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戰後臺灣籃球運動的大力推手:湯銘新

$
0
0

籃球是熱門的體育項目,許多人喜歡打籃球,更有許多人喜歡看籃球比賽。

回顧歷史,臺灣從日治時期引進籃球運動,到了戰後,由於政府與軍方的大力推廣,曾經掀起一波籃球運動的熱潮,而上海體專畢業的湯銘新先生(1928-2013),正是早期臺灣籃球運動的推手之一。湯先生本身球技超群,1948年來臺灣,擔任臺灣大學助教時經常打籃球,在他的口述歷史有一段紀錄: 

原設於杭州筧橋的空軍軍官學校,因國共戰爭,於民國 38 年遷校至高雄縣岡山鎮。民國 39 年間,空軍官校籃球隊來臺北比賽。我們幾個在臺大師大及附中任教的體育老師,由於常在一起打球,就買件黃色背心,縫上背號,組支「黃隊」(後改名為「師友」)來應戰;另外兩支參賽者是臺電、臺灣鐵路隊。   

師友籃球隊攝於1951年,前排左四的持球者為湯銘新先生。(來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賽球場地在新公園旁,為一日本時代所興築的網球場。由於日本人不提倡籃球,所以沒有適當的籃球場地可以因應比賽。我們就在網球場兩邊各豎立一個籃球架,暫時作為比賽之用。臨時改裝的球場根本沒有看台,但那四場球賽卻吸引很多觀眾,甚至連場邊的樹上都爬滿了人。 

時任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1897-1986)將軍是個籃球迷,他天天都來看球賽。四場比賽,我當球員打了一場球,另外三場則是執行裁判任務。

那時候,臺灣沒有合格的裁判,我是唯一一個通過上海市籃球裁判會考試的籃球裁判。

民國 37 年間,大陸上舉行裁判資格考試,我以體專應屆畢業生資格參加應試。當時有八十六個人報考,只錄取四人。首先進行規則筆試,接著是口試,然後考場試。

所謂場試就是在上海舉行的甲二組籃球比賽中,執行兩場裁判任務;一場使用中文術語,另一場則是使用英文術語。我以第二名通過測驗,因為考第一名的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的,英文比我好。上海當時為國家體育發展的中心,因此能在上海通過裁判測驗,本身的水準都是最高的。[1] 

以上這個故事,出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張啟雄、潘光哲訪問,王景玲記錄,2005 年出版)。湯先生為江蘇鎮江人,來臺後推廣體育運動不遺餘力,曾出任亞東女子籃球隊教練,帶領亞東女籃東征西討十七年,締造揚威海內外的佳績,並擔任過中華全國籃球協會秘書長、中華臺北國際奧會秘書長等體育界要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歷史工作,早期的訪問對象大多是黨、政、軍、外交、財經、學術界人士,後來陸續新增女性、企業、醫療、教育等相關人物,題材更為豐富多元,而這本訪問紀錄便是我國體育史的見證。

[1]原文出自:《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頁51-5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