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肉的道德勸說
出身阿姆斯特丹的彼得.阿爾岑(Pieter Aertsen),是16世紀法蘭德斯派畫家,風俗畫的先驅。16世紀後半葉,他停止製作宗教畫,轉而描繪農民生活,尤以對市集和廚房景象的描繪聞名。這件作於1551年前後的畫作,似乎不單單只是描繪肉舖,還暗藏豐富的元素和意義。...
View Article【吃的文化史】日式咖哩飯的誕生(上)
大家看【鬼的歷史】時,是否覺得有點餓呢?來盤咖哩飯吧! 國民美食 咖哩飯在日本相當流行,流行的程度甚至超過握壽司和鰻魚飯。根據近幾年的調查,超過一億的日本人每個月至少吃四次咖哩飯,這只是上館子的次數,在家食用的咖哩包、咖哩粉還不算。...
View Article【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那些女王也無能為力的事
這幅描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晚年的畫像,推測完成於17世紀初期,畫家已不可考。畫中的各種元素充滿寓意,你能推敲出畫家想透過這樣的女王形象告訴我們什麼嗎?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View Article戰時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專訪《總力戰與臺灣》作者近藤正己
訪問記錄:翁稷安(臺大歷史所博士) 近藤正己教授的《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於去年十月在臺出版中譯本,是臺灣歷史學界的盛事。這部寫成近二十年的研究,如同吳密察教授所言,「仍是日本殖民時代後期臺灣史必讀的鉅著。」在中譯本問世之後,終於能跨越語言隔閡,呈現在華文讀者面前,必將激起學界更多的對話和討論,提供人們對於臺灣的過去與當下,更深入的理解。...
View Article回到倫敦喝一頓:英國酒館的歷史(下)
上集:回到倫敦喝一頓:英國酒館的歷史(上) 早期的 Alehouse 十四世紀以後,很多家庭式間歇性經營的酒館開始走向專門化持續經營,標誌之一是釀酒與銷售明確分工了,也就是這些酒館不再銷售自家釀酒,而是改由專用的釀酒商(Brewer)供應酒品。...
View Article【台語原來是這樣】有人說你「厚筋」是什麼意思?
自從開始〈台語原來是這樣〉的詞彙蒐集旅程,一有機會便會跟長輩們聊天,希望可以從中學習到更多有趣或是漸被遺忘的詞。這些詞彙不一定要是歇後語,有可能是獨具特色的聲調、有其歷史意義的外來語,或是具有雙關語的詞彙,都足以吸引我們注意。...
View Article一杯紅茶的代價(4):令人頭痛的茶樹之謎
來自蘇格蘭的年輕人 1845年夏天,大清帝國,福州。 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站在碼頭上,要求苦力務必小心搬運他蒐集來的各類牡丹與植物標本。他有著高聳的額頭,兩邊蓄著鬢角,眼瞳中閃爍的光芒,透露出他的異國身份。 這位年輕人來自蘇格蘭,名叫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 1812-1880),他是一名植物獵人(plant hunter),受英國園藝學會委託,到清帝國蒐集觀賞用植物。...
View Article【國父「們」的故事】 武昌起義篇(4):波折不斷的起義前夕
1911年9月 四川爆發保路運動 清政府於是派遣湖北省軍隊入川鎮壓 這導致湖北防務異常空虛 而駐守在武漢三鎮,尤其是政治中樞─武昌地區的新軍 則早充斥著文學會與共進會,這兩大新軍革命組織的成員 在與宋教仁取得聯繫後 文學社與共進會在1911年9月24日召開聯席會議 並決定在10月6日於湖南、湖北兩省同時發動起義! 但就在會議進行的同一天晚上,一場意外卻緊接著發生……...
View Article閱讀「觀光時代」:在神保町遇見《旅の風俗史》
作者: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這幾年為了執行科技部專題計畫「十八世紀東亞的博物學交流」,常會往日本跑,最常去的城市就是京都、大阪及東京。除了固定正經八百地埋首在京都大學的農學部圖書館或東京大學的總合圖書館,查閱人參史資料外,最常待的地方就是書店。...
View Article笑甚麼,你也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港人的身分認同
文/鍾偉健 民族建構的核心就是形塑身分認同。所謂主體性,說白了便是群體首要之身分認同。香港民族建構就是希望以歷史述事、公共事務、大眾文化建立以香港為界限的身分認同。在建立主體性的時候,多重的身分認同卻難以避免互相排擠。中華民族認同是建立香港人主體性的第一障礙。此文欲展示中華觀念由「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軌跡,指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並非必然和必要。藉之反思當下香港人的主體性該何去何從。...
