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九日,深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提及,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轉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針對當前朝鮮問題的言論。不論川普是否轉述失當,或是習近平的表達有誤,一句「韓國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actually used to be a part of China)引起軒然大波,大韓民國(俗稱南韓)當局高聲抗議,朝野激憤。
南韓上下的義憤填膺其來有自,韓國外交部官員表明,數千年來,韓國從未是中國的一部分;在他們眼中,這番言論侵害了該國主權,因此嚴正地向北京確認此事。
回顧中國、韓國的歷史,時有時無的爭吵,甚或兵戎相向,絕非特例。兩國領土接壤,不是甚麼「遠在海外」的國度,而是比鄰而居,不可忽略的他者。正因為雙方有著直接的「政治利害關係」,此類涉及國家主權、民族尊嚴的言說,總能挑起兩造的情緒,升級為重大的國際外交問題。
***
關於此番言論的真假,暫且不論是川普的「加碼演出」,或是習近平的「一時失言」,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不妨認真地思考:韓國真的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如果從字面上解釋,「一部分」可以理解為「中國的領土」,或是「屬於中國」,具體的指涉、意思並不清楚。至於「曾經」究竟多久遠,也缺乏明確地界定。如果以「納入領土」為標準,中國自然需要在當地設立行政單位,派遣官員,該地區的百姓也有義務完糧納稅。
漢朝曾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四個行政區「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元朝的遼陽行省也曾涵蓋朝鮮半島北部;如此說來,宣稱韓國曾是中國的一部分,稱得上有憑有據。更寬泛地說,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曾向中國不同朝代稱臣納貢,古代的韓國即使不是「內地」,也是屬於中國朝貢冊封體系的「藩國」。
這就是「歷史」能夠告訴我們的全部嗎?
當然不是,這種「使用歷史」的言說,自然可為「他人」所用。知名歷史學家葛兆光在新作《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深切地反省道:
現代世界上,很多民族矛盾、宗教衝突和領土糾紛,往往來自這種不合適的「順說」或「倒推」。不妨舉中國周邊的例子:越南的歷史著作往往把越南的歷史追溯到「百越時代」,以至於聲稱長江以南皆為越族之地,…;而韓國則認為扶餘、渤海、高句麗都是朝鮮古國,因而疆域一直要延伸到現在河北北部與山西西部,進而到「北平地區」,甚至百濟還統治了長江以南的越州。
倘若朝鮮二千年可考的歷史,因為幾十年受到中國統治,就能被「政治操作」,那麼越南主張長江以南為固有領土、韓國劃定河北於界內,自然也能理直氣壯。
事實是當代的公共輿論,以及政治層峰的發言,如果只抓住幾個歷史事實,隨即作為立論正當性的基石,不啻對「歷史」開了最大的玩笑。歷史經過簡化,成為種種宣言,無益閱聽者更接近過去,進而理解現在。
以韓國的歷史為例,儘管經歷過中國短暫的統治,卻不應忽視長期而言,當地百姓是否「願意」,並將自己視為「中國人」。筆者的研究興趣是朝鮮王朝(1392-1897)的歷史,約相當於中國的明朝(1368-1644)、清朝(1644-1912)。這五百年間,朝鮮基本上奉中國為宗主國,使用中國頒布的曆法,國王經由中國冊封,是素稱忠貞的藩屬國。廣義地說,這種互動模式同樣稱得上 part of China。
然而,由此就可以斷言,朝鮮國是中國明朝、清朝的一部分嗎?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朝鮮半島居民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確實可以找出這樣的例子,傳統中國將藩屬國稱為「外服」,直接統治的則是「內服」。朝鮮讀書人朴汝樑(1554-1611)曾說道「自有東以來之小中華,實無異內服於大明國。」認為朝鮮這個「小中華」雖然是「外國」,但無異於是大明國直接統治的內地。朝鮮中宗(1488-1544)也曾說「皇帝優待我國,無異內服」。
即使到了清代,相同的言論仍頻頻出現,例如清朝大臣馬齊(1652-1739)表示「朝鮮雖曰外國,無異內服。」因為中國官方通常優禮朝鮮,凡有請求,無不應允。遇上朝鮮世子出生,也會派遣使節,或慰問,或冊封,這些都非「海外諸國」可比,於是有「無異內服」之稱。
按照上述文獻的記載,中國對朝鮮國堪稱禮尚往來,和樂也融融,頗具大國氣象。令人遺憾的是,「友好」不是審視中朝關係的唯一視角,中國官員的刁難、勒索時有所聞。《朝鮮王朝實錄》或是朝鮮讀書人前往中國的見聞,種種或軟或硬,索取「人情」、「面皮」,也就是公然索取賄賂,史不絕書。朝鮮人稍不配合,中國人立刻疾言厲色,百般阻擾,橫生事端。
當朝鮮使者許篈(1551-1588)面對明國官吏公然索賄,只能感嘆「這人只知道貪心,完全不顧廉恥,名為中國人,但其實與野蠻人沒差別。」(此人唯知貪得,不顧廉恥之如何,名為中國,而其實無異於達子)
即使是中朝關係堪稱融洽的明代,朝鮮對「宗主國」也不是真心臣服。尹殷輔(1468-1544)說得直接:「我國遠在海外,中國雖說視同內地,然而藩邦遠國,怎麼可能全都視為內地呢?」(我國在海外,中朝雖曰視同內服,然藩邦遠國,豈得一一如內服哉?)
