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年,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的艾倫.圖靈(Alan Turing 1912-1943)在給好友的明信片裡寫道,
「宛若神妙之光的雙曲面
穿越時空中不停歇
給這些光波一個庇護的港灣
它們興許演一出上帝的啞劇」
圖靈給這一批明信片取名為「來自看不見的世界的信」 。
一個多月後,圖靈在曼切斯特的寓所自殺。房東太太第二天才發現他的屍體。
圖靈熱的背後
2014 年,以飾演 BBC 新版福爾摩斯而紅遍全球的英國演員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了以圖靈為題材的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令這位在在盛年去世的天才科學家再受矚目。CCTV-6 上周也重播過這部電影。
這股圖靈熱順應了英國國內的「圖靈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不僅各頂尖研究機構都為此舉行研討會和系列講座,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等也都以圖靈為主題舉行展覽。
2015 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電影《模仿遊戲》獲得劇本改編獎,其劇作者的一番感言在網絡上走紅,可以說是肯定了圖靈的邊緣化人格:「在我十六歲的時候我想過自殺,因為覺得自己太古怪、和別人不同、格格不入、無所適從。現在我站在了這裡……我保障你會被接受的。保持真我,保持獨特。」
但圖靈並非為人怪異而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他在有生之年曾獲得多項令人仰望的榮譽,他的科學研究曾被最高機構所認可,他也曾有自己閃耀的舞台──圖靈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士(FRS),也是大英帝國勳章(OBE)獲得者;他年僅 22 歲就成為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
許多懷念圖靈的人也表示,他儘管笨拙卻非常開朗和幽默,甚至在同性戀被英國被定義為嚴重猥褻罪( gross indecency)的 1940 年代,圖靈也敢於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向。另一方面,康伯巴奇是那種在人群中會發光、天生具有個人魅力的演員,他可以演出圖靈的古怪,卻無法表現圖靈的樸素和平常,也因此抹殺了圖靈對廣大普通人的意義。
不過,電影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圖靈的科學研究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且相互啟發:在他因為同性戀行為而被捕和處罰後,圖靈曾在給朋友的信裡寫道:
圖靈認為電腦可以思考
圖靈與男人同床
因此圖靈的電腦無法思考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圖靈擔心自己的個人生活會影響他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和思想是他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方式。
當時,圖靈已經被判定要接受兩年的荷爾蒙注射,以達到改造個人性向,將他「治療」成「正常人」。諷刺的是,圖靈一輩子都致力於如何用新的數理和機械的方式,重新定義人本身,而如今他作為個體的尊嚴和存在卻被懷疑、否定和重新定義。
靈性的理性一面
研究圖靈在人工智慧和計算機上的著作時,很少人會探究其理論的深層意義,而關注圖靈人生際遇的報導和傳記,也很少將他的科學理論和人生反思結合——更罕見的是,探討圖靈在科學研究和人生反思中,追尋「自我」所蘊涵的本體論意義。
如果說圖靈在《模仿遊戲》突出了他破解的德國密碼,那麼他借機器大腦而作的本體論反思,則可謂是一種靈性密碼。
靈性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其詞源,例如希臘文「pneuma」和拉丁文「spiritualitas」都有人類本身思維的意義。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以來,英國乃至西歐被認為是世俗化的代表,「 靈性」(spirituality)一詞逐漸取代了宗教信仰,指代反抗基督教機制的其他宗教和信仰實踐,包括佛教、太極、歐洲異教(paganism)等等,也指一種情感和自我的自由表達和生活狀態。
但細究此詞的原型「spirit」,其希臘文詞根「pneuma (πνεύμα)」有以下涵義:
- The spirit, i.e. the vital principal by which the body is animated
a. the rational spirit, the power by which the human being feels, thinks, decides
b. the soul - A spirit, i.e. a simple essence, devoid of all or at least all grosser matter, and possessed of the power of knowing, desiring, deciding, and acting.
