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佛教藝術研究
提著一只行囊,浪跡天涯,尋找隱沒在時間巨河裡的歷史本文。這份工作聽來令喜好自由的年輕人心生嚮往。早在 1982 年開始,專研藝術史的顏娟英便揹著背包,前往陝西、河南、新疆、巴基斯坦各地苦行,尋找被歲月保留下來的石窟與造像碑。本文專訪顏娟英,聊聊為何要這麼辛苦?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一般認為佛教徒才會研究佛教藝術,請問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我大學是歷史系,碩士讀藝術史,那是 1970-1980 年代,那時臺灣只有故宮的收藏,因此藝術史研究多以「書畫」為主。後來去哈佛大學讀藝術史博士,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想再重複過去學習的歷程。選擇佛教藝術是因為,那個年代在臺灣佛教藝術沒什麼人研究,直到現在也很少。
對於篤信佛教的朝代,例如北朝、唐代,佛教藝術可以了解那個朝代的文化精髓。
不過,臺灣缺少公家或私人單位收藏,日本和美國的博物館雖然有佛教藝術的館藏,但主要是石雕像、木雕像,它們本來是石窟裡的一塊、或是佛寺裡的一部分,放在博物館裡已失去原本的空間和時代背景。
我的藝術史訓練過程,被要求到現場去實地認識、進行田野調查,才能了解佛教藝術的信仰背景。因此 1982 年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揹著背包,自己跑到中國半年,到處尋找石窟裡的佛教藝術、還有造像碑等等,一直持續研究到現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為什麼研究佛教藝術,要到石窟去?
佛教都城的另一種命運,是像日本的奈良和京都。奈良和京都也有很多佛寺,也經歷過戰爭受損,然而不管重建要花多少時間金錢,透過貴族或民眾的力量會再將它重建起來,把歷史記憶和文化藝術重新發揚光大。例如東大寺的奈良大佛,從八世紀中到現在,依然是亞洲最大的佛像。
與奈良和京都相比,洛陽的佛寺失去就沒有了。因此,如果現在想了解唐代以前的佛教藝術,只能到石窟裡去找,例如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雲岡石窟,還能看到五世紀時期以來的佛教藝術。
為什麼是石窟?這是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傳來的習慣,原本是僧人為了躲雨。
印度夏天的雨季很長,早期印度托缽遊化的佛教僧人需要找地方躲雨,而且一躲就是好幾個禮拜。僧人不太有錢,只能找天然的山洞、石窟安居修行,又稱作「夏安居」、「雨安居」。在石窟裡得住一段時間,僧人就造佛像、佛塔來禮拜,或是造禪修的小房,在石窟裡發展出佛教藝術,然後這習慣隨著佛教傳播而進入中亞和中國。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在石窟田野調查,曾遇過哪些狀況?
沿路要靠很多貴人幫忙,雖然有艱難的時候,但是遇到貴人會有意外的收穫。
最近十幾二十年來成為研究員後,我會先跟當地的學者聯繫,事先聯繫好,對方會比較願意帶你去找石窟,或是當地會願意開放石窟給你看。我每年都會去探訪石窟,但畢竟研究對象在中國,不是隨時想去就可以去,而且去的時間也有限。
若要和當地學者相比,我們的優勢是可以多跑許多地方,甚至遠到南亞、東南亞、日本、韓國,用大範圍的視野來理解石窟藝術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例如我的研究〈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整理了敦煌石窟、響堂山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國外博物館藏等地的涅槃圖像,找出這些涅槃圖像背後的信仰背景,與圖像隨著朝代更迭的變化。
其中可看出,北魏早期佛教藝術的主題多為吉祥的佛誕,因為那時候受到儒教影響,迴避不容易理解的死亡。但到了北魏晚期,宮廷政變一直發生,當時的人面對生命無常,造佛像也就傾向選擇思惟像、涅槃圖像,來呼應對現世不安的心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除了石窟,您也研究「造像碑」,這是什麼?
北朝時期佛教風氣興盛,有許多僧人到處遊化、宣揚佛法。這些遊化僧會在各地住一段時間,舉辦像研習營一樣的活動,內容包含八關齋戒、吃素、聽佛法等等,並且鼓勵參與的民眾組成「邑義團體」,在街頭立佛像、將捐助人的名字寫在造像碑上面。例如北魏早期的〈皇興造像碑〉,就是集眾人之力,而碑陰像幅連環漫畫(見下圖),用容易看懂的圖像傳遞佛教經典的組合意義。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許多佛教藝術寫著古代語言,要如何看懂?
1982 年我去中國找石窟時,中國幾乎沒什麼僧人可以問,因為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甚至 2004 年我在響堂山石窟,遇到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來到石窟想要拜佛求子,但卻不知道怎麼拜才好,呈現出佛教文化傳承的斷層。但近年來,中國年輕一代學習的心比較旺盛、也能吃苦,越來越多人投入佛教文化與藝術的領域中。
「圖像學」是田野調查的基礎,才能看懂佛教藝術裡的圖像典故,這在訓練過程中可以透過書本研究學習。例如「連理樹」從漢代開始就是祥瑞的象徵,可見於史書記載。在中國古代,如果你在家裡附近發現連理樹,可以去跟當地官員說、上報朝廷此處有祥瑞,就可以得到褒獎,因為祥瑞的出現代表聖上英明、太平盛世。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研究佛教藝術會接觸許多聖蹟,請問您的感想是什麼?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延伸閱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亂世中的療癒小物?從佛教藝術演變看北朝人心中說不出的苦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顏娟英的個人網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顏娟英,〈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2015.9):1-48。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顏娟英,〈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收入顔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頁 iii-xi。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顏娟英,〈中國佛教藝術風格的演變〉,收入國立故宮博物編輯委員會編,《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頁 35-57。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顏娟英,〈試論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雕刻〉,收入郭繼生、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 323-357。
採訪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