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這幾年為了執行科技部專題計畫「十八世紀東亞的博物學交流」,常會往日本跑,最常去的城市就是京都、大阪及東京。除了固定正經八百地埋首在京都大學的農學部圖書館或東京大學的總合圖書館,查閱人參史資料外,最常待的地方就是書店。 不知從何時起養成的習慣,只要去一個新的城市,一定去看該地的書店。不論是新書店或古書店,在那消磨大半天,總是每次旅行最愉快的體驗。相較於京都及大阪,去東京的次數少了許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景點不是淺草寺、上野公園、東京鐵塔、明治神宮或皇居,而是神保町。 通常我一到神保町站,會從A7出口上去地面的白山通り,之後右轉,走不到兩分鐘,就會看見這條路和靖國通り的交叉口。再往右轉是我常去的路線,順著靖國通,光是這條街就夠你逛的。這附近有大大小小一百五十幾間古書店,我常光顧的店有:古書店叢文閣、大雲堂、明倫館、一誠堂、小宮山、一心堂,以及新書店三省堂、東方書店。 我習慣一去就找家店拿份最新的神保町書店指南地圖,這是一份「神保町古書店聯盟」所出的指南,裡頭有各家書店的位置,並以色塊做書店書籍特色的區隔。除了少數以藝術、生活、美學、自然科學為主題的書店外,大多數古書店都有人文類的書,尤其是歷史的書,所以幾乎每間書店都有我感興趣的主題可逛,差別只在數量多寡。 這裡頭,我最喜歡的古書店是一誠堂,學術書極多。這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老店,創立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九○六正式進駐東京,一九一三年才遷移至此。這書店主打人文的和書及西洋書,是我見過這附近歷史類,尤其是東洋史書籍最多的一間老店。大門左右兩側有櫥櫃,裡頭展示一些珍品書籍。一進裡頭,你肯定會被兩旁到頂的書架給吸引,由於空間夠大,分類明確,在裡頭逛起來相當舒適,絲毫沒有傳統逛擁擠、霉味撲鼻舊書店的壞印象。我最喜歡進門到底左側靠牆的那排書區,那有數量龐大的中國史、日本史、韓國史,及各種交通史、對外關係史。也有各種風俗、傳記、鄉土、地方志,或佛教、神道教的宗教類書籍。 去年的東京行,原本是要找看看有沒有東亞「味の素」的舊書可買。可惜這類書流通得太少,跑了好幾家,都沒見著,卻是在找書過程買到不少還不錯的物質文化及醫療史的書,像是宇賀田為吉的《煙草文化誌》。還買到一九三二年發行,廖溫仁的《支那中世醫學史》。當時這書售價只要八圓,現在可是要日幣八千圓。 當然,若非有特定書要找,多隨意逛逛,常會有意外收穫。這條街上很多書店,還是有許多平價書或特價書,文庫本當然不用講,一般書店都會堆在門口賣,一本一千或兩本一千的都有。去年九月那一次,在大雲堂門口就買到只要一千日幣的《旅の風俗史》,幾乎是原價一半,卻跟新書沒兩樣。 第一眼在神保町古書店見到富田昭次的《旅の風俗史》,就深深被這本書的封面給吸引,各種色彩鮮豔的城市地景、廣告招牌、世界地圖、旅遊景點及旅行案內的海報、明信片、書封照片將「旅の風俗史」這幾個黑體字包在封面中央,叫人不打開都不行。當然,會吸引我的絕不僅只有圖像,而是「旅」這個字眼。這些年我最積極蒐集的書除了日記之外,就屬旅行的歷史書籍了。打開目錄,映入眼簾的目錄有分似曾相識的熟識感,怎麼和我那本《島嶼浮世繪》有點像,我用三十六個關鍵詞寫日治臺灣的社會生活史,富田昭次則是以二十個條目寫出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東京的富田昭次,曾擔任過旅館專門雜誌的總編輯,是日本相當活躍的旅行作家及旅館/飯店史達人,經常在雜誌發表旅行史散文。他的著作豐富,說他是旅館史專家一點也不為過,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就著書不斷,至今已累積有近二十本的相關著作,幾乎每年都有新著。