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美國的《獨立宣言》是天縱之才的鉅作,還是只是順勢而成的文告?

$
0
0
作者:馮卓健(聖路易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談到美國的獨立紀念日,很容易就會聯想到著名的獨立宣言,然而,或許有更多人會想到這部外星人攻擊地球的經典電影《Independence Day》。我認為電影劇情設定在獨立紀念日不是個巧合,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說,美國在這部片中捍衛了地球人的「獨立」,正如他們在 1776 年的這一天宣告美洲殖民地從英國獨立一樣。

挑選一天作為國家的生日可不容易,這牽涉到人民對國家的定義和認同。所以國慶日通常會挑出最能代表國家誕生的日子,但這一天通常不是國家正式成立的時候,更多時候,它是配合政治神話營造出的迷思。

舉例來說,武昌起義是一件改變中國的大事,但武昌起義的時間距離中華民國的建立還是有一段時間,之所以挑選武昌起義的當天十月十日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背後有著很複雜的政治動機,也展現了當年國民黨主導的政府想要讓人民相信的政治神話。

回到美國獨立紀念日,七月四日這一天真的可以作為美國的生日嗎?獨立宣言真的是美國建國最重要的文獻嗎?

美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美國的國名是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它由許多州(State)所聯合而成,這些州在獨立之前都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獨立戰爭的初期,美國的大陸會議曾試圖說服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魁北克加入反英的行列,美國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當時美軍的名稱)也試圖進攻魁北克,但是無功而返,於是只成立了以十三個英國殖民地為主的聯盟。

紅色為組織大陸會議的十三殖民地,粉紅色為美國獨立後主張的土地。(Source:Wikimedia

大陸會議由美洲十三個殖民地各派代表齊聚一堂,起初他們商討著該如何團結面對英國國會的課稅,以及其他剝奪殖民地權利的法案,他們最後決定共同抵制英國貿易。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各地成立委員會以執行大陸會議的決議,並嚴懲不配合的殖民地人民。

然而,當時支持英國的效忠派相當質疑這些權力的正當性,支持英國的效忠派認為無論是大陸會議、或是委員會都在法律體制之外,即便大陸會議提出人民主權的主張,強調他們的權力雖然不是來自英國的憲法,但卻是來自人民直接授予之時,效忠派仍然質疑各地所選出前往大陸會議代表的正當性。因為只有認同大陸會議的人才會去投票,在過程中便直接忽略不認同的意見。況且,當時的選舉沒有最低票數的門檻,所以效忠派的質疑不無道理。

基本上,大陸會議始終扮演著一個聯盟議會的角色,而不是集權式的中央政府。而獨立宣言便是由大陸會議草擬、審查、通過的文告,重點在於昭告世界──這十三個殖民地要脫離與母國英國的關係。

獨立宣言的最後一段是各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嚴正地公告和宣布:

「聯合的殖民地(Colonies),也應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並免除其對英國王室的忠誠,其與大不列顛國家(state of Great Britain)的政治聯繫應已完全解除,並且作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他們有完全的權力去……並且可以做所有其他獨立的國家(Independent States)有權去做的所有行動。」

雖然現在我們將美國內部的這些政體稱為州,但是「states」的實質內涵是國家,正如在宣言中稱英國為 state of Great Britain,當這個字用來指稱美洲的各州時始終是複數而不是單數。換句話說,這個宣言昭告的不是一個聯合美國的誕生,而是美洲的各個殖民地脫離殖民母國,各自成為自由而獨立的政體。

第二屆大陸會議時,正式簽署美國獨立宣言。(Source:by Charles Édouard Armand-Dumaresq ,via Wikimedia

然而,這樣的聯合並不是強制性的,如此鬆散的邦聯性質導致此後許多問題,從獨立戰爭期間資源分配以及號令難以統一,到戰爭結束後作為一個邦聯,缺乏有效率的中央政府以致於經濟、政治、軍事等等的配合困難。這些問題最後促成了制憲會議,原本只是被授權討論解決辦法的會議,搖身一變制定了新的憲法試圖取代原本的邦聯條例。

也因此,美國從鬆散的邦聯制轉變成為有強力行政權的總統制國家。嚴格意義上來說,雖然獨立宣言公布了殖民地脫離英國,但統一而中央集權的美國則是一直要等到制憲會議提出的新憲法經過各州批准後才真正成立。

脫離殖民地是美國立國的重要一步,所以即便七月四日不是真正統一美國的日子,將其視為美國的誕生日還是很有道理的。

獨立宣言的作用是什麼?

