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追溯到籤詩最早最完整的資料,所能找到的,是在日本東京淺草寺的籤詩,出自南宋「天竺寺觀音靈籤」。南京城附近的天竺寺,在文革時期已經被破壞了,只剩天竺寺觀音靈籤還在日本跟臺灣的寺廟裡流傳著。
關於籤詩最早的故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正與後唐對峙,就在局勢對前者不利之時,前蜀統治者王衍想改變蜀國即將滅亡的命運──成立宮廷進香團,帶領後宮團隊遊山玩水,求神問佛。
從道觀到佛寺,從看相到求籤,不管什麼活動,他都帶著後宮的太后太妃們一起參拜,還順道收了幾個妹子做後宮。為了預測國運,他親自跑到當時四川最有名的張惡子廟,也就是後來的文昌帝君廟抽籤。
文昌帝君?王衍是緊張到連文昌帝君都跑去拜拜了嗎?人家管考試的欸?大家不要誤會,在王衍的時代,那年代的文昌帝君是未完成版,還叫做張惡子。在四川的方言傳說中,是一位與蛇有關、等同於蛇神化身的神明。
另一說指出張惡子乃是唐玄宗時期(西元 712~756)的官吏。唐僖宗(西元 874~888)於黃巢之亂時逃到四川,竟然碰到已故的張惡子顯靈,協助唐朝皇室逃亡,使張惡子靈驗聲名遠播,並成為四川梓潼的地方神,另有「亞子」的尊稱。
到了宋仁宗時期,政府敕封張惡子為梓潼帝君,後世大眾把他跟東晉的蜀王張育合併為同一人祭祀。又因為後世考生多向其祈禱考試順利,使得梓潼帝君慢慢演變成庇護考生的神明,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文昌帝君,到這裡,我們先整理一下演變過程:蛇神 → 張惡子 = 梓潼帝君 = 張亞子 + 張育 = 文昌帝君。
扯遠了,回到正題。不管如何,王衍為了國運去廟裡抽籤,得到了「逆天者殃」四字,然後他就被滅了。[1]
這樣子會被滅亡是理所當然的吧!這麼悲情的故事就是籤詩最早的故事之一。
從這個短短的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廟裡已提供「抽籤」的服務,無論貴族或平民都可以使用。當時籤詩內容並非現在近似唐詩的四句籤詩,而是以短句或四字為主。
從何時開始,籤詩被人們當成占卜的工具使用呢?沒有人知道。但是從文獻追本溯源,在漢代《說文解字》,已經出現籤的存在:「籤,驗也。一曰銳也。貫也。从竹籤聲。」說明古人以竹子製成籤來占卜,瞭解神的旨意,判斷吉或凶,「籤」字指占卜的結果得到應驗,能證實吉凶。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很早就用抽籤來占卜吉凶,但是當時的籤上未必有文字。
可能最晚要到故事裡的五代十國時期,才出現有文字的籤,籤詩開始有了更複雜的形式,宋代釋文瑩《玉壺清話》裡有個故事這麼描述:
宰相盧多遜,生於曹南一地,年幼時,他父親帶他到雲陽的道觀讀書。他和其他小朋友在一座廢棄神壇念書時,發現神壇有一個古籤桶,出於好玩,每人都抽了一支籤測吉凶。盧多遜小朋友表示:我不識字,看不懂。就把籤帶回去給他的父親解讀,上面寫著:「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他的父親讀了相當高興,認為這兆頭很吉利,於是保存此籤。後來盧多遜果為人相,過後失勢,是因為派遣名為趙白的小官,私下與秦王趙廷美勾結,事發之後,盧多遜逃至南方。當年他正好五十二歲,在朱崖過世,果然與當年籤詩所預言的一字不差。[2]
從這個故事來看,宋代籤詩已經以五言詩形式出現,文字較為文雅,仿唐詩的形式和題材,擺在廟裡作為籤文,給民眾占卜吉凶使用。
神明降乩跟籤詩的起源有關?
