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臺北西門橢圓公園內祝辰巳銅像除幕式

$
0
0

清末時,臺北城內的商業活動都聚集在西門附近,出西門後,不多遠便到艋舺,艋舺是臺北最早發展的港口、貨物集散地和人群聚居地,因此西門的交通是臺北五個城門裡最繁忙的一個。及至日本統治後,因為要重新規劃市街道路和改善交通,便將西門拆除,成為日本時代唯一被拆的臺北城門,原地在 1904 年(明治 37 年)設置橢圓公園。

祝辰巳氏。端正地建於臺灣日日新報社前廣場的立像,是繼承後藤新平長官職務的祝辰長官之銅像。先生自後藤長官時代起便擔任總督府中重要職位,策劃統治方針,個性溫厚,然不幸在任內病逝。(《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138 頁/ 昭和 6 年 6 月 28 日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橢圓公園的位置相當於後來的西門町圓環,是多條道路的輻輳點,包括今日之寶慶路、衡陽路、中華路、成都路、漢中街,皆在此交會,還有縱貫鐵路從公園中間穿過。公園西南側是臺灣第一座公營市場,1908 年(明治 41 年)完工的「臺北市場」,又稱為「西門市場」或「新起街市場」,即今日之西門紅樓。公園南側則是新起街,因為興建許多給日本人居住的宿舍而得名。

祝辰巳,西元 1868 年(明治元年)3 月 5 日出生,日本山形縣人。1892 年(明治 25 年)7 月,自日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政治科畢業,同年 10 月,通過文官高等試驗後,陸續任職於大藏省官房第二課、主計局預算課,其後並擔任沖繩縣收稅長。1896 來臺,先後於民政局、財務局、專賣局、殖產局等多個單位任職。1906 年(明治 39 年)6 月,祝辰巳出任殖產局長;同年 11 月,接替後藤新平成為第四任民政長官,直到 1908 年卒於任內,共在臺灣待了十二年。他和中村是公、新渡戶稻造並稱為後藤心腹中最傑出的三人,對於臺灣財政制度的建立與經濟發展方針的訂定,居功厥偉。

臺北橢園公園。臺北橢園公園是位於舊西門附近的小型公園,因為附近有可作用市民集合用的西門市場及活動常設館,是城內人潮最多、最熱鬧的公園。站立在中央銅像是祝辰巳長官像。(《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222 頁/ 昭和 6 年 6 月 28 日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市區鐵路。臺北市中央殷盛之地──西門外街的橢圓公園有祝氏之銅像、臺北稻荷神社。執手杖在翠綠的大樹下納涼時,隨著汽笛的聲音奔馳而過的火車,也是市區的奇景之一。(《臺灣大觀》/ 大正元年 10 月 15 日發行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祝辰巳四十四歲英年早逝,對臺灣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便有為他鑄造銅像的提議,由繼任的民政長官大島久滿次和臺灣銀行副頭取下阪藤太郎為發起人,成立祝辰巳長官銅像建設會,準備募款一萬圓來作為製作銅像和其後的維持費用。銅像的設置地點就選定在西門町的橢圓公園。

銅像的製作是委託藤田文藏(1861-1934),他畢業於工部美術學校,是日本培養的第一批學習西方雕塑技法的雕刻家。1899 年東京美術學校創立,藤田便在雕刻科擔任教職,長達十五年之久,另外他還在 1901 年與橫井玉子等人一起創設私立女子美術學校,並任第一任校長。

在參考多張照片以及訪問過祝辰巳的親友後,藤田決定以祝辰巳穿著總督府制服的模樣為藍本,著外套、配勳章,左手持劍、右手拿帽,做一尊全身的立像,充分表現出祝辰巳開朗的英姿。銅像與臺石高約 23 尺,《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形容:「該像臺四隅,各嵌一石製水牛首,頭角崢嶸,其上又繞以青州泥造就之甘蔗形。」以此紀念祝辰巳在財政、殖產上的貢獻。

銅像揭幕式在 1911 年 11 月 13 日下午三點舉行,冠蓋雲集,由臺灣銀行頭取柳生一義報告興建銅像的緣由、總督府事務官阿部滂報告建設費用等事務,總督府官員代表殖產局長高田元治郎、臺北公會副長松村鶴太郎、臺灣人代表林嵩壽(板橋林家)也上臺致賀辭,共有數百人參與盛會。

銅像立在噴水池的中央,銅像基座下方的水牛口中會吐出源源不絕的流水,為炎炎夏日增添幾許清涼。熙來攘往的人們走累了就在橢圓公園歇腳,附近還有許多店舖和小販叫賣,山梔子花的香味暗自飄浮在空氣中,噴水池畔聚集著掬水潑灑玩樂的小孩,是附近居民休閒時的好去處。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第一會場:大陸橋與正門(明信片。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臺北西門。從外面看西門(明治 32 年左右)(《記念臺灣寫眞帖》/ 大正 4 年 6 月 16 日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戰爭末期因為缺乏銅鐵等金屬製作武器,因此發布「金屬回收令」,臺灣大多數的銅像都因此「充公從軍」,遭到被銷鎔的命運,祝辰巳的銅像應該也是其中之一。至於銅像基座因為是石雕的,得以保存到戰後,輾轉遷移至臺北中山堂旁公園,轉作孫中山先生銅像基座。而橢圓公園裡的銅像原址戰後改立「毋忘在莒」碑,此碑在中華路進行鐵路地下化時也已拆除。

臺北西門。(《臺灣名所寫眞帖》/ 明治 32 年 8 月 10 日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新起街市場前的橢圓道路。(《臺北寫眞帖》/ 明治 44 年出版。本圖由漢珍公司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錄。)

本文摘自漢珍數位圖書出版,《辛亥臺灣1911》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是台灣史研究資源出版者,提供多種台灣研究資料庫,透過網路利用關鍵字搜尋或是特定日期瀏覽等方式,可查看古早時期上百種經典雜誌刊物、如日本殖民時期之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每日報導內容、台灣各地區珍貴老照片以及當時仕紳、文人創作超過28萬首的古典詩等不同媒介的史料資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