像是《東京希爾頓飯店物語》(1996)、《最高級的飯店所隱藏之秘密》(1997)、《日本的民俗文化:重要無形的民俗文化財的世界》(1999)、《鄉愁‧飯店物語》(2000)、《國會東急飯店的故事》(2000)、《「極致」的飯店》(2002)、《飯店與近代日本》(2003)、《東京的飯店》(2004)、《從美術明信片看近代日本》(2005)、《飯店的社會史》(2006)、《捕鯨男──天才飯店經理麥可‧近藤的生涯》(2006)、《旅行的風俗史》(2008)、《一個人的飯店的快樂》(2009)、《一本就懂的飯店服務學》(2011)、《旅館博物誌》(2012)、《一百個飯店故事》(2013)、《日航東京飯店的婚宴》(2013)、《追求理想的飯店:皇家公園飯店的和魂洋風的服務》(2014)。 《旅行的風俗史》(台版譯為《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只是他諸多旅館著作中的一本,但卻不像其它著作只寫旅館,這本書基本上將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史做了完整的描繪。二十個主題涵蓋了:待客之道、溫泉、度假村、神社、風景名勝、飯店、外國人看日本、登高、電車、鐵道旅行、飛機、客船、旅遊雜誌、海外旅行、上海、大東京。 作者雖然非歷史學家,卻「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地蒐羅了從明治到昭和年間的各種旅行史料,舉凡檔案、文人遊記、日記、圖像、明信片、宣傳單、廣告、旅行指南、旅遊雜誌、官方文書、博覽會誌,此外還參酌了當代的部分旅行史研究。這種功夫基本已經不輸給當代專業史家。 促使作家寫作的動機千百種,我是因為讀了吳新榮的日記才開始注意日治臺灣的生活史;而富田昭次本書則是因為一幅畫,一幅我們也熟悉的畫家吉田初三郎所繪的鳥瞰圖,他由原先旅館的歷史轉而踏上了近代日本旅行的歷史。那是寫出該書的十幾年前,他在某條古書街見到這位畫家的作品,他描繪道:「如同畫卷一般的橫長畫法,內含許多誇大的部分,充滿著虛擬的氣息,但另一方面,又討人喜歡。……還讓人覺得:『啊,我想去這個地方。』」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以富田昭次個人蒐羅的史料為基礎,藉以呈現出近代旅行的樣貌。他希望能夠讓讀者享受一趟歷史的時光旅行,鳥瞰近代的旅行風俗文化。 然而,日本近代的旅行生活,與此刻的我們究竟有何關聯。原本陌生的我,讀完此書,卻有著豁然開朗的感覺。沒錯,就是這種氛圍,這種當時整個東亞大致都有的氛圍,我們或許可以稱這個時代為「觀光時代」。 要理解「觀光時代」的特色,我們可能要有點全球史的視野,將眼光放在整個東亞的旅行史。閱讀旅行史幾乎就是閱讀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城市生活史。 旅行的文化史是近來史家關注的焦點。看看二○一四年一場中研院近史所舉辦的「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的場次就知,光是會議上討論有關旅遊的論文就有以下主題:「城市指南與二十世紀青島的空間變遷」、「城市、避暑與海濱休旅:晚清至一九二○年代的北戴河」、「民國時期蘇州旅遊業與旅館業的變遷」、「《中國旅客》:旅遊工業、印刷文化與近代中國」、「中國旅行寫作在前線:南京時期」、「旅客遊觀與市民城居的雙重變奏:近代華文上海指南書刊的編纂策略」、「中國指南在日本:一九三一前後」、「近代日本的城市指南與中國印象:北京、天津」、「重閱《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無場所性的城市觀景窗」、「清代北京的旅蒙商」、「從《都門紀略》到《北平旅行指南》:北京旅遊資訊的近代化歷程」。