄,難道是河景第一排特別吸引人?究竟是因為何種原因被廢棄?至今都還沒有解答。

武丁即位後,首都便略略往南遷移到了洹河南邊現今小屯村的位置上,大概就像從臺北火車站搬家到新店溪南岸的永和區一樣。(這樣也叫遷都嗎?)

無敵河景第一排──殷墟新首都

這座新首都,臨河而建,應該視野風景都不錯,究竟我們的一級建築士武丁,要怎麼建造他的新首都呢?

道路

晚期商人可能都不愛用夯土城牆保護首都,在洹水南邊的殷墟新首都同樣沒有夯土城牆的遺址,只有壕溝狀的遺存。即便是接近權力中心的宮殿宗廟區,同樣也是只有壕溝設施,不見夯土城牆。

好吧!城牆可以不蓋,不過道路總不能不牽吧?在考古學家的努力下,發現了數條跨過壕溝遺址的車轍,其中一條是從南方通向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幹道,呈南北向,使用時間從殷墟建城到商代滅亡,寬約十公尺。最初,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後來道路拓寬,就把水溝填平了,最寬的時候可達二十公尺,上面的車轍痕跡非常多。降至商代末期,道路卻有所縮減。

除了這條大道外,還有另一條南北向的大道,同樣向北通向宮殿宗廟區,寬約十五到二十公尺,用鵝卵石、礫石、碎陶片跟碎骨頭鋪成。根據考古發現,在這些鋪路材料下還有一條泥土路很早就開始使用了,後來經營殷墟新首都又加以拓寬增修,並鋪上路面材料。

想必看攻略到現在的讀者會懷疑:為什麼圖片上洹北蓋得那~麼~大,而殷墟新首都反而變小了呢?

洹北商城的外牆包圍起來總計有 420 萬平方公尺。如前所述,核心的宮殿區只佔其中一部分。洹北宮城南北大概 500 公尺、東西寬約 200 公尺,約十萬平方公尺,寬泛一點估計可以達到 25 萬平方公尺,佔全城的十七分之一。

殷墟新首都是被洹河三面包圍的區域,南北約 1100 公尺,東西約 650 公尺,總計面積約 70 萬平方公尺──但這「只是宮殿宗廟區」而已,請大家不要擔心。在這個小河套之外的殷墟新都遺址經過探勘,可能超過 36 平方「公里」。宮殿宗廟區與全城比約一比五十七。

由於這個比例與洹北商城相比太不合理,因此考古學家推測宮殿宗廟區可能還會更大,只是目前還沒發現而已。

小屯村周圍實線的區域為宮室區,虛線是以殷墟建都之初的遺址推測的殷墟範圍,或許可以看做是首都圈。
小屯村周圍實線的區域為宮室區,虛線是以殷墟建都之初遺址推測的殷墟範圍,或許可以看做是首都圈。

水利設施

有了道路、壕溝,那麼宮殿呢?別急,你想過水源嗎?沒有,你是不是只想著嬪妃(指)?在殷墟中發現了一些蓄水池,還有經過設計、彼此相通的水溝。這些水溝能幫助排水,保持首都的乾爽,並且彼此之間組成有序的水道網,可不是各宮小主自己隨便亂挖的。

有的水池長約 6 公尺、寬約 4 公尺;也有長 250 公尺、寬 170 公尺、深約 12 公尺的大池子,其東北部對著洹水伸出一條寬 75 公尺的水道,直通洹水南岸,就像一隻靴子插進宮殿區一樣。這條水道大致是主排水道,因為宮殿區的水溝多向西流向此溝,有些溝底在坡度大的區域還鋪有碎石子,避免水流長久向後侵蝕。

既然有池有溝,旁邊沒有宮殿建築好像說不過去,因此在水道的東側與南側都有探勘出一些夯土基址,應該是旁臨池苑的觀景用臺榭類建築。在水道的西側向西還有一個台地,東邊與水道平行,呈階梯狀,上面還有不少夯土基址。這些基址土哪來的?不就是從那些大池子跟水溝挖出來的嗎?