獨立宣言無意提出新的理論或是新的意見,而是大陸會議代表的一份聯合聲明,內容是代表們獲得各個殖民地議會授權同意的。獨立宣言的作用不是在說服美洲人民獨立,而是向全世界宣告美洲殖民地脫離與英國的政治關係,讓獨立戰爭不再僅是一場內戰,而在法理上成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對於大陸會議爭取歐洲其他國家的援助與支持非常重要。

大陸會議很清楚自己無法獨自對抗大英帝國,唯有利用歐洲局勢吸引英國的敵人援助,才有機會獲得勝利。因此,無論是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貸款,或是法國及西班牙海軍在大西洋上對英國海軍的牽制,都是促成最後大陸軍獲得勝利的重要關鍵。

美國獨立宣言的原件摹本。(Source:Wikimedia

獨立宣言是誰寫的?

獨立宣言是誰寫的?多數人好像會直接回答:傑佛遜。獨立宣言確實是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所撰,不過,傑佛遜作為起草人其實是很晚才被廣為流傳的。

其實大陸會議決定宣布獨立後,指派了一個五人委員會草擬獨立宣言,其中也包含了亞當斯(John Adams, 1735-1826)和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由傑佛遜主筆,亞當斯跟富蘭克林潤飾草稿,送進大陸會議後再經過一些更動,最後的成品便是獨立宣言的全文。

描繪了的五人委員會起草獨立宣言並提出其成果的大會。(Source:by John Trumbull ,via Wikimedia

當獨立宣言發布時,這個文告是被視為集體的創作,並未強調是由傑佛遜主筆;建國之後,在聯邦黨與反聯邦黨等人的鬥爭中,聯邦黨提及這個文告時大多強調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成品,而反聯邦黨人則強調傑佛遜為主筆者,這當中可以看到黨派鬥爭的痕跡。

但話說回來,獨立宣言是誰寫的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它的意義和價值是彰顯在內文中的。

獨立宣言包含三個部分,開頭簡述了追求獨立的理論基礎,包含現在世人耳熟能詳的「人人生而平等」、「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接下來,則列出英國國王及國會如何侵犯殖民地的權利;最後即宣布獨立。

在獨立宣言之前,各個殖民地甚至是許多城鎮都發布了類似的聲明,殖民地議會在給代表的指示中也包含了類似的元素。這些聲明,與傑佛遜所主筆的獨立宣言一樣,包含了洛克的政治理論,列出了殖民地受到的不公待遇,也要求代表同意獨立。

即便說不上是美洲殖民地人民的絕對共識(因為當時還有為數眾多的效忠派),但獨立宣言的內容符合贊同獨立者的理念。換句話說,獨立宣言並沒有提出與眾不同的政治理論,而是綜合當時各殖民地已經流行的政治論述。

因此,與其說獨立宣言傑佛遜的創作,不如說他是這篇宣言的主編,其內文反映了當時各個殖民地議會的集體意識,所以各殖民地的代表才指派了委員會來草擬這個宣言,並由大陸會議的代表通過和簽署。所以說,這篇宣言不是天縱英才之作,而是順理成章、勢在必行的一篇文告。

而現在,獨立宣言被視為是美國立國的基礎文獻,這個迷思是英雄主義式的政治神話的產物。這樣的迷思強調菁英個人對社會和歷史的影響。事實上,美國立國不是因為這一張薄薄的紙,也不是因為聚在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如果沒有去從軍的普羅百姓,以及歐洲國家的援助,這些「建國者們」(Founding Fathers)恐怕早已成為斷頭台上的死刑犯了。即便是法國西班牙以及荷蘭等國,也都是在大陸軍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戰役證明了他們有與英軍一搏的能力之後才願意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援助美國。

這些從軍者之所以沒有成為效忠派,也不是因為一紙獨立宣言,而是受到 1763 年以來的政治事件所積累而成的政治與文化氛圍影響。在酒館被大聲朗讀的報紙與宣傳小冊子,宗教覺醒運動中新派的牧師在各地對宗教自由的呼籲,讓原本屬於菁英的政治思想與渴求,擴及到一般大眾甚至是目不識丁的社會底層。

對獨立宣言的迷思,造成了另一個誤解,讓人以為在這些建國者們的領導下,殖民地人民團結地打敗了英國。事實上,這場獨立戰爭不僅是殖民地對抗英國的戰爭,也是殖民地內部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戰爭。

這紙獨立宣言背後的精神不是團結,而是分裂。主張獨立的一方在殖民地議會中獲得了勝利、在大陸議會中獲得了勝利、在八年的戰爭中獲得了勝利。最終許多效忠派流亡異鄉,在美國歷史中成為不被記得的背叛者,反觀那些促成了獨立宣言的人們,卻成為了美國的建國者們。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