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雞年初一,不知道讀者們看到文章的此刻是否因為前晚除夕守歲到很晚才剛從夢中睡醒呢?
一直以來都在每週六出刊的冷知識週刊,這個過年也和故事一起推出特別節目,要給你滿滿的冷。雞。識-!!!!(硬要縮寫)
今天的冷知識週刊說是福袋呢~其實是希望可以讓讀者一次看到三則有趣的「雞」知識,當作每日一冷包給各位讀者們的紅包福袋囉。
讀者們抓穩囉!今天的冷知識週刊要開始啦!
很多人去速食店點炸雞的時候可能都會跟店員指定想吃的部位,雖然不一定每次可以選到最喜歡的那一塊。但拿到雞大腿的時候,除了吃掉肉的部份,有些善於吃雞的人,往往也會剝開骨頭比較多的地方就是要為了吃乾抹淨,善盡這塊雞大腿的價值。
問題來了,下圖當中,被骨頭所包夾的這一塊神秘物體,究竟是什麼呢?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選項中亂猜,或許剛好也是你之前在心裡給它亂起的名字,是雞的砂囊?雞胗?沉積在體內的血塊?骨髓?不知名的「內臟」?還是最好不要吃的「髒東西」?
其實,這塊看起來有點恐怖「器官」是雞的腎臟,在處理雞身或是油炸料理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會和骨骼分開掉出來,就這樣被酥脆的麵衣包裹在裡面,也才造成 2015 年時,美國就有不明究理的消費者看到佈滿紋路的雞腎,還以為吃到了雞腦,嚇得大喊怎麼敢給我吃這種東西!!氣得向販賣炸雞的店家投訴。店家最後出來澄清「這是可以食用的雞腎」,但之後也會特別注意品管不要再讓這件事情重演。不過讀者們可別把雞腎和我們常吃的「雞胗」搞混,後者可是雞的砂囊唷。
在雞腎料理不如香港等地普及的台灣,把這個「秘密」講出來,可能也會讓大年初一想大吃烤雞的你嚇得半死,為了安撫讀者的情緒,緊接而來的第二個冷知識和吃「烤全雞」有關,而且就跟流星一樣可以讓人許願唷,這個有趣的部位就叫做許願骨。
「許願骨」顧名思義就是可用以許願的骨頭,這脆弱的骨頭只要是禽鳥類的前胸都會有,正式的名稱是 Furcula,在拉丁文裡是「小叉子」的意思。當要使用許願骨許願的時候,得先從烤雞裡取出這塊骨頭,兩個人拉著骨頭的下方兩端,同時輕拉就會折斷這塊骨頭,而獲得比較大塊骨頭的那方就可以許一個願望,並會在許願骨的祝福下願望成真。
不過畢竟吃雞文化東西不盡相同,歐美社會大部分都是在感恩節吃烤火雞的時候,才會取出這塊骨頭來許願;但是對烹飪者來說,由於許願骨易碎的特質,在去除許願骨時必須格外小心以避免碎骨殘留在雞胸中刺傷用餐者;而對於考古學家而言,部分恐龍跟鳥類一樣都具有許願骨,甚至間接證明了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係。
雖然說許願骨並非我們所熟悉的習俗,但下次和親朋好友一起吃烤雞的時候,也不妨取下許願骨一起來許個願吧!
除了兩個有關食用「雞」的冷知識外,最後冷知識週刊要介紹的是「雞婆」,相信讀者們每逢過年,一定最常遇到的困擾便是親戚們老是聚會時不斷投以關愛的眼光,一而再地問你各種問題像是:
「換新工作以後要注意跟長官打好關係啊……(下略八百字)」
「什麼時候要交男女朋友趕快結婚生小孩……(下略八百字)」
「最近天氣很冷別忘記吃飯加衣服早點睡……(下略八百字)」
也許這些都讓讀者時常白眼後空翻到後腦勺,一邊想著這些雞婆的親朋好友到底為什麼要煩你呢?
但是說到「雞婆」,你可曾想過「雞婆」這個詞到底是什麼來歷嗎?
寫作「雞婆」的這個詞來自閩南語「雞婆(ke-po´)」的訛字,原本應該寫作「家婆(ke-po´)」,其實是「管家婆」(kuán-ke-pô)的縮稱。管家婆掌管家內外大小事,自然任何事都要了解一下情況、插上一句話來表示自己在家裡的身分。不過原來泉州、漳州與福州腔中的「家婆」的發音略有不同,但經過多年後族群交雜融合下後這些發音漸漸磨合,「家婆」的讀音也漸漸與「雞婆」混淆、進而訛寫成「雞婆」,進而成了普通話裡說的「雞(ㄐㄧ)婆(ㄆㄛˊ)」,其實這是很台灣的用法唷。
今年過年,如果又遇到「雞婆」的親戚問東問西,不妨直接用這三則冷知識堵對方的嘴吧。
以上就是大年初一的冷知識週刊,我們過幾天見!
[每日一冷編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