生者的世界

把道路拉好,水溝挖好,我們終於可以來安排建築物了。雖然很想清楚說明殷墟是如何安排它的住宅區、工業區,可惜目前探勘的資訊還不足以完整地復原完整的分布。另外,現代人分城市機能區的概念,不一定能完全套用於三千年前的古人上,這一點在下文會再說明。首先要介紹較早被發掘出來的殷墟東區。

在 1928-1937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殷墟進行了 15 次的發掘,在小屯村(小屯村就在殷墟靠南邊的地方上)東北區,也就是洹水「ㄇ」字型區域的東部發現了 53 個夯土基址,由北到西南可分為「甲」、「乙」、「丙」三處基址。過去認為北方的甲組基址看不出有什麼宗教意味的文物,可能不是祭祀場所,而是寢殿和宴客大廳;乙組基址可能是宗廟區;丙組基址可能是某些高壇。

後來考古學家在甲組基址的北方,發現了埋著很多「玉料」(製玉的原料)的坑洞,基址東面還有發現一個祭祀坑;加上甲組基址的西區有一區面積數百平方公尺的垃圾場,深達四米,都堆滿垃圾,可見此處被丟了許多年的垃圾。

這些奇怪的發現,讓人開始懷疑甲組基址是否真的是寢殿與宴客廳?隨著更多與住宅區不相關的遺物出土,都讓甲組基址離原先推測的住宅區越來越不相關。例如:大型骨料(初步處理過的骨頭)坑,其中 98% 都是牛骨,附近可能就有打磨骨頭,製作骨器(髮簪、裝飾品或玩具等等)的作坊;大量鹿角的遺存,推測是專門處理鹿角、龜甲的作坊;大量燒土遺存,這代表甲組基址可能還有動手捏陶的地方。

考古學家在乙組基址上發現了疑似四合院的建築遺址,由於早期考古資料不多,見到四合院類型的建物,多少會與宮殿之類的建築聯想。直到後來在乙組基址上發現鑄銅遺址與遺物,推測可能是青銅器作坊。丙組一些基址則與池苑相連,多半是高壇一類的建築。

那麼池苑以西、洹水「ㄇ」字型左邊的區域呢?

根據考古發現,西區有 52 座夯土基址,時代從武丁到商代晚期都有,宅邸較大者多屬於武丁之子祖庚、祖甲兩兄弟時期的建物。在武丁時期的七處宅邸大概是小貴族或是富裕的平民居所。不幸的是,此區在武丁晚年成為墓地,同時修建了一些用來祭祀的建物、住宅以及集會所。後來此處「都更」成分散的小建築及收藏食物、雜物的窖穴,可能最後變成了守墓人的居所與倉儲區吧?

亡者的領域

最後,是死人住的地方,也就是墓葬。

殷墟的墓葬位在什麼地方呢?史語所在乙組和丙組基址附近發現了超過 300 座以上的墓葬與祭祀坑。小屯村西北方,也就是宮殿宗廟區的西南角,發現了大名鼎鼎的婦好墓與 30 座墓葬,零零星星的發現也有不少。整體來說,除了王陵區外,活人與死人基本上混雜同居。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因為我們目前以規劃生活機能區域的角度在思考都市設計,可是商代仍然以氏族作為社會基礎,宗廟宮殿區可說是商王族的族居處,在宮殿區周邊則散布著一個個商王朝統治下的其它氏族(為了部落~)。

3

這些氏族星羅棋布式的簇擁著王城,各自建立莊園、府邸,一層層的包圍著中央的王族宮殿區,用人牆代替城牆,真可說是眾志成城。由於每個族邑都內建「住宅」、「作坊」與「墓地」,生前做個自宅工作者,死後仍作陰間的自宅警備員,隨著族邑建築群的擴大,形成了生人與死者交錯的城市樣貌。再次強調,唯一例外的是商王,他們有自己的王陵區,不與生人共處。

結語

世間繁華逝如斯。經過細心規劃、經營兩百餘年、滿布族邑聚落,曾經威嚴赫赫的商王朝首都,最終在商紂王帝辛時一夕滅亡,成為普通的農村。儘管考古學家努力了八十年,殷墟的謎團仍然未能完全解清。商王起居的宮殿究竟位於何處?在武丁朝之後,為何故都洹北商城極少有商人活動的遺物?這些問題,目前仍然難以確知,都還有待考古學家的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

  • 岳洪彬、何毓靈、岳占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