朝鮮是中國的一部分嗎?如果把目光投向朝鮮人繪製的地圖,答案似乎簡單明瞭。朝鮮人筆下的「中國圖」、「朝鮮總圖」是兩張圖,這是兩個分割的政治實體。
然而,歷史不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題,而是交錯複雜的過程。我們應該更認真審視朝鮮時代的地圖集,通常中國圖安排在朝鮮圖的前面,次序排列的先後,透露朝鮮世界觀的遠景與近觀。中國是「世界」,而朝鮮處於「世界之中」,這是地圖中沒能明白寫出的言外之意。
即使朝鮮國在政治上獨立,不受中國統治,但在文化上深受影響。朝鮮對內能夠行使主權,擁有獨立的司法審判權,雙方百姓越過「國界」也會遭到懲罰。但是,這都不妨害朝鮮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歷史,不是一刀切就能分得清清楚楚。
朝鮮讀書人與中國讀書人一樣,自小研修四書五經。漢字是朝鮮知識菁英的日常,吟詩作對、中國典故是理所當然。直至 18 世紀,約距今 300 年前,朝鮮讀書人才逐漸意識到:「我們應該優先學習朝鮮歷史,而不是中國歷史。」
朝鮮官員徐命膺(1716-1787)說:「朝鮮人學習中國歷史,對於朝鮮歷史則茫然不知。這好比熱衷於談論別人的家族歷史,而不瞭解自己的來歷。」(東人習中國之史,而其於東國世代則類多茫昧。如人好講他人之譜系,而不識自己之宗泒)歷史遠比想像複雜,這個領土上「不屬於」中國的國家,分享、體會同樣的過去(中國史)。
***
歷史學者葛兆光曾表示:「如果蒙古也始終想像成吉思汗時代的偉業,把蒙古的領土,不僅僅包含內蒙古,甚至包括整個歐亞,都看成歷史上蒙古帝國的領土,那麼會不會永無寧日,紛爭不斷?」
川普日前「韓國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一語,不論是轉述自習近平的原意,或是出於國際政治野心的刻意操作,都是極為不當的言論。因為這種政治綁架歷史的話術,都是強逼歷史「為人作嫁」,無視過去是變動、交錯、複雜的存在。
歷史與政治的關係之所以錯綜複雜,原因不外乎是來自過去的「線索」總能編織成令人滿意的樣子。日前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指出,中國正在重建「明代朝貢體系」,引起國際關注。現下又有「韓國曾屬中國論」,凡此涉及歷史的論述,乍聽之下震撼力十足,頗有道理。
但是,歷史真的是「現在反推」的「過去」嗎?也就是說,可以用「現在的概念」,詮釋「過去」嗎?
韓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事實是用當代「主權國家」的概念分析過去,無異綁架歷史。傳統朝貢體系的比擬固然浪漫,但也只是比擬而已。至於韓國是否「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答案關乎每個人的「定義」。回顧過去二千年的歷史,朝鮮確實曾短暫地被中國統治,但為什麼這不合比例的統治事實,就能夠當作「表述歷史」的基礎?
隨著國力消長,領土也會擴張收縮。川普的言論之所以讓人無法接受,原因是我們已學會,不能單從征服者的角度看待歷史,應該審視事件的全貌,再做合理的價值判斷。不應利用片段的歷史事實,做含糊的申論。同時,韓國是否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應考量當地居民的意願。
關於「韓國曾屬中國論」,本文提供了支持的例子,也尋覓出反對的聲音。歷史遠比想像複雜,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關係,始終是變動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究竟在甚麼程度上的「聯繫」才是「屬於」,答案見仁見智。不論如何,只有明確地將時間切在一個節點上,屏除「政治見解」,具體而脈絡化地分析,歷史學家才能涉入其中。你問我「韓國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我不知道,這是個政治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