另有一種說法是籤詩出自隋唐五代的「降筆」,也就是神明指示的乩文。
大致情形是這樣的:某科技業工程師 A 君,一表人才,目前沒有對象。媽媽好煩惱,所以去廟裡恭請神明顯靈,乩身被神明附身後,開始以鸞筆(乩筆,有時神明是用轎槓、碟子、掃把等工具表示旨意),在沙盤上寫出神明指示的文字或其他符號,傳達神明意見。當然,因為大家都看不懂神明的鬼畫符文字,所以還需要「副鸞」或讀乩人員,來解讀神明的旨意。[3]
宋代儲泳(西元 1101~1165 年)《祛疑說》提到,民間俗稱降乩的方法實在太多了,儀式看起來愈繁複就愈神秘,其筆跡看起來愈簡便就寫得愈快,受其迷惑而盲信的人很多。這其實只是鬼畫符的伎倆而已,因為有人以此謀生,才故意不讓別人知道他們寫的到底是什麼,好以此擔任神明的代言人。[4]
明代,關於廟宇靈籤的記載更為廣泛,生活各類大小事件,出門考試做生意,生男生女都可以求籤。
像是明代知名的地理學家、旅遊家,身兼文學家的徐霞客,一輩子都在旅行。但旅行不只迷人,也充滿挑戰。他一生多次遇劫,甚至還遭遇強盜。情況危急,徐霞客與同鄉們相繼跳船逃走,最後同鄉艾行可罹難,遺體始終沒有下落。
因為遇到盜匪的經驗連一次都嫌太多,徐霞客對於後續的旅程猶豫不決:到底是從荊州府走,還是從粵西走呢?又因為遇到盜匪,旅費被搶光了!該跟誰借錢,誰會借我呢?從荊州府走,就可以找在荊州府任職的奎之叔叔求借費用了。可是從此地到荊州府城,需要走半個月,萬一發生什麼事情怎麼辦?
結果這時艾行可的遺體竟然找到了!一問之下,原來艾的弟弟去廟宇求籤,依照籤詩所示,在某水潭邊終於發現了艾行可的遺體。徐霞客大徹大悟:時事變化不可預知,所以讓神來替我裁決吧!求籤之後,得到從粵西走為大吉的指示。
徐霞客又將向哪位朋友借錢的事交給神明裁決,結果神明表示:都借不到![5]嗯……想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此後,每當徐霞客迷失人生方向的時候,都會求籤交由神明決定。
明英宗正統年間編纂的《正統道藏》,收錄「護國嘉濟江東王靈籤」、「四聖真君靈籤」[6]等更早的籤詩目錄。從目錄來看,當時籤數非常不固定,籤詩的格式也不統一,比較特別的是當時已經有梓潼(文昌籤詩)跟城隍籤詩。[7]
《正統道藏》中也提到四聖真君靈籤,大約完成於北宋之後,有籤詩四十九條。籤詩格式均為四句七言,下附「聖意」跟釋文。釋文各條分別說明籤意之吉凶禍福,並指示求籤者趨福避禍之法。求籤者需先啟告四聖真君(即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真君、真武靈應真君),然後據籤語占問吉凶禍福。
天蓬大元帥真君,讓人聯想到《西遊記》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先生。其實天蓬元帥原是北斗七星的星宿神明,被《西遊記》作者套用,導致大家誤解天蓬元帥是豬八戒。(豬八戒表示:人怕出名豬怕肥~)唐宋時期民間曾經流行誦念《天蓬神咒》,認為可以保平安,所以從四聖真君的籤詩裡,也反映了唐宋時期的信仰影響。
名著《紅樓夢》中,也有提到籤詩,紅樓夢第一百零一回寫到,王熙鳳病重,常夢見死去的秦可卿,鳳姐為此特地到散花寺做法事。她在寺裡面抽籤時,抽到一支上上大吉籤:
去國離鄉二十年,
於今衣錦返家園。
蜂採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行人至,音信遲,
訟宜和,婚再議。
而這首籤詩的巧合讓王熙鳳大吃一驚。在第五十四回時,賈母請來的說書人,曾經講過一個鳳求鸞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叫王熙鳳的公子,故事內容從他求娶佳人開始,在衣錦還鄉結束。賈家人包括寶玉都認為這籤詩很好,只有薛寶釵認為籤詩似乎另有隱語,後來王熙鳳結局果然是一樁悲劇。
《紅樓夢》知名的特色之一,便是曹雪芹擅長使用隱語及伏筆,化用唐代羅隱的作品在籤詩裡,用來影射鳳姐機關算盡,一切成空的下場,原詩如下: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籤詩暗示主角們往後的命運,影射王熙鳳未來的結局,雖是衣錦還鄉,卻是以殮衣裹體,送返故鄉。
明代以後,印刷術和紙張普及,信眾希望能將神明的建議之語帶回參考,廟方為方便信眾,開始將籤詩號碼寫在籤上,放入竹筒,由信徒徐徐搖出,再對照號碼索取籤詩,籤文多半統整為一百支整數,或六十支甲子之數。[8]
近代籤詩除了籤文,還附加了包含八卦卦象、古人故事、吉凶判斷、詢問事項的綜合評析(例如功名、生意、婚姻等),裡面集合《易經》、歷史典故和民間戲文等各種國學於大成。
關於籤詩的記載來看,古人相信,只要人生出現了無法自己決定的狀況,求籤就對了。畢竟,沒人知道到底哪條路才是對的。
臺灣籤詩的源遠流長
隨著早年閩南人、客家人、漳州人等各地住民的遷徙,大陸流傳的籤詩也隨之來到臺灣,變化出許多臺灣特有的籤詩,有的只是在原來基礎上變得本土化,有的則融合數種籤詩組合而成的新籤詩。
