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7 月 2 日凌晨,一名身處金閣寺修行的見習僧人,在主殿舍利殿放了一把火後失蹤。火光熊熊、黑煙密佈,驚動了寺內僧人、附近居民和當地消防人員。
火災經過一整天的搶救後,主殿及殿內的歷史文物全數毀於一旦,最後執法人員在寺後的後山找到那位放火、但已切腹的見習僧人(其後又被救活,不要問在下為什麼切腹原來可以救回)。
這次事件正是日本著名文壇作家三島由紀夫筆下小說《金閣寺》的故事背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金閣寺,正是當年放火事件後重建而成的建築。
金閣寺又名「鹿苑寺」,歷史可追溯至鐮倉時代,它原為公卿(西園寺家)的大宅,一直到室町時代初期,將軍足利義滿用領地向西園寺家交換大宅,並進駐大宅,將大宅命名為「北山殿」,此後,金閣寺便成為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築。足利義滿將軍死後,這座大宅被改建成寺廟,成為今天世人所熟悉的金閣寺。
金閣寺位於京都市的西北,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從京都車站出發的話,只有乘坐巴士 101 號或 205 號,在金閣寺道站下車,走 5 分鐘即到達金閣寺的門口。
庫裏、方丈、舟形石、鐘樓和唐門
從金閣寺的門口向寺內總門走,是一條鋪滿防滑碎石的直路,兩旁種有葉子半黃半紅的樹。穿過總門後,沿路走會見到右側兩幢建築物──庫裏和方丈。
庫裏是以前金閣寺的廚房,現時則為寫經的地方,為日本禪宗寺廟典型的建築特色;方丈為寺廟主持的起居室。兩幢建築附近有一些特別的雕飾,如舟形石和鐘樓等。據稱,鐘樓是鐮倉時期的產物,最初由公卿西園寺家所做。
從總門一直走到路的盡頭則是唐門,聽說當有特別活動時,唐門是方丈的出入口。在唐門旁則是金閣寺的售票處(金閣寺內的真正出入口)。
舍利殿
從售票處進入庭園後不久,即可眺望金閣寺主殿──舍利殿。
金閣寺屹立大水池的中央,周圍有松柏和其他半黃半紅的葉子襯托。大水池周邊築有矮小的圍欄,遊人只能在周邊欣賞金閣寺的光輝。金閣寺最漂亮的不僅是金碧輝煌的外觀,而是配合池中波平如鏡的倒影,景象堪稱一絕!這種景象的美,令人明白三島由紀夫對美學的瘋狂想法。
相傳,發生火災事件前的舍利殿,並非我們現在所見那麼金碧輝煌的模樣;相反地,當地政府重建後,令它生色不少,浴火重生。
舍利殿本身有三層高,據稱每層樓的裝潢分別保持了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及唐風時代的風格,一樓為公家風的寢殿造,二樓為武家造,三樓為禪宗唐風的建築特色,體現了融合公家文化和武家文化的北山文化,還加上了一些禪宗影響的特色。
此外,舍利殿牆身以金箔為裝飾,寺頂配有象徵吉祥的金鳳凰作裝飾。可惜,當年火災事件導致殿內文物如足利義滿木像、佛經等國寶毀於一旦,世人難以再目睹。
陸舟之松
在舍利殿不遠處,有一棵刻意被修剪成船模樣的松樹,趣怪碧綠,那就是陸舟之松,據說是足利義滿移植的松樹。晚年信佛的足利義滿刻意把松樹修剪成船的模樣,並朝向西方,意味着乘船前往西方樂土。有人計算過,如果陸舟之松真的是足利義滿移植的話,那麼這顆樹的樹齡相信有至少 600 年呢!
義満縁之泉
離開陸舟之松不久,就是義満縁之泉的所在地,義満縁之泉是銀河泉和巖下水的合稱。銀河泉現時為一個已乾涸的泉,泉的周圍有搭建具歷史色彩的簷蓬。巖下水則據說是足利義滿居住期間,曾在此煮茶招待賓客用。
龍門瀑布
在舍利殿的北面,有一個小瀑布──龍門瀑布。瀑布流水不急不緩,瀑布內放有一塊石頭。傳說,那塊石頭寓意為鯉魚,瀑布泉水正好打在鯉魚石上,帶出魚躍龍門的景象,因而得名「龍門瀑布」。
安民澤和白蛇之塚
從龍門瀑布往上走,就會見到大水池,這就是安民澤。
池的中央有一個小島,那個屹立在島上的小塔正是白蛇之塚。據稱,白蛇是最初公卿西園寺家的守護神,塚前放有的碗,就好像中國扔錢幣予金錢龜一樣,供人投錢,能把錢幣扔入碗內的人,其願望即可被實視。
夕佳亭和不動明堂
走到寺的後段,會見到有兩幢建築物,最先見到的是「夕佳亭」,其後為「不動明堂」。相傳夕佳亭的取名是源於「夕陽照射的金閣很佳」意思,以前是茶人的茶室。至於不動明堂,則供奉着佛教的不動明王。不動明王是佛祖化身,亦是溫泉守護神,保佑避開火災。現在若到不動明堂遊覽的話,遊客可以在那裡敲鐘祈福。
金閣寺在日本的歷史文化佔有很重要的席位,它保留了日本鐮倉時代和室町時化的文化特色。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把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更肯定了金閣寺的地位。如果想一睹金光閃閃的寺廟氣派,誠意推薦您去金閣寺一趟。
原文為《陸奥紀行物語》的〈金閣寺──浴火重生的北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