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研究馬來西亞歷史,就不能不讀這本約莫在 1612 年成書的《馬來紀年》。嚴格說起來《馬來紀年》不是一本歷史書,而是一本「歷史文學書」,內容講述麻六甲蘇丹國的族譜和歷代蘇丹的世系傳說,以及伊斯蘭如何在當地傳播,與鄰國的關係等等。
《馬來紀年》共有 34 章,其中有幾個章節提到了中國,不過由於這本書混雜了歷史、傳說和神話,讓書中記載的「中國故事」顯得神話色彩濃厚,身為華人的我們讀起來反而有種童書繪本感。
在《馬來紀年》的第一章,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當時,亞歷山大大帝為了看日出,率領軍隊東征迎娶了天竺的公主,他們的子孫在天竺開枝散葉,成為了君王。而亞歷山大的其中一個後代──安姆丹納卡臘國的蘇臘安王,因為善於治理國家,國家因而十分強盛,世界各地的國王都向他伏服稱臣。然而,卻有一個國家唱反調,那就是桀驁不遜的中國。
從這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開頭就可以知道,這篇故事應該是神話加上民間傳說,但這些故事除了趣味性之外,背後也隱含著一些寓意,接著故事說道:
蘇臘安王稱霸了天下,卻只有中國不願意臣服,憤怒的他決定頃全國之力討伐中國。他率領了一千兩百萬兵馬(這數字誇張化感覺真的深受印度文化影響),準備征討叛逆的中國。
然而,兩國間有著高山,阻隔了這支部隊的前進,讓天竺要攻打中國必須要航行大海,蘇臘安王透過水路集結大軍,停泊在淡馬錫(新加坡古名),準備北上進攻中國。
這個恐怖的消息傳到了中國,大臣緊急啟奏皇上:「天竺的蘇臘安王領軍千萬,準備討伐我國,現在大軍已經到了淡馬錫,當如何是好?」
中國國王知道消息後自然相當驚訝,慌忙說道:「那該怎麼辦,各位大臣有沒有退敵良策?不然等天竺王殺來這裡,我們都慘了。」
面對這樣的大軍壓境,中國的宰相卻慢條斯理,毫不懼怕的回覆:「大王,別緊張,我有良策。」國王高興的說:「交給你了!一定要拯救國家。」
接著,這位中國宰相命人在船上載滿鏽蝕的細針與開花的柿子樹與棗樹,並選了兩位牙齒都已經脫落的老人,口傳錦囊妙計,命他們順著風駛向天竺軍隊駐紮的淡馬錫。對於這一連串奇妙的安排,眾人都不明白宰相的計謀到底是什麼。
這艘船順著東北季風飄洋過海抵達淡馬錫,跟著千萬大軍駐紮的蘇臘安王知道有來自中國的船隻靠岸,便命令底下的臣子:「我聽說有中國的船隻停泊,你們去問問他們,調查一下從淡馬錫到中國要多遠。」就差遣了僕人去探虛實。
天竺人奉命到船上找人問訊,卻只看到兩個已經垂垂老矣的老人,船上也載著奇怪的貨物,顯得十分詭異。他問兩人:「聽說你們從中國來的?這船順著風行駛多久才到淡馬錫?」
中國老人說:「我們從中國出發時,都還只是年輕的男孩,然而如您所見,現在已經成了將行就木的老者。你看看,我的牙齒都掉光了。」
老人又指著船上的果樹說:「看看這些樹,我們動身時,這些果樹都還只是種子,經過這些年,現在已經成長茁壯,開花結果,我們都靠著這些果子在船上維生。就是航行了這麼久我們才到這的。」
起初天竺人還不相信,疑惑的上下打量這兩個老人,深深覺得有詐。但老人又從手中拿出了幾枚生鏽的鐵針,說:「你可別看它們是鐵針,我們離開中國的時候,這些都是大鐵柱呢!比手臂還要粗,現在都變成這樣了。你現在可以知道我們航行了多久,我已經無法計算這些年月了。」
使者一聽驚訝不已,趕緊得跑回去稟報國王。
蘇臘安王聽到以後說:「如果中國這麼遙遠,那我們就算出發,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抵達呢?就算抵達了,我們又有辦法跟他們戰鬥嗎?我們還是回去吧!」
朝中的大臣也紛紛稱是,這個天竺王就帶領千萬大軍回國了。
這個故事今天聽起來荒誕不經,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但從神話學的角度來說,或許能看出古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當時的馬來民族相較於中國,受到印度影響更多,根據這樣的民間傳說,天竺王有能力率領大軍抵達新加坡,卻無法識破中國的謊言,可見在那個時代,印度對馬來群島文化影響更深遠,而與中國往來較少。
而馬來群島歷史上,也真的多次受到印度侵略。早在西元 4 世紀,印度笈多王朝的沙摩陀羅王,影響力就擴及今天的馬來西亞跟印尼。其後更有與三佛齊帝國(今馬來西亞與印尼)和注輦國(今印度東南)征戰的紀錄。而中國卻在鄭和下西洋前,較少有大規模的官方船隻來訪,所以才塑造了這樣的歷史印象。
閱讀這樣的文本,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各國間的互動與關係。許多神話與傳說,都是歷史的投射,也是一種人類對過去事物解讀與詮釋的集體記憶。透過解讀這些「非史實」的文本,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古人是如何觀看這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