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御風
台塑誕生與石化產業的發展(1950-1970)
在此時期,戲獅甲對臺灣經濟影響最大是塑膠產業的發展,並對後來的石化產業影響深遠,進而開創臺灣的「石化王國」,成為臺灣最主要的產業之一,[1]此時期出現在戲獅甲的石化相關公司分別有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中大化工,其中台塑集團的台塑、南亞公司最為重要。
台塑、南亞的創立 [2]
台塑公司的誕生與美援有密切的關係。臺灣塑膠工業公司前身福懋塑膠工業公司(以下簡稱福懋),是在上述美援時期第一個四年計畫中誕生,亦為臺灣塑膠產業的奠基者。台塑創建初期主要生產塑膠原料:聚氯乙烯(PVC,Poly Vinyl Chloride),迄今屹立不搖。
台塑誕生其實與台碱有關,台碱主要生產的燒碱,是用食鹽在水溶液中電解而得,同時也會產生氯氣。在 1950 年以前,燒碱主要用於製造肥皂及紙漿,氯則用於紙漿與漂白,兩者大約可平衡。但在 1950 年後,燒碱用量日增,但氯氣市場未以同樣增加,由於氯氣是有毒氣體,為恐貽害環境和人體,台碱需花費購買石灰加以吸收,再運往外海拋棄,十分浪費。[3]
經安會的工業委員會認為可以運用這些多餘氯氣,做為臺灣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起點,位於戲獅甲的台碱與台肥都提出 PVC,美援會、美國安全總署臺灣分署,以及擔任技術顧問的美國懷特公司對此均表同意。因為 PVC 主要原料是氯氣和電石,除了台碱的氯氣,電石則是由肥料公司所生產。電石(碳化鈣 CaC2)遇水生成乙炔(C2H2),再將乙炔與氯化氫(HCl)合成製出氯乙烯單體(VCM),VCM 再聚合製成 PVC。[4]
當時經安會內部對於這個工廠究竟是要民營或公營爭論許久,分為公營和民營兩派。公營派以台肥和台碱最積極,認為 PVC 塑膠前途有利,積極爭取。民營派以經安會主委尹仲容為主,也獲得美方支持,美國認為美援目的就是要培養臺灣的民間企業,因此在副總統陳誠及財政部長嚴家淦的支持下,決定將這座 PVC 工廠交給民間來辦理。[5]但究竟要交給誰呢?
尹仲容原先屬意的是何義,因為何義擁有永豐化工,對於化學工業並不陌生。製造塑膠時須使用的電石,於製造肥料時也會使用,而永豐何家在日治時期即銷售肥料,因此尹仲容挑選何義並不意外。[6]但何義經過研究後,認為臺灣當時塑膠下游產業並不充足,每天大約只能消化 2 或 3 噸 PVC 粉,但根據行政院規劃,新工廠每天需生產 4 噸,如此每月將有一半生產的 PVC 粉無法銷售,因而中途退卻。[7]
此時政府需要另找投資者,否則美方將會把 78 萬的援助撤回,工委會正愁找不到投資者,正巧此時王永慶透過其合夥人趙廷箴(其舅舅為行政院秘書長陳慶瑜),致函工委會,說有一千萬元要投資,但不知該投資何種事業,原本想投資水泥、玻璃,但都談不攏,後來工委會在找不到其他人狀態下,問其是否願意投資 PVC,沒想到王、趙兩人均一口答應,自接洽到答應,僅僅一週時間,日後成為全球最大 PVC 公司的台塑,就在此因緣際會下誕生。[8]
1954 年初,王永慶、趙廷箴、張清來、陳天信、何義等投資創立福懋塑膠工業公司,[9]並會同懷特公司作成 PVC 廠計畫,於 1954 年 2 月送美國華府,同年 5 月核准 P/A 四二四五號器材貸款 798,000 美元。[10]
福懋雖獲得美援貸款,建廠過程歷經一些波折。1954 年 6 月美援貸款獲華府國外業務署批准,並經臺灣政府與駐華安全分署簽訂合約。後因安全分署與美援會對於福懋之現款提存有意見,以及工程招標方面,原屬意美國懷特公司,後卻流標,改向日本廠商招標等過程,使得設施設備進口延宕至 1955 年 6 月 28 日始達成決標,至同年 11 月才開始交貨。[11]後來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又對此有意見,發動美國議員薛明敦(Symington)在國會中批評,要求安全總署取消此計畫,最後則因中共知曉此事,在廣播中說美國如何欺騙臺灣,遂使美國不敢取消,改以台塑邀請一個 PVC 工廠擔任顧問做下台階。[12]
這個位於戲獅甲工業區內的台塑第一座工廠(台塑高雄廠),於 1956 年動工建廠,1957 年 3 月完工,亦即後來的台塑高雄廠,4 月更名為臺灣塑膠工業公司,5 月 26 日正式生產,月產 120 噸。這是我國第一座生產 PVC 塑膠原料的工廠。