這些文章區域橫跨了近代中國到日治臺灣,課題囊括了旅行指南手冊、城市、旅館業、旅行業、旅遊雜誌等,之所以受當代史家青睞,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些反映了當時的城市文化與現代性,不僅具有全球化現象也有在地特色。 甚至有歐美史家以旅行為題材,計畫編纂出一套大學的世界史教材。西雅圖大學歷史系的Tom Taylor就是代表人物,他打算編的通史每一章包括一個旅行的故事。受到這樣概念的影響,我也曾經在歷史系的課上設計了「行旅者的世界史」十二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透過行旅者的角度,以十二個故事,講述世界史的近代變化、人類歷史的網絡聯繫與文化相遇。這些主題分別是:(1)想像異域:朝鮮燕行使與燕行錄、(2)閱讀一四九三:白銀時代的明清中國、(3)塑造消費品味:晚明的旅遊文化、(4)中英禮儀衝突:馬嘎爾尼使華團、(5)人參與帝國:耶穌會士杜德美的人參書寫、(6)茶盜之旅:植物獵人福鈞、(7)近代中國最慘的內戰:太平天國、(8)外國人眼中的晚清飢荒:「丁戊奇荒」、(9)看見十九世紀台灣:李仙得的台灣紀行、(10)事件、經歷與神話:義和團運動、(11)邪惡的戰爭:一戰百年、(12)跟著林獻堂去旅行:始政四十年博覽會。誠如Taylor所說,正是這些故事塑造或闡明了我們的世界史,旅行的故事勾勒出人類歷史本質的彼此關聯和跨文化互動。 在此脈絡上去看富田昭次的《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有助於我們去理解書中各種單篇故事的背後時代意義。富田昭次相當精確地掌握到近代日本旅行生活史的各種面貌。近代的旅行產業、文化、文明,是在廣大世界的支持下發展成形。近代旅行的多樣化,也是鐵道、輪船、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以及住宿、觀光設施的整備,加上風光明媚的自然景觀、風景名勝、名產料理等豐富的觀光資源,與各種搔弄旅情的媒體宣傳及背後辛苦勞動的工作者,一起構築起來的地景。 因此,透過富田昭次之眼,我們認識到:原來明治時代以前,一般民眾是禁止自由旅行的。由明治到大正時代,隨著時代的推進,旅行變得更為大眾化,較以前更為普及,對於飯店及飯店接待狀況的關心程度也逐漸升高。怎麼由早期令人苦惱的給服務生或女招待的茶水費,到一九二五年演變為「日本旅行協會」開發出使帳單名目透明化的優待券,得以讓客人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飯店的服務,本身就是現代性的表徵。 而溫泉也非自古以來就觸手可及的地方,直到近代之前,溫泉都是特權階級的獨佔物。日本的海水浴場,最早並非以休閒為目的,而是第一代陸軍軍醫總監松本順發現了海水浴在醫療上的效能。神社參拜的便利性與鐵道開通及電車的出現有直接的關聯,名勝情報的流通則與美術明信片在大眾之間廣為流傳有關。此外,一九二七年日本新八景的票選原來票數遠遠少於同年在臺灣舉行的相同活動,而且沒被選上的景點當地居民,為此還表示不滿與抗議,審查委員因為這些舉動還特地前往落選地撫慰居民,報社更順應民意,另外選了日本二十五景及日本百景。 透過《觀光時代》,我們還知道了一些旅行史上的重要大事紀,像是第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誕生於神戶、一九○六年就公布鐵道國有法、一九一一年日本橋改建為石造拱橋、一九一二年日本旅行協會成立、一九一三年吉田初三郎完成鳥瞰圖處女作、一九一四年東京車站開始營運、一九一八年第一條纜車在奈良運行、一九二三年長崎至上海一週兩航班、一九二四年雜誌《旅》創刊、一九二九年太平洋女王淺間丸出航、一九三○年超級特快車「燕」通車、一九三一年東京航空運輸開始採用空中小姐、一九三四年瀨戶內海、雲仙等地成為日本最早的國家公園、一九三四年新宿已經有「日本第一人群聚集處」的稱號、一九三八年東洋最大商業飯店第一飯店開幕、一九四四年旅行證明制度開始實施,長距離旅行需要有證明書才能出發。 