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良露 京都之輕 京都的美學,在一「輕」字。 想想看,京都人愛用的隔間暖簾,即一層輕盈,隨風飄曳的布,成了若有若無的內外之隔。 所謂空間,京都人都知道有空才有間,暖簾當然比門有空間。 還有京都人的枯山水,世上還有比這更輕的庭園造景嗎? 不過是一些細砂,每日由僧人用竹帚劃出的砂痕,代表了世上變化不斷的水紋、雲紋,一方枯山水風景,卻是宇宙無限。 京都的茶室,崇尚粗簡,茅草蓋屋,人得低頭入屋,斗室中一無所有,才能靜心面對茶道。 茶室之外,粗疏的竹架搭起的圍籬,園裡園外一無分別,完全不必標榜自身的存在。 京都還有許多古老的町家,至今仍用和紙貼木窗,如此細薄的一張紙,隨著風光水氣呼吸,隨著歲月剝落後再換一張紙,一切還諸自然。 町家的榻榻米,是可以跟著季節冷暖自如的地鋪,剛裝好的鋪榻,帶著新草的香氣,用久時有歲月的沉香。換地鋪時,是連女人都可以搬動的重量,何必像大理石、磁磚那般天長地久金石不移呢? 在榻榻米上睡眠,只用棉被鋪成臥榻即可,輕盈柔軟的一方被床,晚鋪早收多好,不像西式的彈簧床,多少鋼絲想了就累。 洗浴時用的檜木浴桶,也可到處移動,如有院子,春天櫻花開時,還可以在花吹雪時,置浴桶於花下,泡個落花流水澡。秋天時,把浴桶收回室內,在熱水中放入幾顆季節的新柚,泡起清香的柚子澡。 京都古典女人仍有夏日搖京扇子的風俗,輕輕搖晃的和紙扇,當然比開著呼呼的冷氣機風雅許多。夏季浴衣日時,穿著輕薄的浴衣到河原町看煙火,紙扇飄搖時暗香流動。 京都人亦有輕盈之聽覺,町家窗前仍掛著木製風鈴,恍惚聽著風聲,院中浴廁旁的水琴窟,叮咚的水滴聲打在石上,涓滴流水靜在心頭。深冬室內燒起火爐,柴火燃燒之嘶嘶聲在冬夜迂迴。夏日祇園祭時,四条通上每個店家都放著低吟的古樂吟頌。 京都人吃輕吃巧,茶道講究抹茶打出的輕柔泡沫,茶懷石料理是輕食的元祖,京都禪寺的湯豆腐更是吃輕之大境界,一方黑昆布煮一方白豆腐,如同飲食中的水墨畫。各種輕巧精緻的和菓子,用盡心思揉捏出四季風情,吃在嘴中仍是簡單的米糖豆。 京都人知道虛幻最美也最輕,夏日的五山送火,在萬目睽睽之中,用火光送走夏日。螢火茶會、燈籠流、夏日煙火,都以虛幻收場。 春櫻秋楓,亦是華麗的幻影,京都人知道人生很輕,生命不過是偶而到地球上散了一會步,如有哲學之道的省思,也就值得一回了。 京都四季懷石料理 京都的懷石料理,是一縷幽香、一輪新月、一壼剛沏好的春茶;我在京都品賞懷石料理,常常感歎天地之妙,竟在四季之中,賜給人類這麼多的美好滋味……。 在十六世紀的日本桃山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大力推廣「和、敬、清、寂」的茶道文化,但因空腹直接飲用發酵度十分淺輕的抹茶,很容易造成胃的不適,他於是想到了在用茶之前吃些茶食。 但這些茶食只宜小填胃,絕不能飽腹,因為之後的正事是品茶,這可是要跪坐在榻榻米上好幾個小時的事,飽腹是絕對不耐久坐的,再加上品抹茶時,需要很敏感的味蕾及專注的心思,因此茶食宜清淡,絕不可奪茶之味。 千利休創出一汁三菜的懷石料理,取名「懷石」,用典甚雅,乃因有些在修行中的禪宗和尚,為了止飢,會把石塊溫熱後,置於腹上,以減少腹中的空寂感。 懷石止飢。為了修行,懷石在此,取代了真正的食物,強調精神的力量,象徵取代實用。懷石料理由此出典,自然延續著這種象徵主義的作風,以空的境界、留白的韻味來布陳食物的手法,就彷彿宋人的山水畫中,在空間大量留白的畫風。 記得我第一次去京都旅行時,在龍安寺的方丈庭院,看著室町時代留下的枯山水,細紋白砂上,散落著幾塊島狀的灰石,如此簡單,如此空靈,但意思卻是天地無限。 當天晚上,我去了朋友代訂的「瓢亭」料亭,晚間吃的就是正統的懷石料理。由於那時正是四月早春時分,當晚的主食是春筍,朋友告訴我,京都洛西一帶盛產孟宗竹,講究的食家吃的是一早去採挖的朝掘筍,滋味特別清香鮮嫩。朋友說,「瓢亭」精心準備的筍御飯,一吃就知道是朝掘筍。 懷石料理的分量極少,跟近代中國人團圓飯的概念正好相反。