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
本年度唐獎漢學獎得獎學者之一斯波義信是日本漢學家,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宋代商業史研究》(1968)為其經典著作,迄今仍為歐美大學宋史課程的教科書之一。
斯波義信在東京大學及大阪大學任教二十多年,精通中、英、日文,既有日本學者處理史料的細緻,又受到西方法國年鑑學派的影響。他匯合日本漢學界嚴謹的學術傳統和西方社會科學,各種中文史料又入出深入微,左右逢源。斯波義信在中國城市及經濟史上的研究可說學貫東西,方法不但打破前此的研究想像,迄今仍立下難以超越的標竿。
以經濟與社會角度分析,重述宋代江南城市的繁華
在宋代商業史的研究上,斯波義信運用大量官方、私人文書、地方誌等史料,又從交通、全國市場、城市和市鎮、商業組織、國家與商業的關係等課題入手,蒐羅資料,將過去分散紛雜的既有研究貫聚一堂,再以西方科學理論予以系統性的整體分析。
中文的「城市」二字之背後意義,咸認「城」指城牆、「市」指市集,前者是軍事政治領域,後者則為經濟生活面向。過去學者在討論中國城市發展時,其實多半側重「城牆」的政治軍事角度,斯波義信則透過更多與經濟、物質、地方、個人生活相關的史料,重新從經濟、社會活動剖析宋代江南城市的繁華,對國際漢學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宋代商業史》不但在 1968 年出版後轟動一時,1970 年更由 Mark Elvin 節譯成英文,從此享譽國際,至今亦為必讀的教科書。
正因為從地方出發,斯波義信很早就發覺中國城市的地域差異極大,必須把握空間和地域之別,同時援引歐美學術理論與日本漢學的實證學風,才能開展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經濟分析,並探討國家與社會接合的地域史。1988 年,斯波義信完成了《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在研究中他清楚指出,除了河運外,宋代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另得考量背後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方面,斯波義信的觀點深具開創與突破性,前無古人。到了2002年,斯波義信又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中國都市史》,以更宏觀的角度將他的中國城市研究系統化。
以系統性分析,聚合華人「離散」與華僑文化網的研究
除了在中國城市商業史研究繳出空前的研究成果外,斯波義信另一著名的研究則針對華僑而發,研究華人離散到東亞及東南亞各地後如何因應不同的環境,形成各自獨特的華僑生活圈。
斯波義信從大阪、函館等地在江戶時代的華僑史料的整理編纂開創其研究基業,另又挺進明清以降,華僑在東亞與東南亞的歷史。在這方面的研究上,他對中國與台灣留日的華僑有極其深入與完整的數據統計與現象剖析,同時又重視經濟因素及個人活動,看出華僑網絡進入不同地域後為何互動出不同的結果的原因。斯波義信的研究不僅對華僑在亞洲的行為模式提供解釋,甚至可擴展到全球華人社群的離散,就其活動與經濟因素緊密結合的背後關聯提出新見,展現他系統性分析的才能。
斯波義信目前擔任東洋文庫館長。他過去擅長從複雜史料中抽絲剝繭,尤喜研究地圖。許多研究,也都從地方誌的細讀著手,從地域出發解讀。長年擔任東洋文庫館長的斯波義信,偶爾也擔任導覽員,解說館中歷史地圖的意義,展現他解讀史料的過人能力。
綜觀斯波義信的研究與方法,可看出他由小馭大的本領。他的研究成果且能以小窺大,稱之結合東西學術研究的精髓,絕不為過。他從地方及個人活動出發,透過經濟物質因素和鉅細靡遺的史料,重建出區域與人的互動。他的《宋代商業史研究》橫空出世,打破既有的中國城市之見,一舉奠定大師地位,對後世的影響可期。他細密的研究方法行之有年,而且不改其志孜孜從事,對中國城市及華僑研究都有突破性的成果出現,研究精神更是堅定不移,數十年如一日。大師之風,山高水長。
本文由《唐獎教育基金會》委託,泛科學與故事企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