然而,這些日本旅行史的細節並非只是遙遠的日本史。其實,對近代日本的理解,就是對日治時期台灣的理解。看看日本,想想台灣,近來學者的研究也逐漸開啟我們對於日治台灣旅行文化的重新思考。 研究日治台灣觀光史著稱的日本學者曾山毅曾說:「觀光產業做為一種近代性的裝置被導入台灣的同時,亦反映出來自宗主國日本的文化影響。」換句話說,日本旅館或料理店的擴展、溫泉的開發、地名的日語讀法及變更、日語書寫的旅遊指南等,在在顯示出殖民地台灣的觀光產業實為內地延長的側面。至少在日本旅行者的視線中,台灣的旅遊實況是這樣呈現的。在台灣所能提供的藝妓表演、日式料理、溫泉浴等,與日本內地並無二致。 有意思的現象是,曾山毅還提到一九三○年代以來,日人與台人工資差距逐漸縮小,台人所得提高影響台灣社會甚大,有許多消費活動就是花在觀光與休閒娛樂,這從鐵道利用普及化可以看出。可見,即使在台位居統治階層的日本人在觀光產業領域握有主導權,但台灣在某些地方仍發展出足以與之抗衡的台灣式旅遊文化(寺廟觀光與「本島式」住宿設施),北投溫泉區的發展就是其中例證。這種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彼此關係,頗值得繼續關注。 同樣地,台大歷史系教授呂紹理的《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麥田,2011二版)點出了日治台灣旅行文化發展的結構性因素。他認為旅遊「制度化」正是旅行活動最重要的發展方向與特質。就外在因素而言,生活作息型態改變、星期制時間系統的出現為旅遊活動提供了時間誘因;交通網路的細密化和交通工具的快速提高了旅行活動的效率;殖民政府希望藉由旅遊使人們觀看到殖民統治的進步,這股政治力則成為制度化的重要推力。而內在方面,旅遊機構的誕生、旅館系統的出現,以及旅遊手冊的發行,則為旅行提供更方便的條件。這些都是使得旅行朝向制度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然,要瞭解作為現代性表徵之一的「觀光時代」,絕非僅靠旅行生活,可能還要多加理解當時的政治文化、城市、日常生活、消費、飲食、醫療、公共衛生,甚至博覽會才有可能。 然而,閱讀《觀光時代》也可以不用像我一樣,以歷史研究者的眼光,將此放在如此框架下理解,讀者隨意翻開任何一個篇章,都能從中找到許多有趣的旅行史片段。如同富田昭次在書中後記所說:「旅行的樂趣,當然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體會。」閱讀這本書就好似進行一場近代的歷史之旅。期待哪一天,有像他一樣的作者,能生動地寫出屬於我們自己台灣的旅行生活史。在此之前若看《觀光時代》還意猶未盡的話,讀者可以參考蘇碩斌教授編的《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台灣的觀光文化》(群學,2012),或許可以從中讀到更多與「觀光時代」有關的故事與論述。 更多故事: 轉型正義:民主化的西班牙這麼做,臺灣可以如何借鏡?(二) 2015-03-02 12:13:24 1 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岡山教會牧師蕭朝金 2015-02-28 12:59:56 1 【沒有名字的人】五個平埔族年輕人的自我追尋:(5/5)我來自恆春,馬卡道族 2015-05-29 10:54:42 1 【認識古埃及系列之三】第一中間期(2150-2040 B.C.) 2015-03-16 12:36:27 1 將軍之決心:德川吉宗的進口替代政策與「朝鮮人蔘國產化」的嘗試 2014-09-17 20:38:39 1 「時間」的歷史 2015-03-28 21:27:52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