台塑的地點位於台肥、台碱及硫酸錏旁,由於戲獅甲早已是臺灣化學工業的主要聚集地(台肥、台碱、硫酸錏),因此當政府要發展同屬於化學工業的塑膠產業時,選在具有群聚效應的戲獅甲地區,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台塑雖順利開工,卻得面臨兩大難題:一、生產過剩。創廠初期生產規模是當時全世界最小的,只有日產 4 公噸,且臺灣內部市場需求規模小。二、生產成本偏高。PVC 國際行情每噸售價 800 美元,台塑產量少、成本高,外銷市場沒有著落。[13]
政府對於台塑困境,適時予以協助。首先,政府補貼進口原料稅捐以降低生產成本。PVC 生產除 VCM 主原料之外,須進口如可塑劑、安定劑、填充劑和顏料等副料,當時此類副料所佔成品售價比率高達 45%,導致外銷虧損。1958 年 1 月,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外貿審議會)鑑於台塑所生產 PVC 國內市場小,且生產成本高,為協助該公司發展起見,決議准予台塑登記為外銷廠商,其外銷塑膠粒所得外匯准按 80%登記進口原料,以資彌補,[14]亦即進口原料採記帳方式,於出口後沖銷,免實質課稅,是一種獎勵出口的補貼。其次,1958 年 8 月,外貿審議會將台塑外銷塑膠粒列入外銷貸款種類範圍,[15]對於該公司資金調度也有所助益。
在政府協助之外,王永慶獨到而果決地採行「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推廣銷售、擴大市場」,以及「建立從原料到加工的經營體系」等三項策略,順利開啟台塑的歷史新局。
王永慶認為,日產 PVC 四噸不但產量少,而且成本偏高,唯有增加產量,才能降低成本。[16]因此,縱然開工第一年銷售成績慘澹,隨即向公司提出擴增產能的看法,歷經內部分歧,終於獲得美援經辦人沈觀泰的支持,[17]1958 年 6 月 8 日向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提出擴大生產計畫,[18]初步從日產 4 噸提高至 7 噸,再擴大為日產 19 噸,預定於 1960 年 2 月全部完成。[19]
台塑第一次產能擴增於 1958 年冬完工,[20]1959 年間外銷市場逐漸打開。台塑乃順勢呈請經濟部批准進行第二次擴充設備計畫。[21]這項計畫於 1959 年 7 月獲經濟部核准,並由中華開發信託公司貸予新台幣後結匯美金 30 萬元,於貸款八個月後就外銷所得外匯中扣 10%分 3 年還清。擴廠設備於 1959 年底至 1960 年 9 月,相繼核准進口,[22]不久即完工。1960 年 4 月 7 日《聯合報》以標題〈發展中的塑膠工業〉報導指出:「產品品質合乎國際水準,價格低廉。」[23]至此,王永慶初步達成「增加產量、降低成本」的目標。
商品品質再好、價格再低廉,若無市場行銷或需求有限,終究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台塑的行銷策略是先外銷而後再擴大內需市場。
早在 1958 年間物資局將 PVC 樣品送給國外廠商試用,輔導出口;[24]1959 年間,台塑總經理趙廷箴積極出國考察並拓展市場。[25]官民同步進行的質量改善與市場擴展策略,明顯有其成效。1959 年 3 月,台塑 PVC 原料開始外銷,順利出口韓國和菲律賓。[26]接著越南、泰國、香港、伊朗等地來函洽購者更形踴躍,僅韓、菲兩地廠商與該公司簽訂的長期供應合約者,每月即各需供應50噸;此外,美國廠商於 1959 年 10 月間來台觀光時,與台塑簽約,自 1960 年 7 月份起,每月訂購 PVC 塑膠粉 300 噸。[27]
至 1960 年間,台塑 PVC 已經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又以外銷香港、菲律賓居多。[28]至 1961 年全年,台塑 PVC 外銷金額達 150 萬美元,[29]比 1960 年全年外銷額 24 萬美元,[30]呈現高度倍增趨勢。1961 年 5 月 6 日《聯合報》以〈塑膠公司外銷大增〉為標題報導:「台塑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之後,外銷數量大增。」[31]短短 3 年間,台塑外銷策略相當成功。