(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lexicons/greek/kjv/pneuma.html, last accessed 25 May 2014. 粗體由本文作者所加。)
可以看到,「pneuma」專注於人內在的理性思維能力。再追溯這個詞的變遷,有拉丁文中的「spiritualitas」, 古法語裡的「esperitualite」 ,以及諾曼時代的盎格魯法語中的「spiritualité 」,這詞逐漸被基督教會沿用,指代宗教靈性和神學名詞,將「屬靈」與「屬欲」作為相反對立的概念。
但在中古英語中,「spiritūālitē」這個詞依然有一條與相通、但指稱人在宗教虔誠、教會體制之外的理性本質。德文較好地保留了這層意思,因為德文中與現代英語「spirituality」對應的「spiritualität」一直到 1958 年才出現,還是從法語「spiritualität」來的,是「spirituality」的舶來詞。
德文中更常見的詞是與「spirit」相應的「geist」,既有基督教或廣義上的宗教意義(譬如用以指代聖靈),又保留了「pneuma」中心靈和智力的意思。比如黑格爾的著作《精神現象學》,原名就是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這樣簡短的詞源追溯,可以看到現在所說的「靈性」一詞並非是宗教或廣義的感受性的信仰專用,而有理性反思的意涵,與一般所說的「宗教和理性對立」恰好相反。
我們太習慣將科學與無神論歸為一談,圖靈在英國也被作為「無神論同性戀勇士」而紀念。但細看圖靈的作品,他從未自稱無神論者,反而經常談及宗教,譬如在開頭提到的那封明信片裡。但另一方面,圖靈的理論確實被當時的宗教觀視為大逆不道,譬如聲稱人類智慧與知識並不由神賜予,而是一個訊息處理機器。
由此,圖靈重新定義了人們對大腦和心靈的理解,也重新定義了人何以為人。
這種富有探索性的自我追尋、嬗變和重新定義,也生動的體現了靈性一詞最初的意義。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許是對這種意義最具體的外化,因為通過學習和模擬人腦思維方式而製成的現代科技,每一天都在提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不但可能,且不斷發生在類似 iPhone 那些機器的細微處。
對人類的重新定義:人工智慧的自我再造
圖靈「機器智慧」(machine intelligence)概念的背後有深層的個人與社會文化因素。
他所設想不受物理條件限制的、理想化的機器智慧是模擬人類心靈的概念化,這種概念化的模擬可以說是機械化了人類心靈,也蘊含著他對自我認同的期許——作為一個孤僻的天才少年及同性戀者,因同性戀當時在英國違法且有悖社會道德,圖靈始終希望能像他的智慧機器那樣自由。
再者,有自我反饋、重塑、再造功能的機器智慧,透過模擬和自我再創造出在理論上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從而超越人類生存時空的局限。最後,他希望智慧機器能越其創造者——人類科學家,甚至成為一個新的種族,使得人類作為一個族群自認卑微,這一點挑戰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既有概念。
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建立在圖靈的機器智慧理念上的學科,也寄予著人類自我理解、再造及自我超越的意向。
圖靈在信件中運用的恰是「靈性」一詞,無關宗教信仰,卻攸關對自我的理性反思。我們強調這一詞義不但可以拓寬學界對世俗化現象的探討,亦能深入探討高舉工具理性的訊息時代背後的文化與社會意涵。
現在,個人智慧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不斷地改變人類表達、認識與建構自我的方式;由此而來新的自我意識與社會認同,都是基於人工智慧哲學的一項基本原則,那就是將人類思維看作可以持續人為更新進化的機器。
這種自我反思、重塑與再造的意向,乃是人工智慧哲學深層的意義,不但由當代先鋒理論家繼承並積極實踐,也因普羅大眾對個人電腦及智慧產品的密切使用,甚至依賴而生生不息。
轉載自:零壹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