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假設你過著幸福的生活,活到很老,死得也很平靜。躺在臨終的床上,你最後一次回顧,讓你的人生一幕一幕在眼前走過。最後你放心地說:「我的一生,過得就跟我所希望的一樣。真是一場成功的人生啊!」這句話還沒說完,你就過世了。 可是接下來一切都變了。在你死後,你的鄰居開始散布你跟家人的謠言。全城突然開始講你的壞話。你的孩子們被這些指責激怒了,為了報復,殺死了鄰居。隨即你的孩子們被迫亡命天涯。他們搶銀行,搶奪無辜的人身上的錢財。你跟家人在眾人間的形象愈來愈壞。現在大家還指責你,沒把小孩教育好。人們咒罵你的名字,甚至到你的墳墓上吐口水。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會說自己的人生「真是成功」嗎? 提出這個思索的人是亞里斯多德;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斯多德是非常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徹頭徹尾的科學家,他集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邏輯學家、政治學家、詩學理論家、神學家與倫理學家的身分於一身。中世紀時,人們直接以「哲學家」之名稱呼他,可惜我們對這位全方位學者的私人生活所知甚少。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為他的一生做了如此的總結:「亞里斯多德出生,工作,然後死去。」那是何等的成就! 直到近代,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依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儘管他的物理學在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讀,但是讀其倫理學的人卻愈來愈多;在其影響深遠的作品《尼可馬赫倫理學》(Nikomachische Ethik)中,他不折不扣地勾勒出「好的人生」的理論。我們並不確知這部書名的由來,看起來是獻給其子或者其父的,因為,這兩人都叫「尼可馬赫」(Nikomachos)。 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人都努力追求的那個目標,叫作 eudaimonia ,這是個古希臘字,幾乎無法翻成德文;有人翻譯為「至福」(Glückseligkeit),有人說其意指「順遂的」或「成功的人生」,也有人直接翻譯成「幸福」。 不管怎麼說,亞里斯多德認為,這個人生的幸福,就是人類最終與最究竟的追求目標。有些東西我們之所以想要,只不過是為了達成其他的目標,比如金錢、權力與財產,這些都只是為了達到目標的手段。然而我們追求幸福,並不是為了透過幸福,來達成什麼其他的標的──幸福本身就是目的。 我們用個例子來仔細思考一下:假設你想理髮。為什麼呢?因為想要儀容好看一點。那為什麼你想變好看一點?為了讓其他人對你有好感。為什麼要讓別人有好感?因為這樣便容易跟其他人有所交流。這又是為什麼?為了找到對象。找對象做什麼?可以找到愛情。尋找愛情做什麼?這讓你得到幸福。那你為什麼想要幸福?嗯,很難回答。「我們為什麼渴望幸福」,這個問題並沒有意義,如此便顯示出:成功的人生從來不是用來達成目的的手段,而是我們一切作為的最終目的。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成功人生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外在的、身體的,以及心靈的資產。外在的資產他列舉了財富、友誼、家世、子孫、榮譽,以及良好的機運,身體的資產包括健康、美貌與運動技能,心靈的資產他認為包括像是勇氣或正直這類的美德。所有的資產對於幸福都極其重要,沒有他人的贈予、缺乏良好的機運,人都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擺脫一切外在牽繫,單靠自己的力量也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幸福。而且在生命終結之前,永遠不要評判我們的人生,因為誰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意外、疾病、離別或遭竊,讓我們就此落入不幸之中。 我們從來就無法保證自己能免於不幸。亞里斯多德說,就算死的時候幸福,死後的幸福也是不能保證的。就像前述的思想遊戲所呈現的,我們想像中的成功人生,遠不僅僅是死前的人生是否過得幸福,我們的人生理想,還延伸到死亡之後的時間裡;我們希望在他人的記憶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即使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死了,再也聽不到什麼惡劣的毀謗)。這其實有點奇怪,對我們的遺體也是如此,沒有人希望過世之後,別人拿他的頭來當球踢。但是這麼想究竟是為了什麼?死人明明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了啊! 讓我們把足球拋諸腦後,回來談談那些能決定我們幸福的資產。讓我們對心靈資產,也就是美德,做點更仔細的考察。希臘人所謂的「美德」,跟我們理解的不一樣:對他們來說,就連一把刀子也可以有美德,如果那把刀子能出色地完成它的任務的話,意即,如果那把刀子鋒利好切的話。 亞里斯多德相信,每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這樣的目的──每件事物都是為了該目的而存在,而且自然而然便特別有能力達成該目的;於是乎,事物如果非常完滿地達成了它的目的,就稱做有美德,刀子得用來切割東西,獅子得捕食羚羊及保衛勢力範圍,所謂有其美德,就是以其方式出類拔萃。然而這個說法也適用於人類嗎?人類的目的又是什麼?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人類是唯一擁有理性的生物,人類是動物界中的聰明小子,思考則是人類的使命,因為這件事他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做得更好,所以他應該致力於哲學,並試著獲取智慧。如此一來,他便是幸福的。因為所謂成功的人生,就在於去做那些相應於自己本性的事情。活出你的天賦!去做那件你做得最好的事。 可惜,對理論的苦苦思索並不是每個人都在行,亞里斯多德也明白這點,他認為,並不是只存在一種理論性的理智,而是也有另一種實踐上的理智,幸福不只可以在理論中找到,也可以在實踐裡、在正確的行為中尋得;所以亞里斯多德區分出理論性的智慧與實踐上的明智,後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並由此對我們的幸福做出貢獻。 但是什麼叫做出正確決定?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確決定常常落在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點,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出色,就在於他在各個情況下都能掌握黃金比例:勇敢的人既不會魯莽,也不會膽怯;審慎的人既不會衝動,也不會麻木無反應;慷慨大度的人既不會吝嗇,也不會浪費。亞里斯多德同時認為,這些性格特徵都是可以經過訓練養成的,美德可藉學習而來,我們便可以為自己的幸福奠定基礎。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更多故事: 比賽與認同: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2015-09-16 09:00:59 1 京都的廟 2015-11-11 09:00:46 1 「我們對死者有義務」──義大利最重要的歷史學者卡洛.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訪談(上) 2015-04-06 17:31:07 1 芭比娃娃的三圍是多少? 2015-03-08 10:46:13 1 【臺灣吧 EP4】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皇民化工廠。 2015-02-01 22:43:52 1 「波波醫師」與臺灣人對海外習醫的超時代執著 2014-09-03 10:37:32 1 【電影、城市與歷史】香港繁華的另一面──新界西的日與夜 2015-05-15 10:2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