台南旌忠廟有一套與眾不同的五十六首籤詩,據說是清代乾隆年間僧人所留下,此人原為鄭成功舊屬之後裔,為了逃過朝廷緝捕,因此落髮為僧,原先隱居在台南市黃蘗寺內。[9]後來借住旌忠廟,白天不知道在寫什麼東西,晚上就在神案下過夜。
某日,和尚突然不告而別,村民查看他所書寫的內容,全部都是七言絕句的籤詩。有人發現籤詩有古怪,於是將籤詩重新排列組合,將每首詩第一字排在一起,變成了——「臺灣府諸羅縣北路下茄苳武穆岳聖王靈感籤詩,凡爐前弟子及四方信士來問卜,當誠心潔淨抽出一枝,又求金杯為準,吉凶禍福明斷有應」。
傳說這位僧人和當時知府是莫逆之交,後來,知府收到命令要緝拿好友,原本隱匿行蹤的僧人知道此事後,擔心繼續逃亡會影響知府的身家安危,於是主動落網,從容就義。
一般籤詩都是以六十甲子籤為準,算算旌忠廟籤詩字頭,籤詩只有 56 首,少了 4 首。和尚留言僅作 56 首,留 4 首給後人填作。至今只補上了 2 首,籤首是大吉,籤尾是小喜。
近幾年臺灣也有宮廟請人新編特色籤詩,或是對舊有籤詩進行改編,但大抵多仿照唐詩格律為七言四句。基本格式而言,標題多附有廟名、主神名、籤號(或干支)、吉凶等級、籤詩、公案(就是跟籤詩相關的歷史故事,如:包公請雷驚仁宗,包拯審張世真等例子,用於釋籤)、解曰(如求兒大吉、經商如意……等)或以東坡解代替解曰、五行有利的方向及季節。
樣樣齊全的全套籤詩,目前很少見,畢竟籤詩以簡易為主,若是太複雜,信眾無法理解,而廟方也無法解析,徒增困擾。由此來看,無論是由媽祖、關公或土地公所開示的籤詩,其實都和臺灣的多元文化息息相關。
- 王文亮(2000),〈臺灣地區舊廟籤詩文化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百年寺廟為主〉。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玉龍(2006),〈寺廟籤詩研究-以台灣寺廟運籤為主〉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 林國平,《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參考書目
[1] 宋.張唐英,《蜀檮杌》,卷上。
[2] 盧多遜相,生曹南,方幼,其父攜就雲道觀小學,時與群兒誦書廢壇上,有古籤一筒,競往抽取為戲。時多遜尚未識字,得一籤歸示其父,詞曰:「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父見頗喜,以為吉籤,留籤於家。迨後作相,及其敗也,始因遣堂吏趙白,陰與秦王廷美連謀,事暴,遂南竄。是年五十二,卒於朱崖,籤中之語,一字不差。釋文瑩,《玉壺清話》,參考《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九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81),頁1631。
[3] 扶乩儀式又叫飛鸞,據說是神仙駕鳳乘鸞,所以有此一說。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 7-10。
[4] 降筆之法甚多,封書降筆者最異,其封愈多而牢,其拆愈易而疾,惑而信者多矣。不動全封可隨意而書寫,或以天麻子油書之不見其跡。此實鬼拆書之術耳,然有挾此資生者,故不欲著其所以拆云。
[5] 徐霞客,〈湘江遇盗日記〉,〈楚遊日記〉,《徐霞客遊記》。
[6] 四聖真君靈籤,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北宋之後。原本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為求籤占卜之書。求籤者先啟告四聖真君(即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真君、真武靈應真君),然後據籤語占問吉凶禍福。內載籤語四十九條。每條籤語有七言籤詩一首、「聖意」一則、釋文一則、五言詩一首。各條分別說明籤意之吉凶禍福,並指示求籤者趨福避禍之法。
[7] 白雲霽,《道藏目錄》,卷四,四庫全書電子版。明代整理的道藏目録如下,內容有重複的應該是不同版本的同一套籤文:四聖眞君靈籤內四十九籖有降靈勸世格言、𤣥眞靈應寳籤三卷九十九籤、太慈好生九天衞房聖母元君靈應寳籖內九十九籖、洪恩靈濟眞君籖內六十四籤、靈濟注生堂靈籤缺、扶天廣聖如意靈籖內一百二十數、護國嘉濟江東王靈籖內一百數、𤣥帝靈籤一部一冊、梓潼籖一部一冊、梓潼籖一部一冊、城隍籖一部一冊、靈濟籤一部一冊、靈濟籤一部一冊。
[8] 陳雲,《新不如舊: 香港舊事返照》,頁 66。
[9] 事見連橫,〈書黃蘗寺僧〉,《雅堂文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