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活躍於「江湖」的古代保全公司──標局

$
0
0

武俠小說的泰斗金庸先生在日前辭世,雖然華人世界的讀者們都十分難過,但在悲痛之餘,也開始仔細回顧金庸筆下的經典角色、武林門派與招式。今日,我們在緬懷之餘,也不妨思考一下「江湖」世界到底有幾分虛實?

在武俠小說中常會出現一種不太重要的龍套角色,如果主角是綠林好漢,那麼便少不了這種跑龍套的出來給主角刷一些經驗值。這些人通常會出賣自身的武藝來賺取金錢,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義者,也因此通常為武林中人所不齒,不過事實上,這些人確實活躍於現實世界中。

看到這裡相信已有不少讀者猜到,他們就是「保標」,主要職責為保護商品安全往返,而保標所處的「標局」可謂古時候的保全公司。那麼,這門職業最早可追溯至何時呢?在歷史上又是呈現哪種形象呢?

「江湖」一詞其實帶有商業場域之意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理解「江湖」到底是什麼。我們一般認知的江湖是指民間、或是遠離國家公權力的場域,而這也是小說中俠客們行俠仗義的世界。

不過如果仔細推敲,江湖一詞其實也專指商業活動的場域,尤其是在長途貿易發達的明清時代,此時的「江湖」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指商人四處經商所行走的「江」、「湖」,「走江湖」一詞不逕而走。除了走江湖以外,清代亦有「走水」的說法。明代著名的商用類書:《江湖奇聞杜騙新書》,內容就是告知在外旅行、經商的商人,有哪些奇聞軼事,以及經商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免受騙上當;清代中葉商人吳中孚編的商用類書大全──《商賈便覽》,也在序文中提到:

因見坊間《江湖必讀》一書,確當行商要說,但既有行商之論,豈遂無坐賈之論!悉增數條,兼及土產、書算、字義、辯銀、路程等類,輯成數卷,名為《商賈便覽》。

吳中孚在收錄坊間的商用類書時,注意到《江湖必讀》一書是提供行商(外地採辦貨物的商人)參考之用,而獨缺坐賈(擁有固定店鋪的商人)參考的類書,因此在編輯《商賈便覽》時特意補充更多商用知識篇目。這足以印證「江湖」一詞就是指商業場域,尤其是長途貿易的商業場域,而保標這種職業正是興起於商業興盛的明清時期,這與當時增加的長途貿易需求有很大關係。

京杭大運河(Source: wikipedia)

明代商用類書《士商類要》中提到:「夫人之於生意也,身攜萬金,必以安頓為主,資囊些小,當以疾趨為先…搭伴同行」,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知道商人在外經商需承擔很高的風險,最好是錢財不露白、儘早投宿為妙;明代商書《客商規鑒論》中更提及盜匪的兇殘狡黠:「杭有吳江塘上搶客之患,來則十數小船,百餘人眾,先以禮接,順則狥情,逆則便搶,各持器械,猶強盜一般。雖有武藝,寡豈能敵眾哉?」在十六世紀的江南地區,客商遭歹徒勒索的事例時有所聞。因此商人攜帶大量貴重貨物在外,難保不會被歹徒盯上,最好要攜伴同行。而商人正是為了在險惡的「江湖」自保,而開始雇用保標。

寫作「保標」? 還是「保鏢」?

看到這裡,讀者不免有些疑惑,不是「保鏢」嗎?怎麼會寫成「保標」呢?這絕對不是錯別字。為什麼應該寫作「標」,這其實跟保標的起源有關。

明代江南地區的棉布業相當發達,松江府一帶生產的棉布,沿著大運河與長江這兩條主幹商路可以銷售至北方各省。當時明朝政府為了防備蒙古的侵擾,在長城沿線部署大量重兵,除了前線官兵有製作服裝的需求,政府有時也會以上等的棉布當作貨幣來支付官兵的薪資,因此棉布有廣大的市場需求,讓不少商人不遠千里也要將之捆載到北方銷售。

時人稱這種銷往外地的棉布為「標布」,而這批從事長途貿易的商人則被稱為「標商」,我們從明代的章回小說中能看到類似的例證,《金瓶梅》有幾段是這樣寫的:這文嫂說到:「(淸河)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如今見在提刑院做掌刑千戶,家中放官吏債,開四、五處鋪面:段(緞)子鋪、生藥鋪、紬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又走標船」;話說西門慶那日陪吳大舅、應伯爵等飮酒中間,因問韓道國:「客夥中標船幾時起身?咱好收拾打包。」(《金瓶梅》的時代背景是萬曆年間,故事的地點是山東省臨清一帶。)

