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家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14年3月,臺南新化第一公墓附近發現近三千多具遺骸,新聞一出,隨即引發討論,尤其當學者懷疑可能與噍吧哖事件有關時,臺灣歷史記憶中的抗日幽魂再度沿著「噍吧哖事件」這條軌道而出現。姑且不論新聞愛用關鍵字之一的「疑似」最後有沒有被證明,但可以觀察到「在臺南發生的噍吧哖事件」也「疑似」可以在人們身上找出歷史記憶的痕跡。 恰巧今年是臺灣很忙碌的記念之年,無論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還是「噍吧哖事件一百周年」,都讓人複習了這些被選擇過的歷史。 回到一百年前,究竟當時發生了甚麼事,值得讓一百年後的我們紀念。那年,距離日本正式統治臺灣的1895年已經有20年光景,這期間,臺灣總督府逐漸建立了殖民近代化制度。到了1915年適逢臺灣總督府實施林野調查,需要人民提出相關證明文件以證明林地所有權,但是噍吧哖地區的人民大多是以口頭承諾或世代相傳的方式擁有土地,所以提不出相關文件,結果林地被收歸國有。不僅如此,由於當地是臺南製糖會社的甘蔗原料供應地,農民必須繳交甘蔗,然而,在發生天災後,臺灣總督府沒有減稅也沒有補償,仍逕自收取固定甘蔗,這些的經濟因素不僅惹來民怨,也為承平時期的臺灣預鋪了一條革命之道。 此時,為彼此命運有惺惺相惜之感的余清芳、江定和羅俊等人,對於殖民統治不滿之感忍耐已久,意圖籌備一場驚天動地的起義行動。他們各司其職,以西來庵為行動中心,以宗教信仰吸引民眾參與,未料,事情東窗事發,羅俊等人先被逮捕,不得以只好事先行動。於是1915年7月1日,祭旗成軍,正式成立一支為數近千人的抗日軍隊,並以「大明慈悲國」為名揭竿起義。一開始突擊之時,由於日本警察措手不及,遂順利攻占幾處派出所,惟久經時日,面臨有優勢力量的臺灣總督府,這群人逐漸節節敗退進而分崩離析。之後,在臺灣總督府搜捕與誘降的戰略奏效之下,配合日治初期建立的保甲制度,不僅成功地瓦解了這次的行動,也順利地逮捕余清芳和江定等人。1915年8月20日,這是決定這些人命運的一天,面對嚴酷的「匪徒刑罰令」,最後有886人被判處死刑、453人被判處有期徒刑、86人獲判無罪。在獄中等待死刑的主謀余清芳,思索自己的行動,寫下了充滿懊悔的詩句: 憶昔當時事盡虛,自愧不才被人欺,見景傷情真堪嘆,身陷囹圄反悔遲, 虛度光陰三七年,羞殺兒童愧青天,不幸身入活地獄,而今落魄數劫然。 之後,羅俊、余清芳、江定等人,依序地結束了各自充滿挫折的一生。這段故事到這邊尚未結束,以往探究這件事的影響,不外是臺灣人的抗日由武裝暴力轉型為以社會運動與政治訴求的文化抗日運動,並且促使臺灣總督府進行更深入的宗教調查。然而,此起事件也影響了當地社會的人口結構,透過戶籍和人口資料顯示出,事件後女性和寡婦的比例增多。原來日本警察在搜捕余清芳等人之時,為避免後患無窮,曾針對男性進行屠庄行動。結果為了養活家人,喪偶的寡婦擔起了生計,為了順利出嫁,未嫁的女性也只好外嫁他地或者進行招贅。 故事說到這邊或許與某些人耳聞的噍吧哖事件不盡相同,此乃因為該次抗日行動死傷人數慘重,成為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武裝抗日行動,而該特徵就成為戰後撰寫日治台灣史,或者抒發抗日情懷時不斷徵引的例證之一,結果在摻雜著民族情感以及一些想像之下,一些情節被不斷地傳誦而失去了他全部的面貌,例如日本時代日人論述下余清芳等人的「匪」形象,到了戰後以一種殖民對於被殖民者之剝削的敘述模式,被模塑成「抗日英雄」,這樣的故事情節就長期主導了臺灣人的歷史記憶。 直到近幾年,由於台灣社會之開放,以及史料之多元運用,研究者不僅更細緻地透過口述訪談和戶籍資料探索真相,也更深入地追蹤事件後的噍吧哖,結果不僅逐漸剝開「大屠殺」這顆被渲染過的洋蔥,也將「英雄」的角色還原成小人物。其中具代表性的成果乃2005年康豹推出之“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 the Ta-pa-ni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該書以社會史角度重新探究事件,其從殖民政策與當地的文化傳統解明事件之起因,並透過戶籍和人口資料探究參與者背景、傷亡人數以及當地人口結構之轉變,最後說明事件後當地社會之影響,在噍吧哖事件研究史上,開啟了新的局面。 以此為起點,2006年將其改寫成中文版的《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並建立網站,以推廣於中文世界,算是研究成果推廣的第二階段,只是改寫後的專書仍有許多學術語言,較無法普及於一般大眾。迄至近年伴隨臺灣大眾史學之推廣,民眾逐漸接觸被轉譯後生動有趣的歷史研究。今年,適逢一百周年紀念,在這股浪潮下,臺南市文化局也順勢推出了《噍吧哖‧1915》,而這樣的結果,卻意外地成為康豹研究成果推廣的第三階段。 從內容觀之,雖然大致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且其中之主要發現也源自於康豹之著作,但重要的是,作者屏除了專業的學術性語言以及日治時期留下的肅殺照片,以活潑的口吻,配合漫畫家邱若龍生動的插圖,用一種更貼近民眾的方式呈現這段故事,促使接觸該書讀者之年齡層可更廣及兒童。因此與其從學術研究,吾以為從推廣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更能彰顯其價值。而我衷心地期望,或許透過這樣的方式,能讓被解構後再建構的嶄新的噍吧哖事件,成為改變你我對於此事件理解的起點,我想這樣的紀念應更有其歷史意義吧! 註明:本文標題引用自李能棋的《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原文是「風間霧裡冤魂在,六十年前噍吧哖」,適逢一百周年,將其改之。 更多故事: 【說書】觀光時代:日本旅行的百年物語 2015-10-08 06:44:57 1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九)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 2015-08-01 09:00:08 1 【歷史知識考掘學】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發現的早期羅馬華麗建築群 2014-10-27 08:01:14 1 【說書】雪恥、富強,那之後呢?——《富強之路:從慈禧探索的長征》的解釋與疑問 2015-11-09 04:36:56 1 台北鐵道工廠與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2015-05-03 21:54:28 1 藝術的歷史之眼:卡爾‧休斯克的思想旅程(一) 2015-10-13 09:00:20 1 胡川安:日式燒肉的誕生(上) 2015-05-26 10:25:07 1 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