View Article英國人如何學歷史?──英格蘭地區的中學課綱
翻譯/說明:曾怡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近日我國課綱微調一事引發激烈討論,甚至連筆者今年暑修上課時,美國客座教授也對此頗為關注。由於筆者的研究興趣為西洋史,加上去年夏天至英國遊學之經歷,使筆者想要翻譯英國教育部公佈之國家統一課程綱要,提供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View Article【冷知識週刊】第三十號:嗅覺──被遺忘的感官
如果惡魔讓你選擇一種必須拋棄的官能: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大概很多人都會想:「相對於看不見、聽不到與嚐不出酸甜,聞不到香臭應該也無傷大雅吧?」而做出拋棄嗅覺的決定。嗅覺似乎在生死交關的瞬間不太給力,但你知道嗎?許多時候我們的感官與行為都受到了嗅覺影響。 先來做個小實驗吧。...
View Article日本人如何學習世界史:來自日本的高校歷史課綱
翻譯/解說:陳志剛(臺大歷史系學生) 翻譯緣起: 「世界史B並非為了詳細而專門的學習世界歷史而存在。導引學生對於世界歷史的興趣與關心⋯⋯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考力,這才是世界史B這門科目的意義。」—日本歷史課程綱要 科目的性格...
View Article【鬼的歷史】十八世紀的「吸血鬼風暴」 ──那些令鬼喪膽的人們
看到Emery大的神作〈殭屍 = 不插電的生化除濕機?〉,我愣住了── 我看著手邊的資料,發現我們根本就是在說同一個故事啊!十八世紀的歐洲大家也都在流行挖墳掘墓啊!挖開之後也都發現屍體沒有腐爛啊!於是大家就開始傳言妖魔作祟所以對屍體千刀萬剮阿!之後大家又開始指認自己看不爽的人是吸血族然後把人活活釘上木舂啊!根本一模一樣啊! 那誰來告訴我三百年後這造成的是什麼樣的差異啊啊啊~~~~~?!!!...
View Article香港人千年史(四):戰後香港之普羅本土意識
有異於定居香港的華人精英,開埠初期的華人勞動階層不少都只視香港為暫居之地,大多希望賺夠一定積蓄後返回在中國的故鄉。不過隨着香港經濟日趨工業化,臨時的外判工種逐漸為長期僱用的工作所取代,勞動階層居港的年期亦越來越長。他們不再只視香港為旅居之地,不再認為香港社會的種種問題與己無關,漸漸學會為此時此刻的社會議題勇敢抗爭。...
View Article【電影、城市與歷史】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澎湖與高雄間的漂泊
世人喜歡比較楊德昌與侯孝賢的創作風格,前者精準、富批判性與現代感,後者沉緩、側重難以名狀的幽微詩意,但因為承襲了新浪潮電影的特質,擁有共通的底蘊,特別擅長刻畫時代氛圍,描繪青春的失落與社會的躁動。...
View Article【鬼的歷史】讓我們下地獄之三:陰間官府的潛規則
在城隍廟中,往往可見巨型的「算盤」高懸前樑之上,象徵陰間之神對於死後審判的詳細清楚,無所遺算。例如台南的著名古蹟「台灣府城隍廟」,正殿高懸的大算盤,兩側刻寫「善惡權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而城隍尊像的頭頂上,一幅筆力蒼健、氣勢恢宏的「爾來了」匾額,正昭示誰人都難免一死,陰間等著你來報到,罪業等著你來償銷!但是陰間的神靈鬼吏真的都如此公正無私、嚴厲冷酷且毫不容情嗎?...
View Article【鬼的歷史】Wayab:馬雅鬼門開
編輯部的話: 萬眾期待之中,馬雅人的粉絲頁「馬雅國駐臺辦事處」終於開張! 歡迎舊雨新知前去捧場! 農曆七月是台灣民間的鬼月,人們相信許多超自然力量會從陰間到人間遊蕩。因此,長輩總會告誡小孩不要靠近水邊、盡量不要出門等。但是,你知道我們馬雅人也有類似鬼月的時節嗎? 馬雅文化有好幾種不同的曆法,例如累加天數計算時間的長紀年曆(Long Count)、宗教祭祀用途的卓爾金曆(Tzolkin)等等。...
View Article【鬼的歷史】美麗的誘惑:宋代女鬼的形象
作者:徐欣宇(政大歷史所碩士) 說到女鬼,讓人印象最深的大約是蒲松齡《聊齋誌異》的小倩吧。但實際上女鬼的形象千變萬化,不同時代也有其各色形象,像唐代的女鬼,大多是靈魂出竅的美少女,都已經變成植物人了,靈魂還會死心蹋地跟著情人,甚至跟情人結婚生子,最後成就美好良緣。但是宋代的女鬼呢?嗯,一般來說,比較淒厲。可能……長這樣: 但是要勾引主角,尤其是書生的時候,突然會長得比較正:...
View Article【吃的文化史】日式咖哩飯的誕生(下)
上一篇中我們談到了咖哩因為北海道開拓的關係,加入了「三種神器」(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而且日本人吃咖哩還配醬菜,盡量讓咖哩的味道變得熟悉。 這一週我們來看看咖哩如何在日本社會普及開來,主要透過食品工業的技術和軍隊的伙食,讓日式咖哩成為國民美食。 速食咖哩 明治維新也促成了食品工業的發展,將咖哩做成咖哩粉,變成速食咖哩,讓咖哩得以進入一般民眾的飯桌。...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