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傳傑
1554 年的《羅伯・歐蒙世界圖》是值得細細玩味的一張地圖,從這張地圖上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甚至不可思議的事,例如:這是福爾摩沙(I. Fremosa)第一次出現在歐洲地圖上;葡萄牙、西班牙在這張地圖上留下了他們瓜分世界的「分贓線」;日本以南有一長串島嶼,各有名稱,卻不知從何而來,而且有兩個琉球……
不僅如此,這張地圖還留下一個疑點:在它之後的歐洲地圖上,臺灣不知為何被畫成兩島或是三島,甚至福爾摩沙(Fremosa)與琉球(Lequio Pequeno)並列標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歐洲人無視歐蒙的地圖,把臺灣畫成兩個島呢?
《羅伯・歐蒙世界圖》
(World Map of Lopo Homem)
* 館藏地點:佛羅倫斯考古博物館(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Florence)
* 繪製者:羅伯・歐蒙(Lopo Homem)
* 繪製年代:1554 年
* 繪製方式:手繪
* 地圖尺寸:42°—53 公分
* 相關地圖:
1. 無名氏《亞洲―大洋洲圖》(Asia-Oceania), 1550 年
2. 維利烏《世界圖》(General Chart of the Globe), 1561 年
3. 路易斯《東亞海圖》(Atlas de Lazaro Luiz), 1563 年
4. 杜拉多《地圖集》(_e Universal Atlas), 1568 年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1 │《羅伯・歐蒙世界圖》(World Map of Lopo Homem),1554 年。
本圖的中國海岸線以及整個東印度海域已燦然大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輪廓完整,婆羅洲、爪哇島留下少部分空白,菲律賓群島完成不到一半。
以全球觀點而言,本圖的重要性在於標示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在教皇見證下,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與《薩拉戈薩條約》之後,所畫下的「分贓線」。對臺灣而言,則是第一次以「福爾摩沙」之名出現在世界圖上。奇怪的是,此後的葡萄牙繪圖師開始弄不清福爾摩沙、小琉球、琉球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了其他歐洲地圖的繪製。為什麼歐洲繪圖師沒有以此圖為本?難道它是一幅「祕圖」?
來源:©Lopo Homem@Wikimedia Commons
第一幅畫出福爾摩沙的西方地圖
無名氏繪製的《亞洲―大洋洲圖》(圖 2,Asia-Oceania,1550)在中國海岸線的東面畫了一大串島嶼,旁邊標示了 Leqvios(琉球),字體甚至比 China(中國)還大、還醒目,由此可見繪者對琉球的重視。此圖是繼 1529 年利貝羅的《麥哲倫環繞世界圖》之後,東亞地區地圖的一大突破,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琉球群島。
《亞洲―大洋洲圖》沒有標示日本,中國的北方海岸線也還是一片空白。這幅海圖至今查不出繪圖者是誰,但從繪製的手法,還是可以看得出,應該是出自葡萄牙繪圖師之手,而且很可能就是出自歐蒙(Lopo Homem)的手筆。
1542 年葡萄牙人搭乘一艘中國帆船首次抵達日本,《亞洲―大洋洲圖》很可能記載了此次航程所得到的地理信息。但其在地圖史上的地位遠不及現藏於佛羅倫斯考古博物館的 1554 年《羅伯・歐蒙世界圖》(圖1)。目前所知,《羅伯・歐蒙世界圖》是最早出現 I. Fremosa[1]的地圖,當然,它的重要性並不僅僅是建立在首次繪出 I. Fremosa 的位置而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 2 │《亞洲―大洋洲圖》(Asia-Oceania),1550 年。
此圖在中國海岸線的東面畫了一大串島嶼,旁邊標示了 LEQVIOS(琉球),字體甚至比 China(中國)還大、還醒目,由此可見繪者對琉球群島的重視。此圖是繼 1529 年利貝羅的《麥哲倫環繞世界圖》之後東亞地區地圖的一大突破,琉球群島則是一大亮點。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樣也行?!用一張地圖瓜分世界
