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出版種類愈來愈狹窄,社會美感仍有待加強——兩位編輯對當下香港的出版觀察

$
0
0

*關於受訪者

陶培康(CUP 媒體執行總編)

做過雜誌、報紙、叢書、網媒。從前有前輩說「我只懂做編輯的工作」,那時覺得很有型,但後來發現一點也不,因為要編輯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人家不想理但又一定要顧慮的事;還有關係,亦有責任,所以要先顧好自己。

梁柏堅(突破書誌 Breakazine! 編輯顧問、前總編)

dot-com-fever時代做過網,不出席網友活動的自閉 blogger。入行做編輯時,仍是用 rubber cement 貼稿的年代。歷任書籍編輯、網站監製、雜誌編輯等職務。愛看書,愛攝影,愛動漫。

概念勝於技術的 90 年代

雖然科技進步普及實在惠澤社群,讓人人都可以拍片、攝影、寫文章,帶動資訊流通與普及化。其實不久以前,出版印刷還得靠手工拼貼。我聽資深業者梁柏堅說 90 年代的出版業況,想像回歸基本步,聽得入迷。

梁柏堅從 1993 年起踏入香港出版業,正值電子化的年代。他在基督教機構一份通訊刊物當編輯,當時電腦還未普及使用,人們多數在原稿紙上書寫,植字公司每天派員來收稿紙,再曬成一張類似相片的東西。每段文字究竟需要植成「齊頭齊尾」(對齊左右界線,沒有縮排)還是「齊頭散尾」(段落尾句不用緊貼右側界線),出版社都得清楚列明要求。假設需要「齊頭散尾」,便在稿紙左邊畫一直線,右邊畫波浪紋。

植字公司收稿後,打字員會負責打字,製造出一張質感精細反光、類似相紙。編輯若要下註解,例如哪裏該用漸變色、某個圖案或框塊需要強調等等,統統得在一層層的牛油紙上寫畫山來。那出版社怎麼用它來「造稿」呢?設計師拿到相紙之後「貼稿」,拿一塊格子卡板,好像一幅底盤,將所需相片影印黏貼到上面。拿到印刷廠時,指住某張圖片,說明需要放大或縮小至某個尺寸,或者放在某個位置。

相片的影印本會裝在一個袋子內,釘在所需那版上面。柏堅問我知不知道用什麼來「貼稿」,我便猜想是類似 Blu Tag 那種,原來是一種用膠做成的陶泥,稱為 rubber cement。像便利貼那樣大暫時固定的功用,移動位置卻比較方便,用來黏相、曬出來的文字,貼在底稿上。

可以想像,經過一連串工序之後,若要修改稿件便非常麻煩,也是令設計師頭痛的一件事。要不找植字公司重新植對的字,假如位置移動了,編輯便要拿小刀割開稿件,移上補下,有點像砌圖那樣,直至拼湊出心目中理想的版面。所以每當要修改文稿,設計師便會叫苦連天。最痛苦的是,有時候割出來一顆如米粒般的文字,掉到地上若鋪了地毯,便要「地毯式」搜索。所以植出來的字體不能太小,才方便修改。 

出版業現況掣肘

時代變遷,電腦及互聯網出現令編輯、設計及印刷一本書變輕鬆了。可是出版生態也有跟著變好嗎?陶培康(Alan)便指出了在香港三樣決定性的因素:錢、題材、地方。

資金多寡決定了可負擔的租金及印刷成本,租金也決定了出版社、印刷廠、書店有多大規模,空間與財源決定了書的題材、花多少時間與資源於哪些書上面較划算。

一、產業收入窄

題材狹窄在香港出版業是不爭事實,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路以來累積的生態。一般說法指出,大型出版社集中於大眾流行及工具書,總之按照暢銷書榜上的書種出版準能賺錢。若是題材偏門一點的書籍,多數賣得不好,連成本也蝕掉。是故出版種類愈趨狹窄,因為出版社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市場導向的確很重要,但每盤生意要找到定位,從而持久經營下去,需要恪守一個核心信條:開源節流。開拓產業收入這塊,在香港出版界始乎不太被重視。Alan 指出,香港業界沒怎樣出版翻譯書。在臺灣,書刊種類多元化,除了本土作家,翻譯產業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經營翻譯書有很多種,譬如版權代理、請在地人材翻譯作品,能在圖書界養起一群翻譯人材。在華文書界,業內人士都知道,翻譯書一定找臺灣的代理、出版社和版權商。

同時,臺灣文化部有補助基金給書店、甚至資助獨立書臺到香港書展,對產業支持較為充裕。香港言論自由亦開始收窄,買賣版權未必可行。衡量閱讀人口、出版自由、書店數量種類等因素,臺灣持續是華文翻譯產業鰲頭。

二、為社會注入美感細胞

每個人都喜歡漂亮的東西。

可是對於日常許多用品及設計,我們都美感的要求幾乎是零,甚至負數。街上派發的傳單、地鐵站內的廣告燈箱、甚至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實用性遠遠超越美觀度。決策者與使用者往往忽略,美感可是國家重要的競爭力之一。

道理顯淺易見。熱門旅遊城市都有漂亮的景觀,哪怕是天然賦予或人造細緻。擁有獨的設計哲學的城市,路牌、餐單、商店街道氣氛營造等等,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來。

美觀的東西不一定奢華,反而簡約又直接最得人心。但在香港,特別是商業設計,總有「不能留白」的要求,空隙總要被填滿,彷彿愈多愈豐富,設計便更富競爭力。

Alan 遇過一些客戶,為他們設計及出版如傳單、小冊子時,要求五顏六色之餘,不能留有空隙。因為他們覺得,空了等如不好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循守舊的想法,因為創新往往包含失敗的可能性。

他覺得整個社會美感有待提升。毋須看內容文字,已經可以判斷出版質素。而且客戶與設計師的關係不對等,很多時溝通出現困難。憑兩言三語,很多人未必了解相關出版知識,例如書籍排版的方法,一本書必然是由偶數頁組成,不能單單說要加插一版便算,客戶未必會理會這種實際操作問題,只問「為什麼不可以」。

延伸閱讀
(1)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https://www.facebook.com/aestheticell/
(2)周家盈,〈編輯為什麼是作者的靈魂伴侶?──從書籍到市場,一位稱職編輯應該做的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