內銷方面,臺灣既有塑膠加工業規模小。1952年4月間,18家塑膠業者發起籌組「臺灣區塑膠工業同業公會」,從業人員僅363名。[32]台塑剛生產滯銷時,趙廷箴就立即出國考察PVC新產品,後來帶回塑膠鞋的製成設備,並且立即仿製給有興趣的廠商,擴大市場。[33]
除此之外,台塑還自己下場,將下游的餅做大。早在台塑開工前夕,《聯合報》就指出:「臺灣塑膠公司開始生產後,尚將趕速建立一座規模較大的塑膠加工公司,以利用塑膠製造水管,建築材料,乃至於尼龍皮鞋,尼龍車胎等。該加工公司定名「南亞」,預計一年後完成」[34]。可見王永慶創建台塑之初即已決意統合 PVC 的生產與加工,如此可確保 PVC 的產銷市場。
1958 年南亞塑膠加工公司成立竣工,[35]廠房設置在台塑高雄廠旁,生產 PVC 加工製品(二次加工),產品有膠布及膠皮等。待南亞技術漸成熟後,又成立新東塑膠的三次加工工廠,1961 年初開工,生產雨衣、尿布、塑膠皮包等。[36]這些產業策略不僅奠定台塑 PVC 在臺灣內部的基本市場,從而帶動塑膠加工廠紛紛建立,進而擴大內部市場的需求。新東後來併入南亞,[37]南亞統合 PVC 下游的二次與三次加工產業。1967 年台塑向政府申請設立聚丙烯腈纖維(Polyacrylic Fibro,即奧龍類纖維)工廠,即前鎮台麗朗廠,日產 4 噸。南亞和前鎮台麗朗廠乃是台塑向下游加工業發展的代表。這兩個廠同樣位於戲獅甲工業區中。
在南亞帶動下,塑膠加工業者如雨後春筍,到處都有新的工廠設立。[38]台塑為了吸收這些加工業者並促進 PVC 加工產業之發展,自 1961 年 8 月起將 PVC 原料價格平均降低 20%出售,藉以增進新穎用品之產製,並開展加工品外銷市場。PVC 售價係按照各用戶每月購用量多寡而訂定,每月購貨 50 噸以上者,每噸價格降 15.28%,每月購貨 10 噸以下者,每噸價格降 8.73%。[39]總之,台塑以 PVC 打折優惠的促銷形式吸收國內塑膠加工用戶,也促進 PVC 下游產業的發展。整體而言,台塑是要把臺灣的塑化產業的餅做大,在擴大臺灣塑化產業規模的過程,從而奠定台塑在臺灣塑化產業的基礎。
在本時期,台塑公司在美援支持下,於戲獅甲踏出臺灣塑化產業第一步。在王永慶的成功經營下,從最早的乏人問津、慘淡經營,漸漸建立起外銷及內需管道,不僅外銷成功,內需的下游市場,也在戲獅甲成立南亞公司後,逐步帶動國內塑膠加工的榮景,1965 年於台塑高雄廠附近設立了前鎮碱廠,生產碱液及塑膠增韌劑。1967 年又興建前鎮台麗朗廠生產聚丙烯腈纖維。
台塑以 PVC 為核心發展出上下游龐大產業群,因而得以充分控制生產成本與銷售市場。回顧上述台塑發展歷程,1960 年代乃是其運用電石法得以首度充分掌控塑化產業鏈的年代,從而奠定往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即使後來同為生產 PVC 的公司如華夏塑膠(1964)、國泰塑膠(1965)相繼成立,皆難以與其匹敵。此外,在 1972 年台塑仁武塑膠廠開工生產之前,台塑 PVC 工廠僅高雄廠一處,產能從創廠 120 噸每月提升至 2,100 噸每月(1963 年),[40]可見台塑創建的前 15 年間,其生產的核心重鎮即為戲獅甲的高雄廠。
[1]石化產業初期,許多石化中游原料,如甲醇、甲苯等,其實可以用「非石油」為原料所取得,如長春石化、李長榮、永豐等公司,其實都在台塑以前就成立,但以製造塑膠原料PVC起家的台塑,仍是被大家認為臺灣石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見薛化元、張怡敏、陳家豪、許志成,《臺灣石化業發展史》(臺北: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2017),頁45-67。
[2]本節主要以李文環、王御風,〈台塑企業高雄廠區工業遺址保存之初步研究〉歷史部分為基礎改寫。
[3]嚴演存,《早年之臺灣》,頁64。
[4]〈美援貸款出爾反爾 五月核准七月變卦福懋塑膠公司損失千萬〉,《聯合報》,1955.8.14,第4版。
[5]黃德海,《台塑打造石化王國》(臺北:天下遠見,2007年),頁18-19。
[6]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頁192-195。