《羅伯・歐蒙世界圖》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於呈現了西班牙、葡萄牙在羅馬教皇的見證下,在地球上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圖上兩條醒目的經線就是西、葡兩國畫下的「分贓」界線。兩個歐洲國家就這麼將世界瓜分了,現在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當時這兩個歐洲國家還真的就這麼瓜分了歐洲以外的世界,甚至還正式簽訂了條約。
1494 年葡萄牙與西班牙雙方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ordesillas),瓜分了美、非洲的殖民地。可是 1512 年葡萄牙取得了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而 1520 年代初期,西班牙國王支助的義大利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時,也抵達了摩鹿加群島,葡、西雙方在東印度再度發生了利益衝突。
中國海岸線以及整個東印度海域已相當完整。但奇怪的是日本東面的太平洋上,竟然出現一大團不知為何的島嶼。這兩條醒目的經線是西、葡兩國所畫下的「分贓」界線,兩個歐洲國家就這麼瓜分了歐洲以外的世界。這是臺灣第一次以「福爾摩沙」之名出現的世界地圖。
1529 年葡、西兩國達成協議,簽訂《薩拉戈薩條約》(Zaragoza),將《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中劃定的界線延伸到東半球來,即東經 133.23 度。《薩拉戈薩條約》簽訂的時候,歐蒙曾以皇家製圖師的身分參與這條分界線的劃定。
《羅伯・歐蒙世界圖》上兩條醒目的經線就是 1494 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和 1529 年《薩拉戈薩條約》所規定的葡、西兩國「分贓界線」。不過《薩拉戈薩條約》的界線並不能完全算是兩國的分贓線,因為條約簽訂後,葡萄牙雖然如願取得了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但也為此付出 35 萬金幣回饋西班牙。此外,葡萄牙還同意西班牙取得《薩拉戈薩條約》界線以西的菲律賓群島;這也是菲律賓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的由來。
兩個琉球與北回歸線的疑點
歐蒙是 16 世紀初期葡萄牙最重要的地圖繪圖師,知名的《米勒地圖集》就是他和佩德羅(Pedro Reinel)、豪爾赫・賴內爾(Jorge Reinel)父子合作完成的,所以《米勒地圖集》又被稱為《歐蒙─賴內爾地圖集》(Lopo Homem-Reinel Atlas)。
《羅伯・歐蒙世界圖》是繼 1502 年《甘提諾世界圖》之後又一佳作。兩者最大的不同點是,《羅伯・歐蒙世界圖》中的中國海岸線以及整個東印度海域已燦然大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輪廓完整,婆羅洲、爪哇島留下少部分空白,菲律賓群島完成不到一半。比較奇怪的是日本東面的太平洋上,竟然出現一大團不知為何的島嶼,相較於繪製東印度群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性態度,這一大團不知為何「物」的島嶼,顯然又是「托勒密魔咒」再次猛烈的「發作」。
在中國海岸徘徊了 30 年後,1540 年代葡萄牙人終於發現最大的商機就在於中日間的轉口貿易。在中國海員的指點下,葡萄牙人沿著臺灣、琉球群島開闢了一條航向日本的航線,臺灣就是從廣東、福建航向琉球群島最醒目的航標,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麼《羅伯・歐蒙世界圖》上特別標示臺灣島的原因。
《羅伯・歐蒙世界圖》上,日本以南的島嶼,由北而南依次為:Ilhas Bravas(勇士島);J. de Santa Maria(聖瑪麗亞島);J. do fogo(火山島);Lequios(琉球);Ilhas dos Lequios(琉球群島);I. dos reis magos(三王島群,即宮古島);I. Fremosa(福爾摩沙島)。
