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緬甸剛從東吁王朝滅亡後的分裂局勢中重新統一,新的雍笈牙王朝沒有選擇休生養息,反而集結重兵揮師暹羅,入侵了當時暹羅的首都阿瑜陀耶城。然而,雖然緬軍得勝洗劫暹羅,卻也同時惹怒了乾隆皇帝,與中國的戰事陷入膠著。
由於要應付中國的威脅,緬甸把主力軍對從暹羅調回,這就給了暹羅喘息的機來奮力對抗緬甸,最後終於復國成功,而整件事背後的大功臣是一個父親來自中國潮州的華裔將軍——鄭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故事得清朝初年開始說起。
根據《澄海縣志》記載,當時潮州「土田所入,雖有大年,不足供三月糧。」這些移民到東南亞的潮州人,大多都只帶著隨行的小家當,就離開故土,移民到東南亞。像是潮州的民謠「無可奈何蒸甜粿」,就反應了當時人民因生活困頓,無奈遠走他鄉的心情。這些移民在每年的秋季,順著東北信風乘船到暹羅,歷時一個多月。甜粿耐於存放便成了在船上的糧食,蒸甜粿則代表了被迫離開家鄉,渡過黑水的惆悵。
雍正年間,一個年輕人也在紅頭潮州船隊的帶領下,來到了暹羅。他名叫「鄭鏞」,他先是在阿瑜陀耶城販賣水果,做些小生意累積財富,後來又開始承包賭稅,因此慢慢發達,並娶了當地婦女為妻、結交了當地權貴,在當時華人移民中鄭鏞算是十分幸運的。
1734 年,鄭鏞的兒子出生了,取名為「鄭信」。關於鄭信的早年,我們並沒有太多信史記錄,但有傳說他在出生後,因為遭到莫名出現的巨蟒纏身,被鄭鏞認為不祥,最後將他過繼給暹羅的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
鄭信出生於華人移民家庭,卻從小在貴族的環境長大,因而接受了泰國傳統的寺院教育,又以大臣之子的身分進入皇宮擔任御前侍衛,因為表現優異被委任為達府的軍政長官,封爵披耶,所以又被稱作「披耶達信」。
1766 年,當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正在被緬軍圍困時,鄭信奉命率領軍隊從達府出發增援首都。鄭信好不容易抵達皇城,準備抗擊敵人救援,卻不幸作戰失敗,鄭信被關在城外,進退兩難。於是,鄭信帶領著 500 名由泰人與華人組成的部隊,連夜衝出緬軍包圍,沿著湄南河乘船撤退。當他們的船隊抵達曼谷時,剛好遇到了黎明。
黎明之時,鄭信被光影下的曼谷城的景色所感動,於是把曼谷和對岸的寺廟稱作黎明寺。後來為了紀念這次事件,這座黎明寺被改稱作鄭王廟(今天看到的鄭王廟是後來曼谷王朝時期增建的)。
根據泰國史書《御定本編年史》記載,突圍而出的鄭信帶著士兵們一路撤退一路攻擊緬軍,在巴真府時遇到一隻約有 200 人的緬甸小部隊,鄭信兩路夾擊,把對手打的狼狽敗逃,這場勝利鼓舞了許多逃難在外的暹羅人民,紛紛加入鄭信的軍隊。
鄭信最後撤退到了泰國東南部的羅勇,在 1767 年 2 月,軍隊從原本只有 500 人的小部隊迅速發展到上萬人。為了復國,鄭信在當地自立為王,獲得人民支持。但羅勇城當地的軍政長官卻懷有二心,所幸馬上被鄭信察覺,彌平了一場內亂。
稱王後的鄭信從羅勇開始,向另一個沿海城市尖竹汶城進軍,該地是一個商業大城,每年有來自各國的商賈雲集買賣。鄭信寫了一封信給當地的軍政長官,要求合作抗緬,卻遭到拒絕。因此被迫同室操戈,用武力占領尖竹汶城。
開戰前,鄭信命令所有士兵把鍋子砸爛,宣示若不攻下該城,軍隊將無以為繼。他騎著戰象,衝鋒陷陣,帶頭殺進尖竹汶城。攻城結束後,暹羅東南沿海的城市大多也都決定歸順鄭信。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鄭信已經擁有 100 艘戰艦的強大海軍,開始揮師北上要趕走緬甸入侵者。
由於緬甸的主力軍被調回對抗中國,鄭信很順利的收復了阿瑜陀耶城;看到自己的戰利品拱手讓人,緬甸國王又再次派遣軍隊進犯,但這次的暹羅已經不同凡響,鄭信的軍隊成功守衛住國家,驅逐了緬甸軍隊。
然而,趕跑外族侵略者後,國內仍有許多割據勢力拒絕向新王鄭信臣服。
1770 年,鄭信用了兩年掃平所有分裂割據的勢力,讓暹羅重新復歸統一。但由於舊的都城阿瑜耶陀被緬甸破壞殆盡,因此鄭信決定在吞武里建立皇城,史稱「吞武里王朝」。
統一的暹羅開始將眼光放到國外,文化相近的寮國自然成為暹羅擴張版圖的首選。當時的寮國有永珍王國以及龍坡邦王國,暹羅聯合了龍坡邦王國進攻永珍,最後這兩個小王國都被納為暹羅屬國。
而衰弱的柬埔寨也成為暹羅擴張的目標,不過嚴格說起來,暹羅是重新奪回控制權。暹羅在上一個王朝曾經控制過柬埔寨,但是由於緬甸進攻導致滅亡,此時的柬埔寨短暫獲得獨立。
鄭信復國後,曾寫信要求柬埔寨國王烏迭二世(Outey II)照往例進貢,卻被柬埔寨以不承認鄭信為暹羅正統而拒絕。1771 年,暹羅進攻金邊,成功控制柬埔寨。
根據泰國民間傳說,鄭信晚年時因為精神問題,開始變得迷信而暴躁,自稱自己是未來佛,要求僧侶承認他的須陀洹果位,引發教派分裂,鄭信開始迫害反對他的僧侶。
與此同時,他不斷對外征伐也引起大臣不滿,對此提出建言的大臣竟然遭到鞭打的嚴刑峻罰。根據《御定本編年史》記載,1782 年暹羅爆發宮廷政變,鄭信被囚,最後被卻克里將軍處死。
卻克里就是後來建立曼谷王朝的拉瑪一世,他為了維持與清朝的關係,卻克里冒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因為父親亡故,因而繼位暹羅國王。清朝不疑有他,就一直把曼谷王朝當成鄭信的後代,而這也讓曼谷王朝各代的皇室保留了取漢名、並以「鄭」為漢姓的傳統。
當今泰國的國王瓦吉拉隆功,漢名稱作「鄭冕」,雖然在對中國的往來已經不會使用這個漢名,但作為傳統,泰國王室仍代代流傳這個習俗。
參考資料
- 余定邦,《中國古籍中有關泰國資料彙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 黃素芳,《吞武里王朝時期的泰國華人社會及其特點》,廣東工業大學,2004。
- 段立生,《泰國史散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