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可以借我錢回家嗎?」百年前,一樁詐騙駐華公使未遂的軼事

$
0
0
作者:馮先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這年頭,詐騙事件層出不窮,防騙宣導隨處可見。詐騙與反詐騙似乎已成我們日常生活無法避去的一部分。詐騙犯往往利用受害者的善心或貪念,騙取他們的辛苦積蓄。說到底,這些詐騙犯不願腳踏實地,只想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忽悠賺錢。當我們被要求隨時提高戒心,慎防不明簡訊或不明來電之餘,很容易喪失探究詐騙歷史之趣味。

其他犯罪活動,特別是竊盜,在歷史文獻或章回小說裡時常呈現極大的形象差異。《莊子》託盜跖與孔子之間的對話,批判儒家的禮教規範;孟嘗君靠雞鳴狗盜之食客,才得以從秦國脫困;《水滸傳》和《三俠五義》則對竊盜之輩充滿十足浪漫的英雄式想像。不管真實或虛構,這些故事說明,諸如竊盜之類的犯罪活動大多有相當長遠的歷史。

我們不禁想問,詐騙是否一樣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或許有人持反對意見,主張詐騙是近二、三十年順應電話、ATM、和社交 app 等科技發展而興起的黑色產業。更有甚者,前些日子的詐騙相關新聞讓無數鍵盤俠冷嘲熱諷台灣是詐騙之島。詐騙的歷史起源不光榮,也不可考。在這種事情上,臺灣人不能期待神州大陸的地方同志發揮各種故里之爭的精神,也不能期待韓國人和越南人堅持孔子身份的任性,大概沒有人願意和台灣搶這塊詐騙起源的招牌。

詐騙真的是臺灣之光嗎?事實上,詐騙犯罪不是科技高度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其歷史比我們想像得更長久。大約一百年前,紫禁城東南邊的東郊民巷就曾有一樁不成功的跨國詐騙軼事。

事件的主角是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aul S. Reinsch)。他早年在美國的政治學界非常活躍。除積極參與威斯康辛州的公共事務,他同時是美國政治學會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系的創始人之一。

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aul S. Reinsch)(圖片來源

1913 年,他接受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任命,前往北京擔任駐華公使。總的來說,芮恩施是位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外交官。與他有師生加姻親關係的 Horatio Hawkins 曾說,芮恩施有預感他不會活很長,想利用短暫的生命做出盡可能大的貢獻。[1]

駐華 6 年期間,他非常同情中國受列強壓迫的處境,對中國相當友善,希望能幫助中國發展。他認為,日本擴張在中國的影響力會危及門戶開放政策,損害美國的利益,也阻礙中國的進步。他一方面試圖幫助中國抵抗來自日本的政治壓力,另一方面熱心參與許多教育和文化相關的公益事業。

然而,中國在巴黎和會遭遇的困境,意味他在一個願意承認日本崛起的美國外交體系裡,是一個異類的存在。他只能辭去駐華公使一職。爾後,芮恩施接受北洋政府的委任,擔任財政改革顧問。華盛頓會議期間,他繼續以顧問的名義協助中國代表團。1923 年初,他因腦炎和肺炎併發,於上海辭世。

這起跨國詐騙軼事源於一封保存在威斯康辛歷史學會(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的信件。[2] 信件的日期不詳,而威斯康辛歷史學會的檔案學家初步判斷其日期應該是 1919 年。

某天,一位自稱芮姓第二十八世孫,名九虎的安徽人寫信給芮恩施。抬頭尊稱他為「恩施老家長」。九虎在信中訴說自己受家族的鄙視,但「數次承愛,託  恩護庇」,即便「陷困孽案,未遭究害」。他如果不是暗指美國公使干涉中國司法,便是阿諛恩施老家長宛如活菩薩,守護芮氏子子孫孫。

芮姓第二十八世孫,名九虎的安徽人寫給芮恩施的信(作者自攝)

此外,提到恩施老家長時,九虎特別挪抬以示尊重。由此可見,他多麼想表達對恩施老家長仰之彌高的崇敬之情。至於九虎為什麼與人對簿公堂,導致官司纏身,我們無從得知。

接著,九虎聲稱他先前得到恩施老家長的「面諭」,南下三江,沿路收取「丁費」,繳入溧陽縣(今江蘇常州市轄下)的芮氏總公祠。[3] 信裡說的「丁費」也許指丁稅。然而,丁稅早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已被雍正皇帝取消,改推行「攤丁入地」的方法徵稅。這種按人頭徵稅的方式得有非常完整且詳盡的戶籍資料,才有辦法貫徹實施。九虎怎麼收取「丁費」?向哪些人收?收到多少?最後繳進芮氏總公祠的數目又是多少?只有「面諭」,口說無憑,如何讓鄉民心甘情願掏銀子給陌生人?九虎的話充滿疑惑,讓人不解。

最令人困惑的是,恩施老家長和芮氏總公祠到底有什麼關係?芮恩施出生於密爾沃基市,是道道地地的(德裔)美國白人。他不姓芮,其中文名字芮恩施是 Reinsch 音譯而來。嚴格來說,芮恩施應是他的姓,不是名字。