曹永和在〈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一文中,特別列舉了這幾個島。奇怪的是,他竟然漏掉了 Lequios(琉球)南面的 Ilhas dos Lequios(琉球群島)。難道曹永和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兩個琉球的奇怪現象?其次圖中的福爾摩沙島位於北回歸線以北,與北回歸線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這是明顯的錯誤。不過,因為福爾摩沙島是琉球群島以南最大的島嶼,所以這個明顯的錯誤還不至於影響到人們對福爾摩沙島的認知。
把河口看成海峽,臺灣變成三個島
《羅伯・歐蒙世界圖》使我們了解到,臺灣、福爾摩沙之所以在那麼早的年代,就出現在葡萄牙人的地圖上,最關鍵的原因是臺灣位於中日貿易航線最重要的截點上。同時,葡萄牙人在地圖上標示出來的 I. Fremosa 也為後來歐洲人繪製地圖立下一個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輪廓還不清不楚的年代,I. Fremosa 已先於日本,被明確地描繪在歐洲探險家的地圖上。但《羅伯・歐蒙世界圖》也留下一個令人不解的謎團,因為之後的葡萄牙宮廷繪圖師並沒有繼承歐蒙對臺灣島的畫法。1561 年維利烏(Bartolomeu Velho)繪製的《世界圖》(圖3,General Chart of the Globe),1563 年路易斯(Lázaro Luís)的《東亞海圖》(Atlas de Lazaro Luiz),1568 年杜拉多(Fernao Vaz Dourado)的《地圖集・東亞海圖》(圖5,Southeast China, Japan, East Indies),臺灣島都被畫成兩個或三個列島,Fremosa 之名也被 Lequio Pequeno(小琉球)所取代。
維利烏、路易斯、杜拉多等人犯下的「錯誤」是怎麼形成的?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志》上說,是因為歐洲航海家經過臺灣海峽時將臺灣西部海岸線上幾條溪河寬闊的出海口,誤以為是海峽,這種說法之前受到臺灣學界廣泛的認可,直到現在還有人這麼主張。
伊能嘉矩甚至認為當時葡萄牙人已經對臺灣島做過實測,但他的說法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純粹是個人猜想罷了。因為將西海岸溪河寬闊的出海口誤認為海峽,所以將臺灣島畫成三個略呈方形的小島組成的列島,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兩個畫得大小接近,一個叫 Lequio Pequeno,另一個叫 Fremosa 又該如何解釋?伊能嘉矩的論點似乎有點像是「看圖說故事」。
不過才歷經十年,葡萄牙繪圖師繪製、號稱是當時最先進的東亞海圖,為什麼會出現如此令人費解的錯誤?最大的可能性是,起初葡萄牙人在航向日本的途中,「發現」了臺灣島,並命名為 I. Fremosa。後來又從中國地圖或是中國海員那兒,得知附近有一個叫「小琉球」的島嶼,於是在無從判斷孰是孰非的情況下,乾脆在海圖上兩者並列。或者如同路易斯的《東亞海圖》與杜拉多的《地圖集・東亞海圖》,只標示 Lequio Pequeno,反而將葡萄牙人先前命名的 Fremosa 捨棄。不過,在路易斯的《東亞海圖》上,三島式的臺灣已經畫在北回歸線上,這對臺灣的地理位置認知是一大進步。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 3 │維利烏《世界圖》(General Chart of the Globe),1561 年。
全圖由四張羊皮紙繪製而成,本圖為其中之一。維利烏是繼羅伯・歐蒙之後葡萄牙最重要的繪圖師之ㄧ。本圖以東印度地區為繪製範圍,根據《薩拉戈薩條約》,東印度地區除了菲律賓,其餘地區皆為葡萄牙的勢力範圍,所以本圖除了菲律賓群島,其他地區的繪製逐漸完善。
至於臺灣部分,則是葡萄牙地圖第一次出現雙島雙名的例子,北島為 Fermosa(福爾摩沙),南島為 Lequeo pequeno(小琉球),琉球群島部分則標示為大琉球,這種標示方式不由得使人聯想到 1550 年代羅洪先編印的《東南海夷圖》。1554 年,羅伯・歐蒙繪製的世界圖中,臺灣被標示為福爾摩沙,琉球部分則被標示為琉球與琉球群島,此後葡萄牙人一直將福爾摩沙與臺灣聯繫在一起,但維利烏為何要改變歐蒙還算比較準確的標示方式?