懷石尚「空」,如一輪新月掛在枯枝頭,雖冷清,但月意幽遠;中國人的團圓飯尚「滿」,要像圓月般豐滿完全。 吃中國飯,大口吃菜大塊吃肉,飽足後,也就解脫了—從中國歷史上無數的飢荒與動亂的憂慮與恐慌中解脫。因此,食物要「滿」,來填滿腹中、心底的不安全感。 懷石料理卻是修道人的食物,食物只是人和天地對話的媒介,而非阻隔,一點點食物,讓人懷想春風秋月夏綠冬雪。懷石料理也講究食物的原始本色,時令和季節感是食材的靈魂,小小口的懷石食材,要吃得出季節的律動。 在京都,每個月都有當令食材,講究的料亭及茶屋都會以當月食材做主題,例如深冬一月吃雜煮大根,吃的是冬眠土地蘊藏在大根中的元氣。二月吃胡蘿蔔煮大豆和甜菜,吃的也是冬藏的力量。三月,大地逐漸回春,京都人喜歡在此時節吃五目飯,有香菇、蓮藕片、木芽、青豆、豆腐麩皮等,再配上一碗豆腐丸子湯,讓這些精進的食物來調整身體由冬入春的生息變化。四月,季節正式入春,早春再加上當日朝掘的新筍,宣告著大地新生的開始,人體也需要新筍的精氣來觸動血脈。筍料理中,最怡人的是香椿木芽拌新筍,每一口都可以吃得到季節的香氣。 五月是京都大祭葵祭的時節,這時,天氣已經有了輕微的暑氣,京都人喜歡在此時吃鮎魚(香魚),簡單鹽烤,配上五月菖蒲包的長粽。六月入暑,京都人在此時用加茂盛產的茄子做成茄子田樂(味噌燒),據說有避暑之效,而京都有名的涼點水無月也在此時上市,冰冰涼涼的三角形糯米紅豆,既清暑又添精力。七月是京都祇園祭,也是吃溪澗野生鱸魚的季節,鱸魚可冰涼了生吃,再沾上當令的青梅做成的梅干醬油,清涼開胃退暑氣。 八月暑熱當頭,用高野豆腐製成的冷奴(冷豆腐)特別對味,加上簡單的小黃瓜壽司,再吃一些離京都不遠的奈良漬物,配上一碗豆腐湯葉(第一層腐皮)製成的清湯,是京都人的盛夏美味,又清淡又素樸,剛好一洗京都盆地的爆熱。九月是秋刀魚、秋葵的季節,鹽烤秋刀、秋葵,再配上微溫的清酒,看著嵯峨野一帶的秋芒紛飛,才警覺到早秋已經翩翩來到。一年容易又入秋,如今已中年的我,吃著秋刀微苦的滋味,才忽地懂得了我的京都朋友說「秋刀是生命秋天的味覺」的真義了。 十月,秋華的香氣飄散在洛北山林間,熱愛秋茸的京都人等了一年,又到了可以在土瓶蒸內放上新鮮而非乾燥的秋茸的時候。我和朋友坐在位於東山附近的「菊乃井」料亭,吃著加了秋茸的御飯和土瓶蒸,沉醉在秋茸無與倫比的香氣之中。朋友說,秋茸的香是大地豐收的滋味,全化成一縷幽香了。十一月到京都時,絕不可錯過京都人最愛的壬生菜。壬生菜是京都特有的蔬菜,吃起來有薺菜的口感。十一月也是甘鯛(馬頭魚)當令的時節,不管是燒烤或荒焚煮都非常美味。十一月京都也盛產芋,用京都芋做成的芋餅,在京都和菓子老鋪熱賣中。 十二月,入冬了,京都街上的銀杏樹都結滿了可食的銀杏果。銀杏燒烤或蒸煮是冬令聖品,在冬天的御飯放入銀杏、百合根和柚皮,都是大地冷冽清新的滋味。冬至吃蒸煮南瓜是京都人的習俗,也有回補元氣之說。 我在京都品遊懷石之道的味覺,常常感歎天地之妙,在四季風土中,賜給人類這麼多美好的滋味。但若想要品嚐真味,一定要先有知物、惜物之心,懂得季節輪動、萬物消長的旋律,才吃得到四季的滋味,而這些懷石料理小盤小盅小碗小碟,所盛載的食物就如日本人所云:是用心做的菜啊! 作者簡介:韓良露(1958-2015),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成立「南村落」,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並因此榮獲二○一三年「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二○一五年,以《良露家之味》榮獲圖書類金鼎獎。 本文收錄於有鹿文化出版社之《露水京都》 更多故事: 在中國夢與本土夢之外:香港本土意識如何往前走 2015-12-06 21:51:14 1 生命與信念間的抉擇:一段絕食抗議的動人故事 2015-04-18 11:39:59 1 【臺灣吧EP7】RCA:那些黑色的夏日,以及曾經以為的輝煌 2015-05-05 14:45:37 1 宗教與尼德蘭起義:荷蘭的一頁歷史 […]
↧