芮恩施在中國相當活躍,與當時各界人士有不少通信來往。其中,數量較多的當屬總統府禮官蔡廷幹及外交部英文秘書嚴鶴齡。這是由於職務的關係,兩人需時常聯繫包括芮恩施在內的各國使節。點頭之交的孫中山也曾和芮恩施通信,但僅有兩封。除這封信之外,芮恩施和芮九虎間沒有任何通信。我們幾乎可以篤定地說,被尊稱恩施老家長的駐華公使壓根不認識這位「同宗」的晚輩芮九虎。承愛、護庇、面諭、丁費、芮氏總公祠云云,令人如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

阿諛奉承幾句之後,圖窮匕見,九虎終於表明來信的意圖。

原來,他自己遭逢父喪,需趕回家奔喪。人在異鄉,「兩手空空,然(燃)眉急用,無從告貸」。萬不得已,別無他法,只能冒昧轉而求助恩施老家長。恩

施老家長「臺前造就有素,必憫涸轍,扶危困而决以西江之水」,懇請暫借「帑金千兩」當作回鄉路費。九虎信誓旦旦保證,年內官司定讞,他必定返回北京將這 1000(銀)兩連本帶利奉還,絕對不辜負恩施老家長的大恩大德。信末落款處,九虎特別蓋上「孝黨」兩個大字的印章。當時北京是否真的有孝黨這樣一個民間社團,其實不是特別重要。

芮姓第二十八世孫,名九虎的安徽人寫給芮恩施的信,信末蓋上「孝黨」兩個大字的印章(作者自攝)

重要的是,九虎似乎想證明自己保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德行,時時刻刻將孝這個字放在心頭上。只是,行孝有時候需要經費的支持和鼓勵。

那麼,1000 兩是什麼概念?如何換算成今天的貨幣?

北洋時期的中國缺乏統一的金融制度,各地都有自己計價用的銀兩,甚至同一地區可能有好幾種計價銀兩,彼此間的換算十分複雜。我們姑且假設九虎指的是海關兩(Haikwan Tael/Hk. Tls.)。1923 年 7、8、9月的英鎊(£)對海關兩匯率分別是,1:5.78、1:5.86、1:5.90。[4] 這三個月的平均匯率是 1:5.85,而1000 兩大概是 171 英鎊(170.94)。

另外,根據經濟史學家戴建兵的統計,1925 年 1 美元($)相當於 0.75 海關兩。[5] 1000 兩相當於 1333 美金。再根據 Historical Currency Converter,1923 年的 171 英鎊可以買到黃金重量在 2014 年必須以 29140.85 英鎊才能買到。[6] 以同樣的方式換算,1925 年的 1333 美金則相當於 2015 年的 74921.27 美金。這兩種換算方式其實都存在爭議,不是非常精確。

不論如何,這給我們一個粗略的概念,當時的 1000 兩在今天是多麼大的一筆金額。從北京南下安徽,需要這麼一大筆旅費嗎?雖然孝道不能以金錢衡量其價值,但我們不得不說,九虎阿諛歸阿諛,獅子大開口討錢的膽子還是挺大的。

芮恩施是位非常忙碌的人,每天必須應付的事情非常之多。依照常理判斷,他應該不至於理會連清膚色和血緣都搞不清楚,就阿諛奉承,搬出芮氏總公祠攀親帶故的芮九虎。這樁百年前的跨國詐騙軼事應該是不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芮恩施不懂中文,所有中文照會或信件都會附上秘書的英文翻譯,一併呈交他處理。芮恩施將芮九虎的信件和英文翻譯都保留下來,說明他知道這件事。也許其荒謬到令人感到有趣正是芮恩施留存這封信的理由。

這件跨國詐騙軼事的結局應該是正面的。芮九虎沒有得逞,從此與恩施老家長失去聯繫,我們無法知道他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他的行徑證明一件至關重要的事:詐騙不是台灣人的專利發明。詐騙也許不如竊盜等其他黑色產業那般源遠流長,但也有一段不算短的歷史。不論如何,我們還是得提高戒心,慎防不明來電或簡訊吧。

 

[1] “An interview with Mr. and Mrs. Hawkins by Dr. Paul Knaplund”, Hawkins Additions, Tape 310A No. 4, Paul S. Reinsch Papers, 1835-1924, 1963, 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

[2] Rui Jiuhu to Paul Reinsch, unknown date, Paul S. Reinsch Papers 1835-1924, 1963, Wis Mss VO Box 7 Folder 6, Wisconsin Historical Society.

[3] 根據哈佛大學的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China Historical GIS),晚清民國時期,江西和浙江境內有幾處地方皆叫三江。我們目前很難確定芮九虎信裡指的三江到底是哪裡。China Historical GIS

[4] 〈本季海關銀兩匯價表〉,《上海貨價季刊》,1923 年第 3 期,頁 26。

[5]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1890-193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82 頁。

[6] Historical Currency Converter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