可能的情況是,維利烏應該看過《東南海夷圖》之類的中國輿圖,但又不願完全放棄歐蒙的畫法,所以將兩者拼揍而成。在此之後,維利烏將福爾摩沙與小琉球並列的畫法,影響了歐洲地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荷蘭人占領臺灣才得以澄清。
來源:©Bartolomeu Velho@Huntington Library
地圖出版業崛起,三島式臺灣傳遍歐洲
因為臺灣、澎湖附近島嶼也不少,又只是航行途中的航標,並非目的地,緊密相連的兩島、三島式,對商船航行造成誤判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所以當時很可能沒人深究這個錯誤。其實維利烏、路易斯、杜拉多等人繪製的海圖、地圖集對一般人沒有什麼影響,但卻是當時地圖出版商競相爭取的商業機密。
16 世紀下半葉法蘭德斯地圖出版商崛起之後,將葡萄牙人搞出來的「烏龍」透過地圖集商業發行,傳播到歐洲各地。以致在荷蘭占領臺灣之前,幾乎所有歐洲發行的地圖上,臺灣無一例外地變成三島式的模樣。奇怪的是,許多國人饒有趣味地將這個「烏龍」當作有趣的「異國情調」般看待,甚至和伊能嘉矩一樣,相信這些古怪的島嶼都是經過實地測量而繪製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4 │《葡萄牙亞洲地圖》(Portugiesische Asien-Karte _on),1630 年。
1630 年,葡萄牙地圖在歐洲已逐漸失去發言權,臺灣三島式的畫法也接近式微,新的荷蘭亞洲圖即將出現。值得注意的是此圖日本、朝鮮半島的畫法迥異於當時歐洲地圖的畫法,似乎受到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影響。此外,對於臺灣的標示也很特別,北島為福爾摩沙,中島無名,南島為大琉球,而將南島標示為「大琉球」也是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獨有的標示方式。
來源:©Jeronimo de Ataide, João Teixeira@Wikimedia Common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5 │杜拉多《地圖集・東亞海圖》(Southeast China, Japan, East Indies),1570 年。
杜拉多是 16 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葡萄牙繪圖師。本圖繪於 1570 年,圖中三島式的臺灣,最早出現於 1563 年路易斯繪製的地圖集。兩者都在北島之處標示「小琉球」,中島、南島無名。不同之處是路易斯將北回歸線貫穿南島的中間,杜拉多則是貫穿中島。相對於羅伯・歐蒙 1554 年世界圖中的臺灣,三島式畫法是一大退步,但北回歸線貫穿島上則是一大進步。歐洲地圖中,臺灣三島式的畫法以此為始,一直到荷蘭人據臺才徹底改變。杜拉多類似的地圖還有 1568、1571、1573 等版本,內容大體相同。
來源:©Fernao Vaz Dourado@Huntington Library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6 │南蠻屏風,約1600年。
16 世紀抵達長崎的葡萄牙人與葡萄牙克拉克帆船。葡萄牙人會「發現」福爾摩沙島,是中日轉口貿易的「副產品」
©KanôNaizen@Wikimedia Commons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圖7 │《澳門鳥瞰圖》AMACAO, 1598 年,特奧多雷・德・布里(_eodore De Bry)繪製。
澳門是葡萄牙從 16 世紀中期起在東亞地區建立最穩固的貿易據點,福爾摩沙的「發現」即起源於葡萄牙人建立澳門與長崎之間的貿易航線。直到 1999 年澳門才被中國收回,葡萄牙在此盤據整整 400 年。
來源:©_©KanôNaizen@Wikimedia Commons eodor de Bry@Wikimedia Commons
[1] Fremosa 是 Fermosa(Formosa)的葡萄牙語拼法。
本文摘錄自野人即將出版之《被誤解的臺灣古地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中國古地圖首次出現的流求,是臺灣,還是琉球群島,抑或兩者皆是?葡萄牙海圖上的臺灣是 Fremosa(福爾摩沙),還是 Lequio pequeno(小琉球)?世界認識臺灣的第一印象,居然是兩島式甚至三島式臺灣? 本書收錄 100 張以上的世界、臺灣古地圖,從地圖中抽絲剝繭,呈現12至18世紀臺灣所處的世界舞臺與開發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