不過這兩段文字提到的只是「標船」,它們或許與標商、標布有些關係,但還看不出一絲「保標」的味道。「標船」在這裡的意思可能只是標商合僱的船、購買棉布的船,而船上除了商人、夥計外並沒有武師隨行,但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若標船、標商等詞彙的出現不早於萬曆年間,那麼雇用武師保護商品的現象則在更後期。

當然,也有人主張因為保標常用的武器是飛鏢,因此才演變成後來的「保鏢」一詞,然而這個說法只是小說家的想像,根據《清實錄》中一名地方官的奏書稱:「客商僱覓保鏢之人,起程時應將各保鏢人年貌、籍貫、馬匹、鎗刀,並往來何處一一驗實記案,發給路照一紙,以備沿途査驗。」在這份行政命令談到標師的主要兵器為鎗、刀,並無飛鏢。

綜合上述,保鏢之所以應寫作「標」,是與明代長距離的棉布貿易有關,但明代時還沒有出現保護商品的特定行業,保標的職業化與組織化要到清代以後才有。

於山西平遙的「中國鏢局博物館」(Source: Gisling, via commons.wikimedia)

保標的組織化

當我們提到保標,不管是布商還是其他顧客想要雇用保標,總該要有個場所才能去僱吧?這就是「標局」,明末清初之際,民間曾傳聞顧炎武、戴廷栻等人為了反清復明事業正在籌備民間武力,而成為標局的起源,這個說法雖然沒有根據,但時間上倒有幾分吻合。

明朝末年,正值多事之秋,滿州人在遼東一帶攻城掠地,當時河南道監察御史盧謙曾向朝廷建議:「職謂山東之中尚遺東昌之臨淸。蓋臨清以護送標客為生業,其習于武事,無人不然。職素遊齊、魯,聞之有日。舊秋詢之撫臣李長庚,亦言招兵無如臨淸,則臨淸亦當多募也。」盧謙認為山東臨清一帶,人們素以保護商品為營生,且熟悉武藝,朝廷正好可以招募他們作為補充武力來應付遼東戰事。而從盧謙的這份奏書中,我們可以得知保標似乎已組織化,況且當地以保標為生的人口,必是達到一定的數量,才有可能成為朝臣在研擬招募兵源時的一個選項。

現存的檔案顯示在清兵南下時,保標確實曾被招募至官軍,但情勢已無力回天。崇禎年間,山東總兵劉源清臨時招募了三千餘名的保標來防衛,但保鏢終究只是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在徂徠山一役,幾乎全數戰死,令人不勝唏噓。

清代以後,保標這門職業開始組織化,標局的出現約莫是康雍之際,雍正皇帝的得力疆臣李衞以擅長捕盜而聞名,他曾任用原為保標的韓景琦與鹽梟鬥法,最終使一名大鹽梟落網。我們可以推測標局事業在這時期已相當興盛,尤其是山西一帶的標局,由於晉商善於經商,因此僱用保鏢是常見的事,而標局在該地可說遠近馳名。

標局最初可能只是保護商品,但隨著時間演進,服務的範圍就擴大了,除了保護商品的「走標」外,還提供匯兌、寄信等服務。標局在人員的組成上可粗分為內場與外場,在外場跑業務的有標頭、標師、趟子手,內場則有掌櫃、帳房等文職人員,分工可說相當精細。

關於保標與標局的活動,正史記載的不多,但許多民間野史、小說中都有標局的身影,像是《兒女英雄傳》、《施公案》、《彭公案》等,礙於史料有限,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文本中去領會了。

清代的標局在中國邁向近代化後便逐漸衰落,隨著鐵路系統、警察體系的完備,標局的職能逐漸被取代,但其背後代表的民間武術文化至今仍存,不少武術宗派仍強調與標局的師承關係,標局更是武俠小說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現實世界的「江湖」或許沒有武俠小說中來得有趣,但就凶險程度而言,也是不惶多讓。從保護商品、到保護人身、甚至是保衛社稷,保標的角色隨著歷史發展而一再變化。當我們在讀武俠小說時,不妨多留意保標這類易受忽略的配角,在現實的「江湖」中,他們才是不折不扣的主角呢!


參考資料

  1. 陳熙遠,〈依違於廟堂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新史學》29:2(臺北,2018),頁165-214。
  2. 陳國棟,〈保標考〉,《食貨月刊》14: 5-6(臺北,1984),頁30-39。
  3.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
  4. 邱澎生,《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臺北:聯經出版,2018。
  5. 〈兵部為塘報孤軍死戰捐軀事〉,崇禎 16年 3月 8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登錄號 035022。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