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求學過程中有認真上公民課的讀者們,一定都知道:君主立憲體制的國家是虛位元首的內閣制,例如日本的天皇、英國的女王等。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歐洲,有個也是君主立憲的國家,虛位元首居然有兩位,更離奇的是,這兩位居然還都不是本國籍!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個故事首先得從安道爾公國(Principat d’Andorra)出現的歷史背景說起。
西元 9 世紀左右,當時的歐洲西半邊有兩股勢力隔著庇里牛斯山互相對峙,北邊是由查理大帝(Charlemagne;Charles Ier le Grand)所統治的基督教法蘭克王國,南邊(伊比利半島)地區則是由信奉伊斯蘭的摩爾人所統治的阿拉伯帝國。
總之,在安道爾的建國傳說中,查理大帝為了抵抗南方的伊斯蘭勢力北侵,便與當時居住在此處的居民合作,由在地居民作為嚮導帶領查理大帝的部隊翻越庇里牛斯山,進而趕跑了佔據此地的摩爾人。
也因為「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在地居民的努力」,查理大帝的繼承者最終讓此處獨立成一個小國家,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安道爾,並交由烏格爾伯爵(Count of Urgell)統治與管理。
故事說到這裡,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怎麼怪怪的,為什麼不是把安道爾地區直接併入法蘭克王國,而是給予這塊地區獨立的地位呢?
這是因為在這段時期,雖然法蘭克王國佔有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但也不足以強大到可以併吞周遭所有的地區,若是貿然對其他地區發動攻擊,很可能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為了王國的穩定,通常是將王國邊界外的地區直接分封給有權力的人,這些伯爵得到了「頭銜」後,王國內部還會向這些「封地」輸出大量的農民進行開墾並建立城堡,法蘭克王國因而可以得到「盟友」來作為與敵對勢力的緩衝區,除此之外也可以作為攻擊集結兵力的集合區,可以說是摸蛤仔兼洗褲,一兼二顧呀。
這個「被承認」為獨立國家的小國,如前面所說的,事實上是法蘭克王國與阿拉伯帝國的緩衝地帶,若是想脫離法蘭克王國的掌控,也有可能被黃雀在後的阿拉伯帝國攻擊,因此和同樣信奉基督教的法蘭克王國保持友好關係自然是首選。
不過讀者要知道,當時這些領地的領導人大多只是把領地當作財產的一部分,隨時都可以跟其他貴族交換財產(領土)的。
因為建立了教區,不久之後,烏格爾伯爵便將此處交由烏格爾主教統治,以交換鄰近色丹尼(Cerdanya)地區的土地,但是主教並沒有自己的軍隊保護此地,所以又在半強迫下被自願將治理權轉贈給了握有軍權的領主並請他的軍隊進駐一同共管此地。
想必大部人都知道,歐洲的皇親貴族常常會因為婚姻關係所以取得 B 地的合法統治權,之後法國的富瓦伯爵(Count of Foix)也就在聯姻下,輾轉獲得了安道爾的合法統治權。安道爾最終成了法國富瓦伯爵與烏格爾主教的共管之地。(政權與教權分開治理)
原本政權與教權互相制衡,但這樣相安無事的局面過了 400 多年,直到 13 世紀時,雙方還是對於安道爾的權力歸屬發生了衝突,最終在 1278 年由第三方亞拉岡王國(大致是現在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出面斡旋,簽訂了一個納貢協議書(Pareage)就此確定了雙方的共管權,今日安道爾國的疆界也在此時確定下來。
不過隨著時間不斷地前進,富瓦伯爵的子孫又不斷的結婚生子再生孫子,教權的部分依舊是烏格爾主教(加泰隆尼亞主教)掌控,但在 1607 年時政權卻轉為納瓦拉國王亨利(也就是法王亨利四世)掌控。
左上角代表烏格爾主教、右上角代表富瓦伯爵、左下角是加泰隆尼亞旗(圖片來源)
再繼續講解可能讀者們會昏倒。
總之,在法國君主制度被拿破崙推翻以後,法國元首的治理權今日由法國總統負責,所以安道爾現在是由法國總統與加泰隆尼亞主教共治(但正式職稱仍是親王),這兩位安道爾親王也因此都不是本國籍。
順帶一提,這個由法國和西班牙共管的小國,雖然在一戰跟二戰時都選擇和法國站在同一陣營,但可能是因為太小了、或是對外關係一直是由兩國代理,一戰結束後的對德和約(凡爾賽合約),身為戰勝國的安道爾不在列席國家中。
而二戰時快速襲捲整個歐陸的納粹德國,也因為安道爾的交通太不便利(當時對外道路只有一條)跟安道爾太小一點也不重要,甚至沒有從庇里牛斯山南下侵略這個小國,以上這些應該是查理大帝在給予這個小國獨立地位時未曾想過的吧。
至於在 1934 年時,這個雙親王國家曾經被俄羅斯探險家篡位的故事,就賣個關子下次再說給讀者們聽囉。
以上是本週的冷知識週刊,我們下週見。
[Mr. Satu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