[7]〈氯氣、電石、PVC 記一則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聯合報》,1958.12.12,第5版。
[8]嚴演存,《早年之臺灣》,頁66-67。
[9]1954年福懋公司初成立時,是王永慶與何義、張清來(台紙創辦人)等共同投資,後來台塑生產初期虧損嚴重,加上1956年1月何義病逝日本,何義及張清來的股份都退出,由王氏昆仲吃下絕大部分股權,1957年改名為臺灣塑膠公司。見姚惠珍,《孤隱的王者-台塑守護之神王永在》(臺北:時報文化,2015年),頁60-65。
[10]〈美援貸款出爾反爾 五月核准七月變卦福懋塑膠公司損失千萬〉,《聯合報》,1955.8.14,第4版。
[11]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福懋塑膠公司氯乙烯工廠計畫進展情形(1955年10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0-01-01-010-350。
[12]嚴演存,《早年之臺灣》,頁68。
[13]王永慶,《生根・深耕》(臺北:宇晨企業,1993),頁15-16。〈氯氣、電石、PVC記一則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聯合報》,1958.12.12,第5版。
[14]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147次會議,〈加工品外銷輔導小組為審議臺灣塑膠工業公司登記外銷塑膠粒一案(1958年1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147-023。
[15]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171次會議,〈輸出組為臺灣塑膠公司請將外銷塑膠粒列入外銷貸款種類範圍一案(1958年7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171-025。
[16]王永慶,《生根・深耕》,頁16。
[17]王永慶,《生根・深耕》,頁17。
[18]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臺灣塑膠公司PVC擴展計畫(1958-1959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05-011-001。
[19]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臺灣塑膠公司PVC擴展計畫(1958年-1959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36-05-011-001。
[20]〈塑膠公司大展鴻圖〉,《聯合報》,1959.12.10,第5版。
[21]〈塑膠公司大展鴻圖〉,《聯合報》,1959.12.10,第5版。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78次會議,〈臺灣塑膠公司為擴充生產計畫擬增購器材一批因需用迫切,請核准核撥政府外匯結購進口一案(1960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78-019。
[22]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41次會議,〈中華開發信託公司為代臺灣塑膠公司申請外購擴充聚氯乙烯塑膠生產設備案(1959年11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41-019。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48次會議,〈中華開發信託公司代臺灣塑膠公司進口受槽及反應爐用鋼板鋼管一批請准結匯一案(1960年1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48-024。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78次會議,〈臺灣塑膠公司為擴充生產計畫擬增購器材一批因需用迫切,請核准核撥政府外匯結購進口一案(1960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78-019。
