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進雄
Clik here to view.

文獻記載,吳越在春秋時代精於鑄造刀劍,這把越王銅劍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的時候仍然光華亮麗,鋒利異常,真是名不虛傳。劍一般區分為劍身、劍格、劍把三部分。這把銅劍出土的時候插在漆木鞘內,劍把的圓莖是空心的,莖上沒有常見的二圈凸箍,有首與格。劍身在近格處有兩行八字銘文,以錯金鳥蟲書言:「越王鳩淺(勾踐)自乍用鑒(劍)」。劍格則是一面用藍色玻璃,一面用綠松石鑲嵌了美麗的圖紋。
黃金、玻璃、綠松石在春秋時代都是非常貴重的材料,甚至玻璃還不是本國的產品,而是遠從中亞進口的,可以想見這把劍極其珍貴。如此珍貴的越王劍如何會出現於江陵的楚國大臣的墳墓呢?根據研究,有可能它本是越王勾踐嫁女兒的陪嫁物,後來流落到了楚國。楚王以之賞賜給大臣,大臣死後乃以之隨葬。
隨著春秋時代鐵器的鍛鍊技術愈來愈熟練,因為鋼鐵遠較銅器堅韌而銳利,銅的兵器逐漸被鐵製的兵器所取代。尤其是短兵器,因要非常接近敵人才能達到傷敵的目的,所以短一分就多一分危險。
銅劍如果要求長度增長,就要鑄得較為薄弱些才能單手使用,但薄弱易折斷;如果鑄得厚就太重而不便單手使用,所以一般長度不超過 50 公分。鐵則由於韌度大,可以打造得超過一公尺長,稍遠離敵人而用砍劈的方式傷敵。因此銅劍就逐漸被長的鐵刀所取代,連長兵的戈戟也受到波及,東漢以後鐵刀就成為戰鬥的主要配備了。
既然鐵刀的效用遠超過銅劍,貴為國君理應使用最先進的產品。但是出土的諸侯君王,遲至漢代,竟然使用的大都是銅劍而非鐵刀,這是何原因呢?答案不外是君王佩劍只是備而不用,通常拿來指揮,並不適用於實際戰鬥。而鐵又會生鏽,如果不時時擦拭就會鏽蝕得不美觀。
不過,這一把劍的鑄造,比起同時代的一些銅劍,打造要用心得多。科學家用 X 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進行研究,發現劍脊含銅量高而刃部含錫量高,是經二次澆鑄成形的複合金屬工藝。商代已不乏使用套鑄的二次澆鑄成形方式的例子,例如套鑄鐵刃的銅鉞,或套鑄提把的銅壺等,工藝精良。
青銅的銳利與韌度,與銅錫的合金比例有絕對的關係。當錫的成分 17-20% 時,青銅的質料最為堅韌、耐磨,適宜鑄造斧斤、戈戟等需要經常磨光的器物。《荀子‧強國》有「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莫邪是古代的良劍名字。
從上文可知銅劍本來是不加以錘擊的,但是受到鍛鍊鋼鐵技術的影響,有些銅兵也使用鍛打的方式提高硬度。根據實驗,硬度八十多的銅器經過鍛打以後,可提高到二百多的硬度。曾出土趙國的銅鈹,刃部光亮異常,和黯淡無光的商代銅戈比較,優劣立現。這把劍身上的暗黑色菱形幾何暗紋也經過鑑定為硫化銅,認為是一種新的防鏽工藝。其實可能只是精心鍛打多次的結果。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摘自臺灣商務印書館之《戰國重金屬之歌》: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你知道黃帝的「黃」,一開始並不是代表顏色嗎?
古代人民最喜歡看的「戲」,其實很危險?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
以漢字與文物為題,構築全新的樂章, 帶領讀者再探古文化和古文字的奇趣。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