[23]〈發展中的塑膠工業〉,《聯合報》,1960.4.7,第5版。
[24]〈韓擬大量購我塑膠〉,《聯合報》,1958.2.12,第4版。〈省產塑膠布 首批銷越南PVC硬質管出口 物資局與廠商簽約〉,《聯合報》,1958. 11.20,第5版。〈塑膠加工品 將拓展外銷〉,《聯合報》,1959.1.4,第5版。〈伊朗急需我國產品 兩貿易商抵台洽購物資局邀各廠代表商談〉,《聯合報》,1959.3.1,第5版。〈物資出口輔導仍由兩局辦理外貿會訂經營範圍〉,《聯合報》,1959.5.8,第5版。
[25]〈PVC工業的前途〉,《聯合報》,1959.8.2,第5版。
[26]〈PVC銷韓 首批成交〉,《聯合報》,1959.5.15,第5版。〈PVC銷菲成交八百噸韓國採購十二萬磅另訂大批人造棉紗〉,《聯合報》,1959.6.4,第5版。
[27]〈塑膠公司大展鴻圖〉,《聯合報》,1959.12.10,第5版。
[28]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78次會議,〈臺灣塑膠公司為擴充生產計畫擬增購器材一批因需用迫切,請核准核撥政府外匯結購進口一案(1960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78-019。
[29]〈臺灣塑膠公司今年外銷目標二五〇萬美元〉,《聯合報》,1962.1.10,第5版。
[30]〈塑膠原料價格減低兩成出售〉,《聯合報》,1961.8.2,第5版。
[31]〈塑膠公司外銷大增〉,《聯合報》,1961.5.6,第5版。
[32]18家塑膠加工業者有:美信塑膠廠、新新工業社、永豐化學工業、福三塑膠廠、三千化學工廠、建華塑膠五金廠、長春人造樹脂廠、寶記中華工業社、永友塑膠廠、南榮塑膠廠、遠東塑膠廠、明理塑膠廠、中興工業社、華孚工業社、大昌行塑膠廠、東亞塑膠廠、良友實業廠、臺灣震旦機器鐵工廠等。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據請組織臺灣區塑膠工業同業公會等情批復知照由(1952年4月28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典藏號:0040124016932001。
[33]劉鳳翰、王正華訪問,《韋永寧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4),頁74-75。
[34]〈臺灣塑膠公司月中出貨月產塑膠粉百二十噸並將建南亞塑膠加工廠〉,《聯合報》,1957.6.6,第2版。
[35]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279次會議,〈南亞塑膠加工公司請准結匯向日採購塑膠布製造機器一案〉,1960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館藏號:50-279-021。
[36]郭泰,《王永慶奮鬥傳奇》(臺北:源流,2005),頁22-24。王永慶,《生根・深耕》,頁20。
[37]王永慶,《生根・深耕》,頁21。
[38]〈紛紛設立新廠塑膠加工生意興隆〉,《聯合報》,1961.4.21,第5版。
[39]〈塑膠原料價格減低兩成出售〉,《聯合報》,1961.8.2,第5版。
[40]〈公司大事紀〉,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頁,檢索日期:2014年6月20日。
遠足文化出版《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 近代高雄的發展與高雄港息息相關。 戲獅甲是臺灣最早形成、最重要的工業區, 從戲獅甲的變遷過程, 可以看到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 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